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閻崇年講中國古代都市生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閻崇年講中國古代都市生活

《閻崇年講中國古代都市生活(彩圖珍藏版)》以都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儀習俗、歲時節令、宗教祭祀、娛樂健身等生活為主,兼及其餘,講述都市生活的歷史。

圖書信息

書 名: 閻崇年講中國古代都市生活

作 者:閻崇年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4-1

ISBN: 9787801958280

開本: 16開

定價: 38.0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都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儀習俗、歲時節令、宗教祭祀、娛樂健身等生活為主,兼及其餘,講述都市生活的歷史。

作者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目錄

第一章 三代都市生活

第一節 夏都生活鴻爪

第二節 商都生活撮錄

第三節 周都生活縱橫

第二章 秦漢都市生活

第一節 秦始皇帝起居

第二節 兩漢都城宮苑

第三節 秦漢都市風貌

第四節 兩漢市井民生

第三章 魏晉都市生活

第一節 都城星羅棋布

第二節 都市佛教興衰

第三節 城市文士風骨

第四章 隋唐都市生活

第一節 隋唐城宮苑囿

.................

試讀章節

第一章 三代都市生活

第一節 夏都生活鴻爪

中國古代曾被稱為「華夏」,這說明中華文明史是從夏代開始的。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華文明史的第一個閃光點。《史記·夏本紀》載:黃帝之子為昌意,昌意之子為顓頊,顓頊之子為鯀。其時,洪水滔天,萬民憂苦。鯀受命治水,歷時九年,功用不成,被殛於羽山而死。鯀死之後,子禹承父業,繼續治水。禹敏銳勤奮,勞身焦思,薄衣食,卑居室,居外十有三年,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成,死於會稽。禹死,以帝位授益。但禹子啟,奪取益位,自立為帝,是為夏後帝啟。從此,中國結束上古堯、舜、禹禪讓的時代,開始了夏朝。

相傳夏啟繼帝位後,召集諸部之長,在鈞台(今河南禹縣)宴饗,以示登位。夏都經常遷徙,太康、仲康都斟郡,少康都陽翟,帝杼都原等。夏朝的都城,相傳自鯀始。《水經注·河水二》引《世本》載:「鯀築城」。《路史》注引《世本》亦載:「鯀置城郭」。鯀是否確築城郭,無從查考。但是,近些年來,發現多處夏代城邑遺址。

淮陽平糧台古城址。它位於河南淮陽縣城東南八里處,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一百八十五米,今殘存夯土城牆,牆頂部寬九米,下部寬約十三米,高三米餘。並發現南、北兩個城門。考古測定:它距今約四千餘年。

登封王城崗古城址。它位於嵩山腳下,河南登封縣告城鎮西二里的台地上。城的構成,分為東城和西城,均有部分殘跡可尋。

城子崖古城址。它位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四百五十米,東西寬約三百九十米。它比上述平糧台城和王城崗城均略大些。

偃師二里頭古城址。它位於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這個古城遺址面積很大,東西約四里,南北約三里。這裡是夏朝的重要都邑。古城址內發現的一號宮殿遺址,有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約一百零八米,南北寬約一百米,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台基上夯土建築的主體是一座殿堂,堂前為庭院,殿堂和庭院被圍牆圈起來。沿圍牆還有一周廊廡,其南面是大門。整個建築由殿、堂、廡、庭、門等組成完整布局。殿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東西約三十米,南北約十一點五米。從其殘留地基和柱洞探知,這座大殿坐北朝南,面闊八間,進深四間。據建築學家推測,大殿上為四面坡殿頂,周環檐柱。這當為中國古老而雄麗的宮殿建築。

文摘

第一章 三代都市生活

第一節 夏都生活鴻爪

中國古代曾被稱為「華夏」,這說明中華文明史是從夏代開始的。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華文明史的第一個閃光點。《史記·夏本紀》載:黃帝之子為昌意,昌意之子為顓頊,顓頊之子為鯀。其時,洪水滔天,萬民憂苦。鯀受命治水,歷時九年,功用不成,被殛於羽山而死。鯀死之後,子禹承父業,繼續治水。禹敏銳勤奮,勞身焦思,薄衣食,卑居室,居外十有三年,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成,死於會稽。禹死,以帝位授益。但禹子啟,奪取益位,自立為帝,是為夏後帝啟。從此,中國結束上古堯、舜、禹禪讓的時代,開始了夏朝。

