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鬧婚 |
鬧婚鬧新娘"也稱"鬧洞房"是中國民間自古就保留下來的婚禮娛樂方式,在新人結婚時對新婚夫婦的一種祝福表現,可以說為了渲染結婚氣氛 。鬧婚在中國的婚禮習俗中由來已久。這種在封建時期用來增進因缺少婚前交往而"盲婚啞嫁"的新婚男女感情的傳統婚俗從古一直延續至今。如今,鬧婚的實際意義早已喪失,但在現代的中國婚禮中鬧婚習俗卻從未中斷,甚至演變成為失控的"惡俗遊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鬧婚 [1]
地理標誌 中國
鬧婚歷史
鬧婚最初的作用是性啟蒙。原因是古時候男女禮教非常嚴格,參加婚禮的人們只能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讓對性知識一片空白的男女有所啟發,有的甚至是直接傳授經驗。這樣的鬧新娘,往往會突破新人的心理防線。
中國,鬧婚的行為據信可以追溯到漢朝,最初僅以鬧洞房的形式出現。而關於鬧婚習俗的來歷,一種說法稱鬧婚源於驅邪避災,另一種說法稱,鬧婚首先出現在以遊牧為主的北方,人們相信在新婚時能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但事實上,鬧婚習俗在古代中國能得以流傳,更多的是因為古代的新婚男女缺少婚前交往,鬧婚時人們以"為難"新郎新娘的方式迫使陌生的他們相互配合併親近依賴對方,更快進入夫妻角色
鬧伴娘卻是現代才有的。隨着現代社會女性地位的提升,人們已經很難看到婚禮中對新娘採取過分的行為了。但由於伴娘往往會幫着新娘,在為新娘擋酒、傳話、化解尷尬中起着極為關鍵的作用,"鬧新娘"也就演變成了"鬧伴娘"。有時候,由於伴娘的姿色比新娘更勝一籌,喧賓奪主,反而成為婚慶現場的主角,而被現場的客人們傾慕、取笑、逗樂。
鬧婚特點
鬧婚流傳的"規矩"是"三天不分大小"。鬧婚時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
現今社會的鬧婚形式,無論南方北方、沿海內陸,本質上體現出的是兩大特徵:
一是粗鄙性,這具體表現為明目張胆突破社會傳統的性的禁忌,新郎、新娘及伴郎伴娘,甚至新郎的父母,都需要接受鬧婚者對展示身體私密部位、身着奇裝異服、進行夫妻私密行為等要求。一些情況下,鬧婚者甚至還會要求兒媳與公公之間表演親吻,在衝破倫理禁忌的狂歡中尋求快感。難道說婚禮越粗俗、婚姻越穩固?更符合邏輯的事實結果恐怕是,包括新婚夫妻,以及彼此雙方的父母,將不再認可婚姻關係的神聖性。
另一大特徵是對女性的羞辱。在鬧婚活動中,新娘及伴娘成為主要的羞辱對象、視覺和行為上的性騷擾對象,這並不奇怪。新娘由娘家嫁入,伴娘也多由新娘的女性親友充任,在婚禮的現場,女方親友數量更少,這意味着鬧婚揩油甚至更為突出的性騷擾行為所可能引發的對等衝突(捲入衝突雙方人數相當),幾率很低。近年來天價彩禮之風盛行,許多家庭為兒子娶親付出了極高的經濟成本,因而默許以鬧婚的方式,殺一殺新娘的威風。
不論這種形式是怎樣的如今有些地區的鬧婚儼然有些已經走向低俗的道路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