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史郄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國家有事求助於外兵,是飲鴆毒以療惡瘡也。唐之中葉,借兵回紇、土番可鑑已。高祖命劉文靖請兵突厥,私謂曰:彼騎入中國,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聊借之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蓋策在鼓行而西,使晉陽無內顧之憂而已。又突厥送馬千匹互市,高祖擇善者,止市其半。將士請以私錢市其餘馬,高祖曰:彼饒馬而多利,其來將不止,恐汝不能市。此等識見,真英主也。 唐太宗曰:俗雲生日可嘉樂,於吾之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泣下數行。羣臣皆掩泣。其言甚是。至於明皇之千秋節,肅宗之地平天成節,加以侈大之名,非禮也。且唐至五代,皆命緇黃講經設齋,甚者令羣臣赴僧寺齋會,其祟邪害治,不已甚乎。王欽若冊府元龜誕聖一則,不記太宗之語而記此等事,小人之無識如此[生日節於義理毫無所據,時俗相沿不可禁,賢者有所不免矣]。
作者簡介
李塨(1659~1733),清初哲學家。字剛主,號恕谷。直隸(今河北)蠡縣曹家蕞人。他是顏元學說最得力的繼承者、傳播者和發展者,在教育方面頗有成就。且著有《四書傳注》、《周易傳注》等。此幅李塨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葉公綽輯,楊鵬秋摹繪。 李塨秉承師教,以躬行經世為要務。與顏元所不同的是,他也勤於著述,曾說:顏先生以天下萬世為己任,卒而寄之我。我未見可寄者,不得不寄之書,著書豈得已哉!可見,他從事著述完全是為了傳播顏習齋的學說。在政治、哲學和史學方面,李塨著有《瘳忘編》、《閱史郄視》、《平書訂》、《擬太平策》、《四書傳注》、《周易傳注》、《傳注問》等。在教育方面,著有《大學辨業》、《小學稽業》、《聖經學規纂》、《論學》、《學禮錄》、《學射錄》、《學樂錄》等。典章制度和考據方面有《田賦考辯》、《宗廟考辯》、《郊社考辯》、《禘祫考辯》等。生平事跡,載於馮辰所輯《李恕谷先生年譜》中。後來,王灝刊《畿輔叢書》,有《顏李遺書》。近代北京的《四存學會》,亦編有《顏李叢書》。較全面地收錄了顏元和李塨的著作。 綜上所述,顏李學派的德育觀以以義為利的義利觀為理 ……
內容預覽
太公告武王曰: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萬世成敗,盡此二言矣。伊尹周公,德宜有天下者也,而屈於太甲成王,故殷以天子之禮葬伊尹,周以天子之禮祀周公,非過分也,宜也。且周公葬成周而天變,葬畢而安,此可見天道之公,不可得如周公之私情也。蓋必欲以臣子自居者,伊尹周公之道也;而不敢以臣子待之者,殷後周王之道也。道各自盡而已矣[據尚書,風雷之變在公未歿之時,乃居東之日耳,故成王迎之。今乃以史記為據云]。魯桓公少,國人立隱公而奉之,後桓長,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太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贊公於桓公而弒之。吁,可畏哉,君子之心常恕常厚,小人之心必險必刻。故君子每陰為小人所害而不知。彼見事之有利也,則欲以言啖我;見我之有怒於人也,則嫁我以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