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閣樓上的瘋女人

內容簡介

當簡•愛和羅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異,終於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結合時,一個瘋女人的出現粉碎了簡•愛的一切夢想,這個瘋女人就是羅切斯特的妻子——伯莎。這個瘋女人毀掉了莊園,弄瞎了羅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簡•愛與羅切斯特的姻緣。

本書問世前,大多數讀者對伯莎這 個瘋女人並不太重視,自從有了本書,人們忽而重新發現了一個類別。這些瘋女人公然無視「婦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惡多端、自取滅亡……但本書作者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告訴我們,每個溫順善良的女人背後,都或多或少拖着一個癲狂的影子。她們將這個瘋女人從閣樓上請下來,就是為了抨擊父權主義文化對女性的精神束縛。

《閣樓上的瘋女人》被譽為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聖經》,也是當代美國文論中的經典。在這部著作中,作者重讀了19世紀著名女作家如簡•奧斯汀、瑪麗•雪萊、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與時間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將19世紀的英美女性文學視為一個整體進行了綜合研究,梳理並歸納了構成19世紀英美女性文學傳統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徵與隱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紗、蛛網等等。

此書自問世以來,以其激進的批評姿態和對19世紀英美女性文學的全新闡釋,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 M. Gilbert)、蘇珊•古芭(Susan Gubar)

均為西方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文學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她們是當代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的創始人之一。兩人長期合作,撰寫了《閣樓上的瘋女人》《諾頓女性文學選集》《沒有男人的地帶》等女權主義批評論著。

楊莉馨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女性文學及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研究》《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20世紀文壇上的英倫百合: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中國》《「我的河在向你奔來」:20世紀英語女作家在中國》等;譯著有《葛特露和克勞狄斯——〈哈姆萊特〉前傳》《通過身體思考》《閱讀日記:重溫十二部文學經典》《文尼莎與弗吉尼亞》等。

原文摘錄

畢竟,一個男人既無法依靠感覺,也無法依靠理性來證明自己的父親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孩子是他的只不過是他告訴自己的一個故事而已,用來對嬰兒的存在進行解釋。顯然,在這一講述故事的行為中暗含的焦慮不僅迫切地需要對男性的優越地位加以重新確認,因為這是父權制下的厭女症所隱含的想法。 在體現出父權特徵的西方文化中,文本的作者便是一位父親,一位祖先,一位生殖者,一個審美的父權家長,他的筆就和他的陰莖一樣,是一種體現創造力的工具。 你們三位是多麼幸福啊!身為男性是多麼幸福啊! 你們生下來就可以用筆戳戳畫畫 獲得自由、使喚別人的種種快樂 而我們女人卻只能站在一旁,成為無足輕重的人 為增加你們的數量而存貨 用我們的魅力使你們感到快活 這種差別是多麼的令人悲哀啊 自從夏娃的墮落以來 我們犯下多大的過失,就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書評

2015年6月,借《閣樓上的瘋女人》簡體中文版引進出版之際,文景邀請戴錦華、孫柏進行了一次主題為「那些握筆的女人——'閣樓上的瘋女人'與性別意識」的對談。對談中,戴錦華老師談及女性文學、女性主義的發展以及當代女性的境況等話題。如今的女性相較之前確實擁有更加平等的地位,但是資本主義市場制度、全球化等也參與到了整個性別制度的建設中,女性運動也面臨新的挑戰。

每次有人問我為什麼變成了一個女性主義者,我都是特別樸素地回答,就是因為我長太高了。真的是一個沒辦法的事情,好像我很早就有這個性別意識。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像現在這麼高了,我每天要聽大人在背後竊竊私語說「怎麼嫁」。我是有「原罪」的人,那個時候沒有同性戀文化,男孩子跟男孩子、女孩子跟女孩子都是勾肩搭背的,但是那個時候同性戀就跟「流氓」「瘋子」一樣是非常難聽的、髒得不能再髒的字眼,原因就是因為我高。女孩子有的時候必須像藉助男生的體力一樣藉助我,所以你就必須面對這件事。

所以我很小就非常痛苦和困惑,我總是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是女人,我是個好女人,我沒什麼別的不一樣的東西。我的夢想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樣,我的弱點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樣,我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樣希望得到人們的讚許、呵護,但是我得不到。所以對我來說真的很簡單,第一次讀到《性別的奧秘》,讀到《第二性》的時候,豁然開朗,我看到了別人表述了我的經驗,所以真的不是我的問題。

