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錫繡
錫繡,江蘇無錫地區刺繡的簡稱。無錫臨近蘇州,地處錦繡江南、太湖之濱,風光秀麗、人文薈萃,自古就是魚米水鄉,是江蘇刺繡的重要產地之一。錫繡早在明朝中葉就作為貢品上奉朝廷,清末民初時則有「不唯國人知之,薄海內外,靡不知之焉」一說。曾一度名比蘇繡,當時曾有人指出:錫繡「實比汀繡,蘇繡為優」。
中文名: 錫繡、全稱: 江蘇無錫地區刺繡、地區: 江蘇無錫、美譽: 實比汀繡,蘇繡為優。
歷史
錫繡最早見於漢代劉向《說苑》所述:「晉平公使叔向聘吳,吳人飾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繡衣而豹裘者,有錦衣而狐裘者。」這段話記載的是:「晉平公派遣使節叔向來吳國訪問,叔向由吳國返回山西時,吳國人用裝飾富麗的花舫為他送行,在船的兩舷,各有五百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繡服裝,有的穿着錦緞和毛皮的服裝。晉平公在位時限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吳王闔閭徙都蘇州為公元前514年,由此可知,這段史料所記載的還是吳國設都於無錫梅里時的事,這說明早在公元前6世紀,無錫地區就已經流行着刺繡技藝。
又據無錫《金匱縣誌》記載:「堆沙刺繡茲明尤仲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創製堆刺紗繡,此業自給、巧奪天工,曾以充貢,邑人咸仿其法。」可見當時無錫一帶的繡技盛況。另外「回文彩繡錦(俗稱戳紗繡)」也是當時極有名的工藝品。它採用大折技花紋樣,運用挑花繡法,也有把整朵花樣綴成方勝格子,形成四方連續。在技法上高度發揮圖案藝術的裝飾性,顯得格外巧妙。還有流行於民間的「挑花繡」,這種繡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園、菱、放射等單一意匠圖案,或綴成二方連續為帶樣延展、或綴成四方連續為整幅延展,製作方法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線劃一個大概結構,然後在既定的部位中運針,優秀的作品全憑作者心細手巧和豐富的想象力。配色有大紅大綠的,也由單純素樸的,各見長處。挑花繡後來逐漸被更為簡易的「列針繡」取代,刺繡花樣一般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圖案,如「吉祥如意」、「鳳穿牡丹」、「雙龍戲珠」等最為常見,當時的刺繡主要以家庭「女紅」的形式存在,品種有鞋頭、枕套、帳幔、椅墊、香包、鏡袱等等。
藝術簡介
苗族錫繡是一種流傳於貴州省劍河縣境內南寨、敏洞、觀麼等鄉鎮的特殊刺繡技法。它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然後將金屬錫絲條繡綴於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錫繡成品工藝獨特,手工精細,圖案清晰,做工複雜,用料特殊,具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和收藏價值。
並且這種利用金屬錫條替代傳統繡線的方法,目前在其他民族尚未發現,在整個世界美術工藝史中也絕無僅有。因此,2006年以貴州黔東南錫繡工藝為代表的劍河苗繡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特點
- 、苗族傳統錫繡的材料特點。苗族錫銹在其材料選用上獨具特色,有別於其他地區和民族的常見刺繡用料。錫繡採用金屬錫作為主要材料替代普通棉、絲繡線,在布底的選料上也頗為講究,當地苗族老鄉稱之為「亮布」,這種布料為藏青色,在染制過程中經過塗豬血、蛋清、和水牛皮液浸泡等多種方法、加之不斷地木棒敲打,形成色彩飽和、閃閃發亮的布底。
銀色錫絲鑲嵌在藍色布底上,對比鮮明、別具一格,成了民族刺繡藝術當中的一朵奇葩。
