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縫葉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尾縫葉鶯
長尾縫葉鶯(學名:Orthotomus sutorius,英文名:Common Tailorbird)是扇尾鶯科縫葉鶯屬的鳥類,又叫普通縫葉鶯、火尾縫葉鶯。尾長而常上揚,額及前頂冠棕色,眼先及頭側近白,背、兩翼及尾橄欖綠色,下體白而兩脅灰。虹膜淺皮黃色,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腳粉灰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鳥尾較短。
- 中文學名: 普通縫葉鶯
- 拉丁學名: Orthotomus sutorius
- 別 稱: 火尾縫葉鶯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
-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 鳥綱
- 亞 綱: 今鳥亞綱
- 目 : 雀形目
- 亞 目: 鳴禽亞目
- 科 : 鶯科
- 屬 : 縫葉鶯屬
- 種 : 普通縫葉鶯
- 亞 種: 亞種
- 命名者 : 及年代Pennant, 1769
- 英文名稱: Common Tailorbird
形態特徵
普通縫葉鶯雌雄羽色相似。額和頭頂棕色,往枕部逐漸變為棕褐色或褐色,眼先蒼灰色,眼周淡棕色,頰和耳羽淡皮黃色沾橄欖綠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體為橄欖綠色或黃綠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黃綠色或橄欖綠色,繁殖期間特形延長,外側尾羽褐色,外翈羽緣沾棕色,尖端淡皮黃色;飛羽褐色,外翈羽緣茶黃色或黃綠色。下體白色微沾皮黃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尾短,繁殖期間不延長。 虹膜淡褐色、黃褐色或皮黃色,雌雄羽色相似。嘴棕褐色或紅褐色,下嘴黃色或皮黃色,腳肉色或肉黃色。[1]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腳和平原地帶,尤其喜歡村旁、地邊、果園、公園、庭院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小樹叢、人工林的灌木叢。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3-5隻成群。常在樹枝葉間或灌木叢與草叢中、也在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枝葉間跳來跳去,飛上飛下,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也能從樹上直接飛到地上或從地上飛到樹上覓食。鳴聲單調,其聲似「匹欺、匹欺」或「嘰喲、嘰喲」的哨聲。活動或休息時,尾常常垂直翹到背上,有時甚至在飛行時亦如此。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螞蟻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食物貧乏季節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2]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8月,通常營巢在1500米以下的低山、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小樹叢和灌叢等開闊地帶,尤以村寨的農田附近的樹叢和灌叢常見。巢通常用一塊或數塊樹葉、灌木葉或草葉縫合而成,如果是一塊葉子,常常和下垂的植物和種子拉在一起。多選擇大而寬的植物葉作巢,邊緣縫合也多用天然植物纖維,如棉花樹纖維,也用蜘蛛網縫合。巢呈深杯狀,主要由植物毛、細的纖維、細草莖、鬚根等柔軟材料構成,巢外面常裝飾有蜘蛛卵,上面的開口常用封閉的葉來隱蔽。巢的高度從離地幾厘米到1米以上,月時甚至大高達6米的大樹上。 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協助。每窩產卵3-5卵,偶爾6枚。卵白色或粉白色,被有稀疏的淡紅褐色斑點,偶爾有大的深紫色斑。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約12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築巢
在中國南部、印度和亞洲東南部的熱帶、亞熱帶森林的芒果樹和番石榴樹上,棲息着一種身軀嬌小、尾巴很長的縫葉鶯,它會利用葉片縫綴成精巧的鳥巢。 縫葉鶯和鶯同屬一科,它的體態和羽色跟鶯很相似。長尾縫葉鶯體長約十一厘米,比麻雀稍小,而尾巴則有五到六厘長。它的頭頂呈紅褐色,眼周和眉紋為淡黃色,頭部白色。上體的羽毛是橄欖綠色,其他的羽毛則暗褐帶黃。縫葉鶯的喙細長而微微彎曲,兩腳瘦長而強勁有力。 縫葉鶯常常在公園、果園、樹籬和灌木叢中築巢。每年春天,雌雄縫葉鶯紛紛尋找情侶,雙雙結伴,共同營建自己的安樂窩。 縫葉鶯先選擇一兩片芭蕉、香蕉、野牡丹或者野葡萄的葉片,利用植物纖維、蜘蛛絲,或者人們丟棄的細長線等作為縫線,把自己的長緣當作縫針,加上腳爪的配合,將樹葉的兩緣縫合起來。縫葉鶯選在距葉緣一到兩厘米的地方,用細長的嘴打出一些小孔,然後再穿上線。為了不使縫線鬆脫,縫葉鶯甚至還會給線頭打上結。縫好了一片,再縫另一邊,最後縫綴成一個口袋型的巢。被縫成口袋的樹葉的葉柄,往往會因枯老而折斷。縫葉鶯就用草莖把葉柄系在樹枝上,以免鳥巢被風吹落。它還特地把鳥巢做成一定的傾斜度,以避免鳥巢被風吹落。它還特地把鳥巢做成一定的傾斜,以及避免雨水淋進巢里。[3]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相關視頻
院子裡的香蕉葉上有一窩縫葉鶯,小伙子給小鳥送去了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