比如我讀到一本書里有一章叫「身高與權利」,男女配對一定是男高女矮,這是自然的,這是邏輯的,那我怎麼辦?我從來沒有跳過交際舞,因為沒有人請我,這是我完全個人的生命經驗,真的很小時就跟着我,因為我被踢出去,成為人家的憂慮。所以我非常羨慕,到我三十歲,我們又開始說高是美。當年我也非常瘦,那就更糟糕。等到我已經不具有這些問題的時候,它們都成了優點,但是在我那個時候都是生理缺陷。

從第一本女性主義小說到第一本研究女性主義小說的專著,用了兩個世紀 我又一次讀《閣樓上的瘋女人》時,我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事實上這本書是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作,以19世紀作為斷代的女性主義文學史的第一部巨著。大家仔細想想,36年非常遙遠(1979年,英文版問世),30年是人類社會的一代,純粹是上一代人寫的。36年前想起來是非常遙遠的,但是大家如果換一個角度想,36年前才有了關於女性文學的討論,36年前才有了關於女性主義的系統性的理論著作。

對我來說兩個有趣的方面出現了,一個是36年前的激進的、顛覆性的、非常年輕的,英文的直接翻譯叫做「新鮮的博士生」,非常沒有資歷的兩個女老師,在英文系撰寫了這樣的著作,今天已經成為經典,這本身是一個歷史的痕跡。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講,其實這本著作當中所有的女詩人、女作家,原本就是英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她們只是對英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闡釋,經由他們的闡釋,這些女作家的女性身份凸顯出來了,而他們的研究方法不是說這些作家是女的,所以他們寫的是女性文學。而是她們在女作家的作品當中尋找到了一種與男性作家不同的、而女性作家共同的一些敘述的特徵,一些情感的特徵,並在分析當中發現歷史的社會的壓迫性的和反抗性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本著作終於來到中文世界。但是並不晚。


《閣樓上的瘋女人》作者吉爾伯特(左)和古芭合影於1980年。 從女性主義的兩個關鍵年代到重新審視今天的時刻 我們討論女性主義有兩個歷史年代,不光討論女性主義,如果我們討論任何當代文化、當代社會、當代政治,有兩個歷史時段是要特別突出的,一個是20世紀60年代。1968年法國學生運動,幾乎掀動了西方世界,法國到了幾乎倒戈的地步,美國陷入了美國歷史上唯一次的憲政危機。歐美的這種反文化運動的三個最主要的熱點群體就是青年學生、女性和有色人種、少數民族,他們掀起的是民主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和民權運動。


今天很多我們認為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其實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巨大衝擊和搗毀之下,那個空間才出現,我們今天這樣的可能性才打開。


另外一個是20世紀的八九十世紀之交和九十年代,冷戰終結,這個變化不光是持續了半個世紀的冷戰最後分出了勝利者和失敗者,同時從形而下的層面說,它名副其實地改變了世界地圖,在這之後很多國家消失了。比如說原來最樂觀的西方理論家、思想者、科幻小說、政治幻想小說的人沒有想到,有一天蘇聯不在了,世界上沒有蘇聯這個國家了,但是蘇聯已經沒有30年了。這個是兩個大的參數。


葉利欽站在被包圍的俄羅斯議會大廈發表演講

在冷戰終結之後,批判性的議題、反抗性的議題,原來集中在三根軸上,就是階級、性別、種族,但是到冷戰終結以後,階級和種族的批判性的議題都在某種程度上被非法化了,尤其是階級議題,我們不再討論階級問題了。相反的是只有性別議題,女性主義議題,始終具有合法的先鋒性和合法的批判性.《閣樓上的瘋女人》,我們今天有機會買到這本書,不僅僅是要通過這本書去學19世紀女性的女作家的文學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回返這個歷史時刻是為了重新去體認,重新看待今天所置身的歷史狀態和文化狀態。今天我們反觀這個時刻的時候,我們大概就會發現冷戰終結,階級的命題不談了,種族的命題開始變得曖昧了,只有性別的命題越來越先鋒,越來越前衛。

大概一年前,我看到網上一個有趣的帖子,大概意思是網絡禁忌,在網上切忌不能幹什麼。第一句話叫做「貓狗是主人」,第二句話叫做「同志不能黑」,第三句話叫做「直男癌去死」。其中兩句話都是性別議題,而且如此開放,如此先鋒,如此正確。美國創造那個詞「政治正確」,如此具有政治正確性。它們是對我們今天現實的一個真實的準確的勾畫嗎?我們今天的現實當中「直男癌」們各個都慚愧的無地自容嗎?今天同志們都占據了舞台中心嗎?

