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惡不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惡不悛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長惡不悛 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

長惡不悛指長期作惡,不肯悔改。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長惡不悛 [1]

拼音 cháng è bù quān

近義詞 諱惡不悛怙惡不悛


反義詞 痛改前非幡然悔悟

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長惡不悛"。

成語故事

晉朝末年,天下大亂。劉曜是匈奴漢國創建者劉淵之族子,北方的匈奴貴族,後來匈奴漢國發生政變,他便以"誅殺叛逆"的名義,自立為帝,徙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威震當時群雄。

無獨有偶,另一位叱咤風雲的人物石勒,原為羯族人,從小耕田、漚麻,後被晉朝官吏賣到山東為奴隸。其人勇武過人,足智多謀。遭逢亂世,他便投奔劉淵從軍,多立戰功,官封大將軍。匈奴漢國生變後,石勒到河北一帶作戰,以襄國為根基,麾下軍事實力很強,便想以武力滅掉劉曜。石勒率兵多次與劉曜交戰,大大挫傷了劉曜的銳氣。

後來劉曜改變策略,對石勒採取收買拉攏,派心腹郭汜為使者,前往石勒的都城襄國,詔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晉爵趙王,夫人封王后,世子為王太子。統轄二十郡,出入警蹕,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猶如昔日曹操的榮耀富貴。石勒答應下來,並派王修等人為特使前往長安拜謝。

劉曜手下有個謀士叫曹平樂,原來是石勒的舍人。因為被石勒留仕於劉曜,心懷怨恨,這時便對劉曜說:"石勒派王修等人來答話,外表虔誠之至,其實是來觀察各郡的虛實,等王修返回後,便會伺機來進攻。"劉曜聞聽十分震怒,便下令把王修斬首了。同時,還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

石勒派特使王修赴長安答話,本無惡意,突然聞聽王修被殺,封號被撤銷,不禁怒火中燒。他首先下令誅殺了曹平樂的三族,然後召集大臣說:"我們侍奉他們劉家人已經仁至義盡了,他們劉家人當上了帝王,便想屠戮我們這些功臣,結果上天收拾了他們 ; 如今我們派使者赴長安,稟明願捐棄前嫌、重修舊好,並無什麼惡意,但劉曜卻'長惡不悛',不僅殺害了我們表示誠意的使者,而且作為君主,出爾反爾,又撤銷了對我的封授 ! 趙王、趙帝,名號大小,我自取之,豈能受他節制 !"

於是石勒下令設立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高大雄偉的正陽門,設壇祭告天地,自稱趙王,建立起後趙政權。

成語寓意

長,是短的累積。大惡,是小惡的累積;長惡必是點滴惡念滋生帶來的。俗語說"小時偷針,大了偷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壞事雖小,但它能腐蝕一個人的心靈,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導致質變,最後就會躍進犯罪的泥坑,成為一個可恥的"大惡"。成語告訴人們,如果作惡開始,就遏制住其發展勢頭,則不至於罪惡累累,禍及四野,惡名昭著。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長惡不悛"指長期作惡,不肯悔改。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運用示例 唐·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上》:"故復推崇令主,齊好如初,何圖長惡不悛,殺奉誠之使。"

唐·房玄齡《劉毅傳》:"而長惡不悛,志為奸宄,陵上虐下,縱逸無度。"

後晉·劉昫《舊唐書·元載王縉等傳論》:"載諂輔國以進身,弄時權而固位,眾怒難犯,長惡不悛,家亡而誅及妻兒,身死而殃及祖禰。"

成語辨析

長惡不悛-怙惡不悛

"長惡不悛"與"怙惡不悛"意義相近,兩者都有長期作惡的含義;區別在於"長惡不悛"的"長"是過去的積累,指的是長期作惡,不肯悔改;"怙惡不悛"的"怙"指的是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