2、苗族傳統錫繡的圖案特點。傳統苗族錫繡圖案抽象、簡潔,從側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率真樸素的性格,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了它的符號化語言特點:苗族錫繡圖案和國內蘇、湘、京、粵、蜀等繡種所採用的具象圖案不同,紋飾高度概括抽象,構圖上特別講究規整和對稱,在繡片上出現的以直線與斜線進行不同方式組成的幾何紋樣,起到了傳遞信息的符號語言作用。紋樣分別對應了牛鞍、秤鈎、小人頭、老人頭、木工彎尺、耙花、山嶺、屋脊等,這些都是苗族人民農耕文化的典型物象,充分記錄了苗家人的生產生活,另外也暗含了圖騰崇拜的祭祀文化和祈福納祥的吉祥寓意。
錫繡的品種與風格
作為蘇繡分支,錫繡和蘇繡一樣,按不同的用途分為日用品與欣賞品兩大類,兩者都可以花卉、人物、動物等為主題,用於服裝、飾品、床品、掛飾等方面。目前錫繡主要以欣賞品為主,日用品為輔,且數量不大,整個市場份額和商業氛圍與蘇繡相比,市場狹小且發展潛力不足,多以發展特色繡法精微繡為重點,作為非遺傳承文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風格特點方面,錫繡與蘇繡一樣保留了吳地刺繡圖案秀麗、繡工細緻、針法靈活、秀風典雅的特點,但是錫繡的雙面精微繡比蘇繡的雙面繡立體感、層次感更強,繡紋更加精細,繡制的對象形象更加逼真,同材質下質感優於蘇繡。 錫繡的針法、繡法。
刺繡是運用針法變化和繡法的合理選擇與處理來塑造形象的造型藝術。作為蘇繡的分支,錫繡在針法上與蘇繡並沒有太大區別,二者常用的針法都有平繡、條紋繡、點線、編繡、網繡、紗線、輔助針法等七大類,40餘種。不同的針法在不同表現對象上,使其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在繡法上,除了保留蘇繡的平繡、亂針繡、雙面繡等各種繡法外,錫繡傳承人趙紅育還在繼承傳統繡法基礎上創新發展了切馬鬃繡和雙面精微繡的特色繡法,這是錫繡繡法和蘇繡的最大區別。[1]
錫繡的特色繡法
切馬鬃繡
馬鬃繡是吳地刺繡的傳統繡法,是運用馬鬃、馬尾毛繡制的繡品,顏色有棕、黑、白等色。由於馬鬃質地比絲線堅硬,適宜用纏針、滾針、網繡等針法,表現單線(白描)的人物和建築物等,色澤經久不褪,其形象清雅素淨,針跡細密,風格樸實。趙紅育在繼承傳統馬鬃繡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切馬鬃繡」為「精微繡」作品勾邊,使作品的邊緣更加飽滿、光滑。切馬鬃繡在繡制前先挑選馬鬃,從分叉或者色澤不一的馬鬃中挑選出合適的馬鬃,該過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然後沿圖案的輪廓訂一圈馬鬃,依據馬鬃線的廓形用絲線進行繡制,這樣繡制的圖案效果立體並且邊緣整齊。
精微繡
精微繡,顧明思議就是其繡品中的圖案可以根據需要做到十分精細、微小,講究「齊、光、直、勻、薄、順、密」的藝術效果,意在將「精、細、美」發揮到極致。精微繡在繡制時根據需要會將普通粗細的真絲繡線進行再劈絲,通常劈成 8 ~ 16絲,部分圖案細節甚至需要劈成70 ~ 80絲,然後再用比一般繡針更細小的鋼絲繡花針進行刺繡,所以其繡品色彩、質感獨特,有着精微繡獨特的細膩感,繡出的圖案栩栩如生,無論在形式上還是視角效果上都與蘇繡不同。
錫繡中的精微繡用針和繡線更細,用料、用色更講究,這是與蘇繡的主要區別,所以其具有質感更好,光澤度更佳,在表現細節特點時更有優勢的特點。無錫精微繡中各被表現的物體要求分出陰與陽、濃與淡、高與遠、動與靜、正與側等變化,而這一切都依賴於極致細絲線、特小鋼針以及傳承人的豐富經驗。[2]
藝術保護
- 、苗族傳統錫繡生存現狀的認知。由於苗族傳統錫繡技術主要分布於貴州省劍河縣南寨鄉周邊的一些經濟、交通相對落後的地區。出於經濟原因,當地外出務工的婦女逐年增加,從事錫繡加工的主體人數在逐年減少,而且隨着城市文化的滲透,年輕人的生活理念發生轉變,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情結日漸冷卻,使得錫繡傳承出現嚴重危機。除技藝傳承危機外,苗族傳統圖案紋樣的符號語言、文化意義、藝術價值也正逐步流失和被人遺忘。雖然現階段,苗族錫繡藝術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增大了保護和扶持力度,但是對苗族錫繡感興趣的主要是外來的文化研究學者和國內外遊客,錫繡製品基本用於購買收藏,產品結構略顯單一、無法適應多元的服飾消費市場,被阻隔在人們的日常服飾選擇之外。