在我們的大眾文化當中,在「同志不能黑」的同時,有一個必黑的角色就是「剩女」。「剩女」相對什麼東西剩下來了?相對父權制、異性戀和婚姻制度。在我那個年代,當我決定要結婚的時候,我好像有一點責任要對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是基於什麼我走進婚姻制度。當然,天然合法的一個東西就是我愛上了一個愛我的人。《簡·愛》里那句著名的台詞:愛人與被人愛是無名的福氣。我要告訴大家說,我真的很愛他,他真的很愛我,所以我們決定走進婚姻這種法律的,其實今天更重要的是一個財產的形態,在我的那個時代沒有財產的層面。一方面,法律意義上絕對婚姻財產共同,一方面,我們基本上沒有私有財產,用現在的說法我們叫「無恆產者無恆心」。但是我想,我可能是比多數人更有恆心的一代人。


我們今天回到那個歷史的節點上,其實是為了讓大家重新獲得那個歷史的感知和體認。35年前還沒有人去討論《簡·愛》是不是一部女性主義著作。35年前,大家認為《簡·愛》就是哥特羅曼斯,這是一種評價。今天有更刻薄的評價,說那不就是「瑪麗蘇」的開山之作麼?還有人說那不就是「霸道總裁愛上我」嘛!嚴肅的說法:《簡·愛》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主義小說,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儘管有這樣高的評價或者那樣低的評價,它在那之前完全沒有被從女性、女性的生命、女性的生命體驗、女性在特定的歷史結構當中所可能產生的表達方式來解讀。


我經常碰到年輕的女性主義者,她們並沒有看過原書,但是告訴我:《閣樓上的瘋女人》說,《簡·愛》這部小說中,伯莎和簡·愛才是姐妹,伯莎應該跟簡·愛兩個人手拉手走出桑菲爾德莊園,永遠把羅切斯特拋在身後。這種觀點我不反對,作為一種選擇也不是問題,看上去伯莎又高大又美麗,好像她們倆也挺般配的。然而,這不是《閣樓上的瘋女人》里的敘述,也不是《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作為一個貧窮的牧師的女兒,在那種衣食不周的德文郡的荒原里可能產生的想象。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兒女,我們每個人都是現實的囚徒,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有無盡的自由去飛翔。

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從一個19世紀的一百多年前的一個窮牧師的女兒,一輩子沒有得到過愛情,一輩子沒有得到過真實的愛情,最後她嫁給了妹妹的未婚夫,然後死於難產,生命非常短暫,非常拮据,非常悲慘。她寫的這樣一部著作,毫無疑問是女性的夢想,是女性的白日夢,但是在這個夢想當中她傳遞出了一個至少在我們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看來,傳遞出了完全不同的追求、反抗、極端大膽的冒犯和夢想。所以在這個故事當中,簡·愛不僅是閣樓上的瘋女人(伯莎)的重影,她還和羅切斯特是互為鏡像。這才是冒犯。


電影《簡·愛》(1943)劇照 這不是「霸道總裁愛上我」,而是一個平等的,由於女性的挑戰,由於女性的挑釁,由於女性的智慧和才華,由於她不妥協的戰鬥,贏得了一個階級上比她高得多的男人的尊重,那個男人被迫把她當作一個平等的人。而在這個相互的平等當中,他們共同向我們傳遞出了一種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及其資產階級的昂揚向上的戰鬥精神。他們是精神上的兄妹,他們是精神上的共同者。但是他們同時又是在一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性別極端歧視的結構之下的一對男女,而且是一對主僕。