相傳夏啟繼帝位後,召集諸部之長,在鈞台(今河南禹縣)宴饗,以示登位。夏都經常遷徙,太康、仲康都斟郡,少康都陽翟,帝杼都原等。夏朝的都城,相傳自鯀始。《水經注·河水二》引《世本》載:「鯀築城」。《路史》注引《世本》亦載:「鯀置城郭」。鯀是否確築城郭,無從查考。但是,近些年來,發現多處夏代城邑遺址。 淮陽平糧台古城址。它位於河南淮陽縣城東南八里處,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一百八十五米,今殘存夯土城牆,牆頂部寬九米,下部寬約十三米,高三米餘。並發現南、北兩個城門。考古測定:它距今約四千餘年。 登封王城崗古城址。它位於嵩山腳下,河南登封縣告城鎮西二里的台地上。城的構成,分為東城和西城,均有部分殘跡可尋。

城子崖古城址。它位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四百五十米,東西寬約三百九十米。它比上述平糧台城和王城崗城均略大些。

偃師二里頭古城址。它位於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這個古城遺址面積很大,東西約四里,南北約三里。這裡是夏朝的重要都邑。古城址內發現的一號宮殿遺址,有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約一百零八米,南北寬約一百米,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台基上夯土建築的主體是一座殿堂,堂前為庭院,殿堂和庭院被圍牆圈起來。沿圍牆還有一周廊廡,其南面是大門。整個建築由殿、堂、廡、庭、門等組成完整布局。殿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東西約三十米,南北約十一點五米。從其殘留地基和柱洞探知,這座大殿坐北朝南,面闊八間,進深四間。據建築學家推測,大殿上為四面坡殿頂,周環檐柱。這當為中國古老而雄麗的宮殿建築。

夏代貴族住居宮殿,平民住居民房。這種房屋,據考古資料知道,它分為平地式房屋、窯洞式房屋和半地穴房屋三種樣式。 平地式房屋:有夯土台基,為上木結構。其中一處房屋,南北長八點五米,東西寬約四米。遺址中有柱洞和柱礎石。這種平地式房屋,主要為平原地區居民的住居之所。在山地則有窯洞式房屋。

窯洞式房屋:這種房屋多選址在斷崖、溝崖、高丘之處,由掏挖而成。其面積一般在四平方左右,比較窄小而簡陋。

半地穴房屋:這種房屋多在平原與山地之間,如在河南鄭州、偃師等地均有發現。其特點是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大小不等,小者五平方米,大者十平方米,一室可容三至五人。

夏人的住,略如前述。夏人的衣、食、行、用、樂,依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分述如下。

衣,貴族與平民有差異。貴族穿絲帛衣,《管子·輕重甲》載:「昔者桀之時,女樂三千人,……無不服文繡衣裳者。」平民多着麻布衣,地下考古已發現夏代的麻布,就是例證。

食,除一般食物外,相傳夏人造酒。《戰國策·魏策二》載:「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孟子》也載:「禹惡旨酒,而好善言。」例這都說明夏代已有造酒技術。夏代造酒之師,《世本》載:「杜康造酒」、「太康造秫酒」。在二里頭遺址四十八座墓葬的隨葬器中,據統計占比例最大者為酒器,其次是炊器和食器。這反映飲酒在當時生活中占據相當重要之地位。

行,陸行、水行、泥行、山行,各有不同的交通工具。《史記·夏本紀》載:禹之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攆。」其時,是否有車、舟、橇、攆,很難考證。但是,夏代有車,文獻多載。《呂氏春秋·審分覽》載:「奚仲作車」。這不僅載述夏代已能造車,而且載述夏車為奚仲所造。

用,夏人使用的器具很多,以其質料而言,有陶器、石器、玉器、漆器和青銅器等。玉器,有玉鉞、玉鏟、五戈、玉圭、玉刀、玉琮、玉版等。漆器,《韓非子》載述夏代漆器:

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

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

上面引文中的「染」,或作漆,或通漆,都是指墨漆其外。裡面紅色、外面黑色的祭器,當是漆器。同時,夏代的漆器,已在考古中發現。一九八。

年,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遺址發掘墓葬中,出土有漆器,內有漆盒等。

樂,主要指音樂、舞蹈和雜技。相傳夏代有「韶樂」、「韶舞」,就是既有音樂,又有舞蹈。「韶樂」和「韶舞」對後世影響很大。《論語·述而》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八佾》又載:「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相傳夏啟時,已有「九歌」。屈原《楚辭·九歌》則是夏代「九歌」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夏代還有雜技。相傳夏代已有「擊壤」的娛樂。這種娛樂方法是:在地上豎起一塊小木頭,稱做「壤」;娛樂者每人手持一塊類似「壤」的木塊,畫定距離,按序投擲,擊中「壤」者為勝。此外,相傳夏時還有儺舞。據《周禮·夏官·方相氏》載: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眉,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儺,音挪,又通難,儺舞是一種原始文化的舞蹈。在行儺舞時,方相氏戴着黃金四目的面具,率領着眾多戴着各種圖騰獸形面具的人表演,並擊鼓大呼,驅除鬼疫。這種儺舞一直流傳至今,今福建的一些地區,逢着節日,行儺舞相慶。 夏人的生活,已蒙知曆法。古文獻中有「夏令」和「夏時」的記載。《論語·衛靈公》載:「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夏時,漢朝鄭玄注為「夏四時之書」,後人稱之為《夏小正》。今人常稱農曆為「夏曆」,這是中國最古的一部曆書。但是,據學者研究,今見《夏小正》一書,約成書於戰國;然而,其內容總結了從夏代至戰國的天文曆法經驗。除夏曆之外,夏人可能已知道干支紀日。《後漢書·律曆志》引《禮記·月令》載:

