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合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閉合傷是創傷中的一個分類,是指人體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致傷因素作用後,皮膚和黏膜結構完整性未受到破壞,[1]但引起體內組織結構破壞的一類創傷。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發生閉合傷。
目錄
病因
1.挫傷
最常見的閉合傷,因鈍性暴力(如槍托、石塊)或重物打擊所致的皮下軟組織損傷。
2.擠壓傷
人體肌肉豐富的部位,如四肢、軀幹,受重物長時間(1小時以上)壓榨或擠壓後所造成的損傷。
3.扭傷
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肌破損等情況。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肘、髖等部位。
4.震盪傷
是指受傷部位受鈍力打擊所致意識暫時喪失。較重要的震盪傷有腦震盪、脊髓震盪、心臟震盪、視網膜震盪、內耳震盪等。
5.關節脫位和半脫位
關節脫位是指組成關節的各骨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應關係,臨床上可分損傷性脫位、先天性脫位及病理性脫位。關節脫位後,關節囊、韌帶、關節軟骨及肌肉等軟組織也有損傷,關節周圍腫脹,可有血腫,若不及時復位,血腫機化,關節粘連,使關節不同程度喪失功能。關節半脫位相對於全脫位而言,是指關節的骨端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正常位置,但又未完全從窠臼中脫落出來,其關節囊完好,功能活動可障礙但不缺失,可有伴隨症狀,但比全脫位輕。很多半脫位在X片上並無明顯異常。
6.閉合性骨折
骨骼受到外力打擊,發生完全或不完全斷裂稱骨折。按骨折斷端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①閉合性骨折:骨折斷端未刺穿皮膚與空氣不相通;②開放性骨折:骨折斷端刺穿皮膚與空氣相通。
7.閉合性內臟傷
閉合性內臟傷一般指因撞擊或強力的鈍性打擊所引起的內臟損傷,體表皮膚完整。特點損傷具有隱蔽性,不認真檢查易漏診。
臨床表現
1.挫傷
局部表現為腫脹、皮下淤血和壓痛明顯,重者可發生肌肉撕裂和深部血腫。如果致傷力為螺旋方向,形成的挫傷為挫捻傷,損傷常更嚴重。
2.擠壓傷
表現為傷部嚴重缺血,解除擠壓後液體從血管內外滲出而出現局部嚴重腫脹,致使間質壓力增高,反過來加重局部血循環障礙。此時血管內可發生血栓形成,組織細胞可發生變形壞死,大量的細胞崩解產物,如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等,被吸收後可引起急性腎衰竭,伴腎衰竭的擠壓傷稱為擠壓綜合徵。
3.扭傷
發生短暫性半脫位和韌帶纖維的部分撕裂時,局部呈青紫色,並有出血、腫脹和活動障礙。嚴重者可傷及肌肉、肌腱和軟骨關節,甚至發生骨折,治癒後可因韌帶或關節囊薄弱而復發。
4.震盪傷
腦震盪傷為暫時性意識喪失,大部分時候腦組織形態變化不受影響。脊髓震盪可出現短暫感覺消失和運動功能障礙。心臟震盪傷則可心臟驟停等。
5.關節脫位和半脫位
骨關節發生脫位或半脫位時,關節運動局部受限,局部壓痛輕重不一。
6.閉合性骨折
因致傷力和受力骨組織的局部結構不同,骨折可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和性質。如與骨幹相垂直的水平形、斜形或螺旋形;粉碎性、壓縮性或嵌入性骨折;完全或不完全性骨折;一處或多處骨折等。發生骨折後,骨折部位疼痛明顯,可有腫脹、皮膚發紅,骨折關聯部位運動完全受限或部分受限。
7.閉合性內臟傷
其表現因受傷部位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如頭部受撞擊後頭皮仍完好,但致傷能量傳入顱內引起腦組織壓縮、變位等損傷;又如行駛的機動車撞擊腹部時,體表可完好無損,而肝、脾等實質臟器或膀胱發生破裂腹腔內出血等。
檢查
1.CT檢查
顱腦損傷時,通過CT檢查可發現皮下血腫、硬膜內外的腦出血、淤血等,但檢查的敏感性與受傷時間相關。
2.X線檢查
通過X檢查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關節脫位及閉合性骨折。
3.B超檢查
內臟損傷(如腹部外傷)引起臟器破裂出血時,在B超中可以體現。
4.生化檢查
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電解質等血液檢查可以了解傷者體內代謝及酸鹼平衡情況。
5.其他
如試驗穿刺檢查、導管術檢查、探查手術等。
診斷
通過詳細詢問病史,查看受傷部位及相關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
治療創傷的總目標是恢復機體結構和功能完整性。首要的是維護患者生命,在處理創傷時要關心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情況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2]
參考文獻
- ↑ 吳外科主治醫師輔導:創傷的定義及分類環球網校
- ↑ 閉合傷-·科普中國網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