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吻前頜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吻前頜蝴蝶魚Prognathodes aculeatus多棲息在食物豐富的15至55米水深的斜坡礁面,主要捕食底棲的蠕蟲和甲殼類,也吃黑珊瑚魚卵,也愛吃棘皮動物如海膽等的管腳,目前發現的活動最深處為135米,不過推測其活動範圍應該更深。不像其他蝴蝶魚一般成對或群游,長吻前頜蝴蝶魚一般單獨活動,同時它們也不會清潔大型魚體表的寄生蟲。

特徵

身體上部橙黃色,腹部白色,眼睛至背鰭前端有橙黃色條紋嘴部有三條橙色細紋分別到雙眼和額頭。胸鰭透明;腹鰭淡黃色;背鰭黃褐色,有硬棘13-14枚,軟條18-19枚,第二背鰭深褐色至黑色,後部邊緣有橙色條紋穿過尾柄延伸到臀鰭;臀鰭淡黃色,硬棘3枚,軟條14-16枚;尾鰭透明。[1]

簡介

1860年,Felipe Poey y Aloy和Albert C. L.G.Günther兩位科學家首次描述了長吻前頜蝴蝶魚,當時它們被當作三個不同的物種命名,並歸類到不同的屬中,1880年魚類學家Sauvage再一次將其當作新物種進行描述並命名。前頜蝴蝶魚屬Prognathodes基本都生活在深水,因此我們對其了解十分有限,其生活習性也與常見的海水觀賞魚不同,難於飼養,再加上深水捕撈難度大,還需要特殊的減壓手段,運輸中的損耗也很大,因此少見於水族貿易,偶爾出售也十分昂貴,不能同屬混養,一般不會與不同屬的魚類爭鬥,會傷害大水螅體石珊瑚(LPS)、柳珊瑚、管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僅建議水族館飼養在大水體的涼水魚類純魚缸中,不建議家庭飼養。

介紹

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是最廣為人知的珊瑚礁魚類,包含12屬120多種,其中蝴蝶魚屬Chaetodon最多,目前已發現並命名的有88個種。蝴蝶魚科的魚類外形和顏色相差較大但體色一般都很鮮艷,通常是黃色或白色的底色上帶有強對比的深色花紋,同時利用穿過眼睛的條紋和身體後部的假眼點來迷惑捕食者。

體長9到30厘米不等,側扁。口小吻尖,端位,略可伸縮。牙齒細長尖銳,密集排列成刷子狀。全身覆蓋小型弱櫛鱗或圓鱗,鱗片延伸到背鰭和臀鰭,側線完整但不明顯,呈弧形。背鰭連續或稍有凹口,有硬棘6到16枚,軟條15到30枚。臀鰭硬棘一般3枚,多至5枚,軟條14-23枚。尾鰭圓形或截平,有15枚分支鰭條。

飼養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5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2-26℃

性情:溫和

食物:肉食,底棲的蠕蟲和小型甲殼類,魚卵,珊瑚息肉為主

最大體長:10厘米

分布範圍:西大西洋的南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西部到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到委內瑞拉。

生活水深:1-135米

IUCN評級:LC 低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