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那個時代的一個反抗的獨立的智慧的女性,她怎麼去表達她的憤怒,她的絕望,她的瘋狂?在故事中她成了另外一個角色,就是閣樓上的瘋女人。我們今天是在一個結構的意義上去把握作者的潛意識,這個潛意識並不是精神分析的潛意識。這個潛意識是歷史的潛意識,是文化的潛意識。這兩個作者在非常精緻的文學分析當中,以非常好的文學訓練、文學修養、藝術體認當中去把握到了這一點。不是想當然說伯莎是簡·愛的重影,而是從對伯莎的出現、她的是怎樣和簡·愛處在一個幾乎無望的、單戀的情緒時的相互呼應的分析中得來的。

我們經常說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女人的一間屋」,但伍爾夫在同一篇文章中說道,在「自己的一間屋」的一個必要的條件是「自己的支票本」,也就是經濟獨立。魯迅先生說,首先要有獨立,「首先要有經濟的保障,愛才有所附麗」,否則的話,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不是墮落就是回來。簡·愛說我是獨立的,我是自由的,可以以自由的和獨立的人和你面對的時候,因為她有了那個遺產。簡·愛的遺產是從哪來的?她的叔叔。她的叔叔從哪掙的?西印度群島。

《簡·愛》的第二段愛情故事是簡·愛與聖約翰。聖約翰和簡·愛的關係在哪裡?聖約翰要去印度傳教,你會發現這部著作的偉大和它遠遠的超越瑪麗蘇的那個層次,是在於它同時自覺不自覺的帶出了一個社會文化史,帶出了一部當時英國的社會文化史。我們在裡面會看到,比如說羅切斯特他們家擁有桑菲爾德莊園,怎麼至於到出賣自己的地步?因為他是次子。當時的英國是長子繼承制,次子年長後幹什麼?把自己賣出去、當牧師、從軍,或者到海外去開拓。這是簡·奧斯汀的故事當中無所不在的東西。你們注意到簡·奧斯汀的小說當中女主角愛上的都是長子,她那個故事當中醜陋的插足的第三者都是次子們。

所以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閣樓上的瘋女人》這本書給我們打開了一個重要的面向,讓我們去看這些女作家的性別意識,她們的性別意識是怎麼在當時時代的規範之下流露出來。但是此後的論爭把其他的面向補充進來,我們是女人,是社會規定我們成為女人。西蒙娜·波伏娃的那句話今天聽起來已經太老了,但也經常被人們忘記:「女人不是生而而成的,女人是被社會建構而成的」。

我想在座的朋友不會問我說,那我們在生理上是女人是怎麼回事?我一直在說,只有在那一天我們才能回答生理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兩性差異,哪一天?就是當文化的、壓迫性的、歧視性的表述被破除的時候,我們才能說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被我們的生理結構所決定。同時我們的生理結構在多大程度上是群體的而不是個體的?我經常說,某一個女人和某一個女人之間的差距可能並不比某一個女人跟某一個男人之間的差距更小。

對我來說,波伏娃的這句話是石破天驚的。這本書把這句話用到了女性寫作當中,把它用到了女性書寫、女性意識、女性反抗、女性創作當中。後來者補充了種族議題、階級議題,他們看到了葛瑞絲·普爾(《簡·愛》中放火燒掉莊園的、服侍伯莎的女僕人)的那個故事其實是被壓抑的故事。我們再返回來看這本書和今天的《何以笙簫默》是截然不同的,有很多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這個作品當中的夏洛蒂·勃朗特賦予簡·愛強大的主體意識,她的主體意識並不以獲得男人的愛和進入婚姻來作為自我滿足的結局,而這種東西對於女性主義來說是如此的昂揚和進步。

不過同時大家一定別忘記,這是當時向全世界拓殖的大英帝國的開拓精神在一個女性身上的體現。作為後來者,我一直開玩笑說,先見之明很少的天才才有,後見之明是經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我們可以回過頭去看簡·奧斯汀、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當我們看他們的時候,其實我們得到了歷史的鏡子來問我們自己,問我們今天經歷了這麼多的改變之後,我們的可能性在哪裡?我們重新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我現在很難再重新建立「你們男人」「我們女人」的敘述模式,因為「我們女人」自身碎裂了 你們可能會注意到,除了《簡·愛》的對話,或者包括《簡·愛》的對話當中,我近年來很少單獨去處理性別議題,或者熱衷於出席性別研究或者是女性主義研究這樣的會議。我也很久沒有以性別為單一議題撰寫我的學術論文或者學術著作。原因是我難於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是那麼熱心於專門討論女性主義,但是性別議題是我高度內在的立場,和充分必要的維度。不可能說我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性別維度不在,但是我沒有單獨去談這個問題。從最低層面來說,當我們進入性別議題的時候,我們不必在每一個議題當中再一次去發現男權。請大家記住,迄今為止,這天是男權的天,這地是男權的地,這文化是男性的文化。


