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蛇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蛇灸 |
中文名稱;長蛇灸 別名;鋪灸、蒜泥鋪灸 解釋;從傳統的和民間的方法中 挖掘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灸療方法 主治病症;現代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頑固性哮喘等。 |
長蛇灸又稱鋪灸、蒜泥鋪灸,是我國浙江地區的針灸工作者從傳統的和民間的方法中挖掘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灸療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間督脈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灸療中施灸範圍最大、一次灸療時間最長的灸法。[1]
簡介
長蛇灸 又稱鋪灸、蒜泥鋪灸,是中國浙江地區的針灸工作者從傳統的和民間的方法中挖掘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灸療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間督脈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療中施灸範圍最大、一次灸療時間最長的灸法。
本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報道 用於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以來,已引起針灸界的關注。經研究觀察到,長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提高細胞免疫和抑制體液免疫的功能。
操作方法
取穴
:脊柱(大椎—腰俞)。
治療時間
:以暑夏三伏天為宜。
器藥準備
: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蟊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勻裝瓶,密封備用。新鮮大蒜500g,去皮搗爛成泥,備用。優質純艾絨。消毒醫用紗布、龍膽紫藥水。
具體操作
:脊柱穴區常規消毒後,塗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線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鋪以5cm寬、2.5cm高的蒜泥1條,蒜泥條上鋪3cm寬、2.5cm高的艾絨(紡200g),下寬上尖。形成截面為等腰三角形的長蛇形艾炷。然後,點燃艾炷頭、身、尾3點,讓其自然燒灼。待艾炷燃盡後,再鋪上艾絨復灸,每次灸2—3壯。
灸畢,移去蒜泥,用濕熱紗布輕輕揩乾穴區皮膚。灸後皮膚出現深色潮紅,讓其自然出水泡,囑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須嚴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針具引出水泡液,覆蓋1層消毒紗布。隔日1次塗以龍膽紫藥水,直至結痂脫落癒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後調養1月。
主治病證
現代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頑固性哮喘等。
臨床應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主穴:脊柱(大椎~長強)。
配穴:分為二組。(1)曲池、陽溪、養老、八邪;(2)膝眼、陽陵泉、足三里、飛揚。
治法一:取主穴大椎—腰俞督脈段,按操作方法治療,每次鋪灸2—3壯艾炷。灸畢移去蒜泥,用濕熱毛巾擦乾。灸後可起水泡,至第3日用龍膽紫藥水,覆1層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直至結痂脫落。灸後1月內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雞、鵝、魚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風、忌房事。
治法二:取穴以督脈段的經穴為主。每次取三穴:除大椎及腰俞不變外,中間多取命門;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縮、中樞、懸樞、腰陽關諸穴中的一個穴輪流施灸。灸法為:取紫皮獨頭蒜適量,去皮搗泥,平鋪於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間,呈長條狀,寬約2.5cm,厚約1.5cm,周圍以紙封固,不使漫流。然後以黃豆大艾炷分別放在大椎、腰俞、命門(或上述其他穴位)穴上以細香燃之;共灸4—5壯,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日。灸後如局部穴位皮膚起水泡者,以消毒三棱針引流,並塗以綠藥膏少許,覆以消毒紗布。
另配合針刺局部患處穴位即配穴,上肢取第一組配穴,下肢取第二組配穴。針刺手法均以捻轉瀉法為主。隔日一次,與灸交替施治。每日 1 次 ,2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日。
注意事項
1)灸後1月內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雞、鵝、魚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風、忌房事。
2)體質過於虛弱者、老人、小兒及孕婦等慎用此法。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長蛇灸的功效與操作方法 , 99健康網 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