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乙丑以名日,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

是否大撓始作甲子,已無法考證。但商代已有刻着干支的甲骨,可推測在夏代可能已發明干支記日之法。

夏代的都邑生活,夏桀的淫奢,是夏末貴族生活的一個縮影。夏桀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其時,整個宮廷極為混亂。《淮南子·覽冥訓》載:

逮至夏桀之時,主暗晦而不明,道瀾漫而不修,棄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是以至德滅而不揚,帝道掩而不興,舉事戾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仁君處位而不安,大夫隱道而不言,群臣准上意而懷當,疏骨肉而自容,邪人參耦比周而陰謀,居君臣父子之間,而競載驕主而像其意,亂人以成其事,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 夏桀不僅君臣乖、骨肉疏,而且功罪倒、是非混。他還進行戰爭,其目的之一是攫取美女。桀征伐有施氏,有施氏以美女妹喜相獻;又征伐岷山氏,岷山氏獻美女琬、琰。桀廣取美女,儲於宮室:《竹書紀年》載:桀(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桀之奢淫,史載其事:

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選爛漫之樂,日夜與末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庸失亂,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丹……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以為樂。 妹喜笑以溺酒池者為樂,又笑以裂繒者為樂。《帝王世紀》載云:「妹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夏桀酒池肉林,淫奢過度,天怒民怨,終至喪國。商湯起兵,戰於鳴條,夏桀逃奔,死於南巢。夏亡商興,商代都市生活取代了夏代都市生活。

第二節 商都生活撮錄

商代都城眾多。《史記·殷本紀》記載,自契至湯,都城八遷。八遷都城的城址,各書載記略異。有的學者認為:據《世本》記載,契原在毫(今山東曹縣)地居住,遷居於藩(今山東滕縣),是為一遷。又據《世本》記載,契子昭明遷於砥石(今河北詆水一帶),是為二遷。據《苟子·成相》記載,昭明又遷於商邱(今河南商丘),是為三遷。再據《世本》記載,昭明子相土從商邱遷到泰山,是為四遷。據王國維考證,相土時曾有二都:一是西都商邱,另一是東都泰山。相土後從泰山復遷至商邱,是為五遷。爾後商又遷都殷,是為六遷。從殷再遷回商邱,是為七遷。成湯再由商邱遷亳,從先王而居,是為八遷。誠然,商代前期遷都之次數、城址、原因,各書所載,頗有歧異;各家所見,仁智略異。就其原因而論,或遊牧,或水災,或戰爭,或內訌,各有其因,難以畫一。偏執一說,恐難圓通。

成湯遷毫之後,朝政穩定,戰事較少,經濟發展,平民安居。這個局面的形成,同商以夏亡為鑑不無關係。商湯能汲取夏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征諸侯時說: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其時,很注重總結歷史教訓,《詩·大雅·盪之什》云: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後來,許多典籍總結夏亡之訓,其中《韓詩外傳》載道:

序言

上古之世,並無都市,自然也無都市生活。其時先民的生活,如《韓非子·五蠹》所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日有巢氏。民食果瓜蜂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日燧人氏。 上古的先民,過着「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生活;「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生活;「作結繩而網罟,以佃以漁」的伏羲氏生活;「靳木為耜,揉木為耒」的神農氏生活。先民們於叢林、山野、水澤、平原,過着或狩獵、或畜牧、或佃漁、或耕植的原始而淳樸的生活。他們衣則禽獸之皮,遮羞蔽體;食則禽獸之肉,茹毛飲血;住則穴洞之室,陰暗潮濕;行則雙步彳亍,緩慢勞累。上古之民,在漫漫長夜中,度過了無都市的原始生活。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建城池,築宮室,識文字,習禮儀。在都市裡,人們之衣,或文繡、或短褐;人們之食,或粱肉、或糟糠;人們之住,或宮殿、或茅舍;人們之行,或車馬、或步履。誠然,有都市,才能有都市生活;都市是都市生活之載體。何謂都?《左傳》記載:「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日都。」這隻觸及中國古代都城祭祀、軍事、行政、居住諸功能中祭祀一項,尚不完整。《華嚴經音義》又載:「天子治居之城,日都。」《吳越春秋》亦載:「築城以衛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