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銀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銀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銀鮈(學名:Squalidus argentatus)是鯉科、銀鮈屬小型魚類。體細長,前段近圓筒形,背部在背鰭基之前稍隆起,腹部圓,尾柄部稍側扁。頭長,近錐形,一般其長常大於體高。吻稍尖。口亞下位,微呈馬蹄形。須1對,位口角,較長。眼大,常與吻長相等。體被圓鱗,中等大小,胸、腹部具鱗。側線完全,幾平直。背鰭無硬刺,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鰭基部為近。胸鰭末端較尖,向後伸不及腹鰭起點。腹鰭短,末端靠近或達肛門。肛門位近臀鰭,約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後1/3處。臀鰭短,其起點位於腹鰭基與尾鰭基的中點。尾鰭分叉,上下葉末端稍尖,等長。鰓耙較短,不發達。鰾大,2室,前室卵圓,後室長圓,末端微尖,後室長約為前室的2倍。腹膜灰白色。背部銀灰,體側及腹面銀白。體側正中軸自頭後至尾鰭基部有銀灰色的條紋,保存在福爾馬林液中此紋變黑。背、尾鰭均帶灰色,其他各鰭灰白。

簡介

銀鮈為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溪流下游地區的緩流區之深潭底部活動。屬於下層底棲魚類。主要以底棲水生昆蟲、有機碎屑、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分布於中國、俄羅斯。在中國分布極廣,除西北少數地區外,幾遍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背鰭Ⅲ-7;臀鰭Ⅲ-6;胸鰭Ⅰ-14~16;腹鰭Ⅰ-7~8。側線鱗39~42;背鰭前鱗10~12;圍尾柄鱗12。第一鰓弓外側鰓耙5~10。下咽齒2行,3.5~5.3。脊椎骨4+33~36。

體長為體高的4.1~5.4倍,為頭長的4.0~4.5倍,為尾柄長的5.5~6.3倍,為尾柄高的10.8~12.0倍。頭長為吻長的2.9~3.5倍,為眼徑的2.9~3.5倍,為眼間距的3.3~4.5倍,為尾柄長的1.3~1.5倍,為尾柄高的2.5~3.2倍。

體細長,前段近圓筒形,背部在背鰭基之前稍隆起,腹部圓,尾柄部稍側扁。頭長,近錐形,一般其長常大於體高。吻稍尖。口亞下位,微呈馬蹄形。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無角質邊緣。唇薄,光滑,下唇較狹窄。唇後溝中斷。須1對,位口角,較長,與眼徑相等,或略超過,末端後伸達眼正中的垂直下方或更後。眼大,常與吻長相等。體被圓鱗,中等大小,胸、腹部具鱗。側線完全,幾平直。

背鰭無硬刺,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鰭基部為近,約與背鰭基部後端至尾鰭基的距離相等。胸鰭末端較尖,向後伸不及腹鰭起點。腹鰭短,末端靠近或達肛門。肛門位近臀鰭,約於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後1/3處。臀鰭短,其起點位於腹鰭基與尾鰭基的中點。尾鰭分叉,上下葉末端稍尖,等長。下咽齒主行側扁,末端鈎曲;外行齒細小。鰓耙較短,不發達。腸管短,多數不及體長,為體長的0.8~0.95倍,少數為1.0~1.1倍。鰾大,2室,前室卵圓,後室長圓,末端微尖,後室長約為前室的2倍。腹膜灰白色。

背部銀灰,體側及腹面銀白。體側正中軸自頭後至尾鰭基部有銀灰色的條紋,保存在福爾馬林液中此紋變黑。背、尾鰭均帶灰色,其他各鰭灰白。

評價

近種區別

在中國長江河口地區另有2種近似種,即亮銀鮈(Squalidus nitens)和點紋銀鮈(Squalidus wolterstor)。該種與這2種近似種的區別在於側線鱗較多,為39~42枚,後者僅為33~36枚。

生活習性

銀鮈為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溪流下游地區的緩流區之深潭底部活動。屬於下層底棲魚類。主要以底棲水生昆蟲、有機碎屑、藻類和水生植物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俄羅斯。在中國分布極廣,除西北少數地區外,幾遍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繁殖方式

在中國長江5月中旬至8月上句為繁殖季節。成熟親魚體長65~16毫米,重3.4~67.66克,多數為2~3齡。絕對懷卵量1732~32284粒,相對懷卵量為22147粒/克。為一次性產卵類型。成熟卵卵徑為0.7~1.2毫米。卵微黏性,屬漂流性卵。產卵期水溫為17.5~27.0℃。產卵場一般分布在平均流速大於0.6米/秒、水流急緩交錯、流態紊亂、沙量較大、有沙洲或小島的江段。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數據缺乏(DD)。[1]

參考文獻

  1. 銀鮈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