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錦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錦星鎮隸屬貴州省黔西市 ,地處黔西市西部,東鄰金碧鎮,南接五里布依族苗族鄉,西與織金縣大方縣隔河相望,北與林泉鎮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23千米。總面積99.76平方千米。

元劃歸官辦的亦溪不薛牧場範圍。民國三十年(1941年),木星鎮、錦水鄉合併為錦星鄉。2011年12月,錦星鄉改為錦星鎮。截至2018年末,錦星鎮戶籍人口30475人。截至2020年6月,錦星鎮轄3個社區、6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新街社區。

截至2018年末,錦星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6個。[1]

歷史沿革

元劃歸官辦的亦溪不薛牧場範圍。

明為水西彝族土目駐地和設治地,留有內莊、官莊、衙院等地名。

清分屬平遠州和黔西州,官方在大樹坪、白泥田、木渣黑、凹水設塘。

民國四年(1915年),織金縣(原平遠州)的凹水、木渣黑等地劃歸黔西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置木星鎮和錦水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木星鎮復稱木龍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木龍鎮改名木星鎮。

民國三十年(1941年),木星鎮、錦水鄉合併為錦星鄉。

1953年5月,分置錦星、毛栗、白泥3鄉。

1954年,增置凹水鄉。

1958年9月,毛栗鄉併入凹水鄉,各鄉改公社。

1984年5月,復鄉。

1991年7月,白泥、凹水2鄉併入錦星鄉。

2011年12月,錦星鄉改鎮。

區劃沿革

2001年9月,錦星鄉轄21個行政村並為9個。

2011年末,錦星鎮轄新街社區和白泥、文閣、青溝、木渣黑、紅旗、慶民、東莊、洪湖9個村,下設62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錦星鎮轄3個社區、6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新街社區。[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錦星鎮地處黔西市西部,東鄰金碧鎮,南接五里布依族苗族鄉,西與織金縣、大方縣隔河相望,北與林泉鎮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23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千米, 總面積99.7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錦星鎮境內地貌以中低山丘陵為主,窪地、谷地分布於丘陵、山地之間。谷地凸凹不平,其內發育有小型窪地、漏斗、落水洞,是地表水轉為地下水的主要通道。

氣候

錦星鎮屬亞熱帶溫暖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3.5℃,年平均降水量1005毫米,無霜期年平均270天。

水文

錦星鎮境內河流屬烏江水系。汪界河(凹水河下游,六圭河上游)從西南面過境,段長5千米。

自然災害

錦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水、霜凍、雷擊等。

自然資源

錦星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為有煙煤、火口砂和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東莊村、洪湖村。

2011年末,錦星鎮有耕地面積24058畝,其中水田9216畝。

人口

2011年末,錦星鎮轄區總人口33517人。另有流動人口6522人。總人口中,男性17047人,占50.9%女;性16470人,占49.1%;14歲以下7058人,占21.05%;15~64歲23426人,占69.9%;65歲以上3033人,占.9.0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8685人,占85.6%。2011年,人口出生率6.66‰,人口死亡率7.8‰,人口自然增長率-1.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45人。

截至2018年末,錦星鎮戶籍人口30475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錦星鎮財政總收入48.9萬元,比上年增長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6萬元,比上年增長9.2%。

截至2018年末,錦星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6個。

工業

2011年,錦星鎮有砂石廠5家,年創收600多萬元;黏土礦企業1家,年創收100多萬元。

商業

2011年,錦星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9.6%。

金融

2011年末,錦星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247.54萬元,比上年增長8.83%;各項貸款餘額3766.16萬元,比上年增長19.18%。

郵政業

2011年末,錦星鎮郵政業務收入40萬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錦星鎮有小學9所,初中2所,在校生2000多人,專任教師22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2%以上。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錦星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農家書屋9個,藏書4萬多冊。

2011年末,錦星鎮各村實現了衛星電視"村村通"。

醫療衛生

2011年,錦星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其中衛生院1所,衛生室9個;病床20張。專業衛生人員22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5人。

2011年,錦星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5萬人次。

2011年,錦星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5029人,參合率85.6%。

體育事業

2011年來,錦星鎮有學校籃球場17個,乒乓球檯22張。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3%。

社會保障

2011年,錦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戶,人數10人,支出2.59萬元,比上年增長21.5%,月人均216.元,比上年增長7.8%;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20人次,支出3.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16戶,人數2928人,支出241.5萬元,比上年增長12.6%,月人均68.7元,比上年增長6.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8.3萬元,比上年增長6.8%。敬老院1個,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錦星鎮有郵政所1個。固定電話用戶2465戶,移動服務網點4個,移動電話用戶5246戶,寬帶接入用戶892戶。[5]

基礎設施

能源

錦星鎮全鎮9個村已完成農網改造工程,用電戶6450戶,占全鄉總戶數的99.8%。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傳說石達開率太平軍在黔西北轉戰,水西土目安興玉帶兵與之激戰,天黑駐紮於此,故得名"木扎黑",後形成鄉場,人們稱為"木渣黑"。民國初期,由錦水鄉和木星鎮合併,兩鄉各取一字名為錦星鄉。

交通運輸

2011年,錦星鎮有貴畢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高家井至凹水16.2千米旅遊公路貫穿全境,9個村中有7個村通柏油路。

2011年,新建錦星木渣黑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28班次,日均客運量1000餘人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