到現在為止,在歐洲所有主要語言當中,man還是男人,而男人也就是人類,human,歷史就是his-tory,沒有her-tory。這是基本的議題,這是基本的現實,而且今天整個資本主義是參照着父權制基本結構建立起來的,現代資本主義是父權制的最新版本和最新形式。所以我們不用說「我又發現男權了」,我們把男權的壓迫、男權的表現形態作為我們討論的前提基礎,我們從這裡出發,去發現它的表現形態,它的退縮,它的妥協,它的進攻,它更大的侵犯性。這是一個層次,我有一點倦了跟大家一起去發現各個領域的男權。

更大的層次是,我現在很難再重新建立「你們男人」「我們女人」,因為「我們女人」自身碎裂了。在這本書出版後不久,「我們女人」就被同志運動所撕裂,當你說你們男人、我們女人的時候,你覺得你很反抗,同時就假定了世界上只有男人或者女人,你就沒有給第三性、第四性、第五性以位置。今天是「同志不能黑」,這已經變成了有教養人的常識,可是我們有教養的人好像越來越不意識到另外的維度,比如階級的維度、種族的維度。

現在的女性,真的很好很平等,並且獨立自由強悍嗎? 我怎麼去處理今天的女性寫作,本身形成了很多層面,比如說《暮光之城》是女性寫作嗎?比如說《五十度灰》是女性寫作嗎?千真萬確,不僅是由女性寫作的,還是由大媽們寫作。他們都是標準的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在極端的乏味枯燥的生活當中產生的性幻想。它跟今天的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是什麼?

當年《簡·愛》是一個從英國女王到女工都讀的書,當年簡·奧斯汀的新書出版的時候,女工們會用自己一個星期的工資去購買,當年狄金森的書大家都會背的,可是那樣的一種流行和今天的規模生產的大眾文化是一回事嗎?當我們用小額貸款能夠讓農村婦女加入到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當中的時候,當小額貸款的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候,兩個面向出來了:一邊是女人,由於有了經濟獨立,在農村當中的家庭位置開始被改善。但是另外一邊,她們的家務勞動,她們的傳統角色一點沒有減輕,她們變成早上四點半起來。

從更大的角度上看,這個路徑極端有效的把全球的第三世界女性的剩餘勞動力組織到資本主義的全球性的規模生產當中來了。那麼我們怎麼去重新界定性別的批判立場?我最近發現特別好玩的現象,我遇到的現在20多歲、接近30歲或者30齣頭的女性,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她們跟我沒太大共鳴,她們都覺得現在挺好,覺得自己的生活沒問題,覺得我們這麼強悍、這麼獨立、這麼自由。

我想恭喜大家,如果你們仍然保持着這樣的感受,恭喜你們,至少你們在現實當中還沒有遭遇到這個變化。也許你們很幸運,你們一生都不用遭遇到這個變化。也許最強悍的女性是在女性註定做第二性的世界中真正的第一性。但是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可能是這樣一個現實,就是當你們還年輕,當你們還美麗,當你們的皮膚還嬌嫩,當你們成功地由於種種原因已經進入到了較高的社會階層和較高的社會階層,當你們在文化界當中,文化界的大部分男性知道暴露自己的男權主義立場是沒教養。

可是我要說的是,你們和我的不同是,在我生活的年代,他們不覺得沒教養,他們公然地赤裸地叫囂男權主義,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在我生活的年代,政治、經濟、法律制度上是全面的男女平等。當時在《婚姻法》和《民法》的意義上,中國的婦女的地位在全世界是Top 5。今天我們很多法律經過反覆的修訂之後,我們相當落後了。這是你們所面臨的現實,文化的開放,世界的視野,更多的工作選擇,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多的生活樣式,但是你們也面臨着一個重新用私有制、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階級性別、種族的邏輯重新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所以good luck to you!可是同時我說,我們有選擇,有空間,我們可以參與到歷史的創造過程當中去,因為前面已經有那麼多人。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