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轟炸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銀河轟炸機(P1Y,盟軍代號Frances)是日本帝國海軍委由空技廠研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服役的戰術轟炸機,作為一式陸上攻擊機的接替裝備[1]。
研發背景
1939年,日本帝國海軍除持續吸納自中國戰場空中得來的戰術教訓,也積極關心歐洲大陸的戰爭特色。由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操作經驗,帝國海軍要求未來的戰術轟炸機除需高速、大載彈量,俯衝轟炸戰術也將是研製重點。當時的空技廠正執行的原型機開發項目包括追求極速的Y-10、朝長續航世界紀錄研發的Y-20、朝極限飛行高度研發的Y-30。在後來,帝國海軍要求空技廠將Y-20原型機吸納購入的Ju-88A技術,研製一架高性能轟炸機。1940年,空技廠在十三試艦上轟炸機研發告一段落後,由相關工程人員轉移開發,執行「十五試雙發陸上轟炸機」研發計劃。總負責工程師三木忠直,彗星研發的團隊包括工程師山名正夫等人也納入團隊。
日本帝國海軍提出十五試雙發陸上轟炸機構想時,告知他們希望空技廠完成一架滿足相關指標的機型:
- 有一式陸攻的續航力(約5,556公里)。
- 有零戰的極速(當時已投入的零戰11型表定極速每小時511.2公里)。
- 起飛距離不得超過500米。
1942年6月原型機首飛,試飛成績極速達每小時566.7公里/高度5,500米、俯衝速度達每小時703.8公里、續航力5,370公里[2],大致來說銀河成績不只滿足十五試所開定規格,且部分性能還突出計劃需求;按帝國海軍既往研發飛機的制度,在委託單位(空技廠)完成原型機後須交付橫須賀海軍航空隊進行作戰測評以及相關的除錯運用等教範研擬,待完成後始進入量產。但帝國海軍衡量戰況不佳,因此決定同時執行戰術測評與量產準備;1943年8月,日本帝國海軍軍令部要求中島飛機進行銀河轟炸機的試製,1943年11月起進入量產。
視頻
銀河轟炸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被寄予厚望的「艦爆之神」,日本P1Y「銀河」轟炸機 ,知乎
- ↑ 日本"銀河"轟炸機,機身內部配備7個燃油箱,最大航程為5370公里 ,今日十大熱點,20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