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鱗貝母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鱗貝母蘭

中文學名 長鱗貝母蘭

拉丁學名 Coelogyne ovalis Lindl.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長鱗貝母蘭(學名:Coelogyne ovalis Lindl.):根狀莖匍匐,較長,假鱗莖在根狀莖上相距8-13厘米,近圓柱形,頂端生2枚葉,鞘膜質。葉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紙質。花葶從已長成的假鱗莖頂端發出,總狀花序通常具1-2朵花,花綠黃色,僅唇瓣有紫紅色斑紋,萼片長圓狀披針形,花瓣絲狀或狹線形,與萼片近等長,寬約1毫米;唇瓣近長圓狀卵形,3裂。蒴果近倒卵形,果梗長約5毫米。花期8-11月,果期次年9月。

生於河谷旁林下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1200-3200米。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部和西藏,尼泊爾、錫金、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信息

目 微子目

科 蘭科

亞科 蘭亞科

屬 貝母蘭屬

種 長鱗貝母蘭

族 樹蘭族

形態特徵

根狀莖匍匐,較長,粗約3毫米,節間長1--2.4厘米。假鱗莖在根狀莖上相距8—13厘米,近圓柱形,長3—6厘米,寬6—8毫米,干後無光澤,頂端生2枚葉,基部具2枚鞘;鞘膜質,長約3厘米,老時脫落。葉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紙質,長6—12厘米,寬2—3.7厘米,先端漸尖或鈍;葉柄長5—10毫米:花葶從已長成的假鱗莖頂端發出,長5—8厘米,基部套疊有數枚圓筒形的鞘,鞘緊密圍抱花葶;總狀花序通常具1—2朵花,較少達3—4朵花,但同一時間僅1朵開放;花序軸頂端為數枚白色苞片所覆蓋;花苞片早落;花梗和子房長6—10毫米;花綠黃色,僅唇瓣有紫紅色斑紋;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厘米,寬5—6毫米;花瓣絲狀或狹線形,與萼片近等長,寬約1毫米;唇瓣近長圓狀卵形,3裂,長約2厘米,下部寬約1.5厘米;側裂片半卵形,直立,頂端常稍有流蘇;中裂片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9毫米,邊緣具流蘇;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中部以上或近頂端處,紫色(基部的一段除外),在中裂片上還有2條短的褶片位於外側;蕊柱稍向前傾,長約1.3厘米,兩側具翅;翅向上漸寬,頂端鈍;花葯長約2.5毫米;蕊喙長約2毫米。蒴果近倒卵形,長約2.5厘米,粗約1.2厘米;果梗長約5毫米。 花期8—11月,果期次年9月。[1]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部(貢山、福貢、碧江)和西藏(獨龍河谷)。生於河谷旁林下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1200——3200米。尼泊爾、錫金、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本種提示

本種和流蘇貝母蘭C.fimbriata以及C.pallens Ridl.均十分接近,尤其是與巴pallens,不僅區別點極為細微,而且有過渡。G.Seidenfaden[Dansk Bot.Ark.29(4):23.Fig.6.1975]曾認為本種也產泰國,但後來又認為是巴pallens的錯誤鑑定。我們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採到的標本(Z.H.Tsi 71—752)也有類似困難,雖然曾鑑定為本種[Acta Phytotax.Sin.33(3):290.1995],但鑑定為C.pallens也未嘗不可。我們認為這3個種或許應當歸併為一個種更為恰當。這裡暫予保留,以待進一步的研究。[2]

貝母蘭屬介紹

描 述:Coelogyne Lindl. 貝母蘭屬,蘭科,近200種,分布於熱帶亞洲至大洋洲,我國有16種產南部至西南部。附生蘭或陸生蘭;假鱗莖頂端具1-2葉及花葶;花大,通常數朵排成總狀花序,有時減退為單朵,艷麗;萼片常凹陷;唇瓣3裂,側裂片直立,多少圍抱蕊柱兩側,唇盤基部凹陷;蕊柱直立,長而有寬翅,無蕊柱足;花粉塊4,蠟質,有花粉塊柄。[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