- 、苗族傳統錫繡藝術發展的時代需求。隨着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和豐富,現代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也有了更高層次的個性化精神訴求,催生了多元文化的快速發展和傳播,文化創意產業異軍突起,各行各業都在市場環境的刺激下紛紛向消費產品注入文化內涵,打上品質風格的標籤。為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服裝行業和消費市場歷來重視品牌文化內涵傳播和服飾工藝的創新;為了彰顯品位和個性,消費者也青睞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服飾。苗族錫繡藝術獨特的加工工藝、材質、圖案為現代服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它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對傳統民族藝術的傳承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更能促進錫繡產業市場的發展,增加經濟收入,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
傳承與創新
苗族錫繡藝術工藝精湛,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對於它的傳承與開發,應當形成一個科學的、系統的方案。
結合當下的趨勢,最佳的選擇是使民族藝術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並加以創新。
- 、苗族傳統錫繡藝術時尚化。捕捉苗族傳統錫繡的精神內核和藝術特點,並加以提煉和運用。苗族錫繡圖案在構成元素上均為高度抽象的幾何紋樣,這一特徵與現代時尚服飾有着高度的共通性與相似性,在時尚服裝設計中可以直接將錫繡圖案進行局部民族風的應用,也可以把現代圖案的印花和刺繡加工工藝轉換成錫繡加工工藝。運用先進設計手法和設計理念,力求裝飾工藝手法上的突破和創新。
- 、苗族傳統錫繡藝術市場化。長期以來苗族錫繡由於受到地區經濟和交通的影響,繡品的推廣和銷售模式都比較單一,主要以當地民俗旅遊產品銷售為主,依靠口口相傳。如果想拓寬銷路促進地方經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推向市場。首先,可以以民俗特色專賣店的形式在各地進行零售和推廣,使這種美麗的錫繡藝術更為人所知。其次,充分利用媒體、網絡、電子商務等渠道進行宣傳和銷售。再次,可以依託政府相關部門舉辦主題文化藝術節或設計大賽,可以起到集思廣益、擴大宣傳、招商引資的作用。
- 、苗族傳統錫繡藝術品牌化。除了將錫繡藝術推向市場,還需要走品牌化發展道路,這樣可以避免盲目的過度開發而使這一苗族傳統藝術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品質特色,保證本民族藝術資源不受侵權。在錫繡保護、傳承與開發過程中,要進行專業的品牌設計、商標註冊、並申請專利保護。錫繡民族品牌不僅是質量的保證,更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而最重要的是它傳遞出一個民族深邃的文化內涵與美學價值,增加苗族人民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在品牌效應下,黔東南地區其他的苗族文化和民間本土藝術能夠獲得更大程度的認可,走出國門,進而走向世界。
近幾年,關注錫繡保護和傳承的呼聲越來越多,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扶持力度,一些專家學者也紛紛建言獻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對於民族傳統藝術的保護和傳承,也要在守住民族文化精神和靈魂的前提下,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關係。通過系統的研究、收集、提煉、創新的過程,使苗族傳統錫繡更好的融入現代生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