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銀杏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銀杏的傳說故事

國樹高壽數千載,公母異珠婚風解。

斂肺定喘止帶濁,服多有毒常記懷。

鴨腳等待新開發,利國利民是良才。

形態採制

銀杏為銀杏科落葉喬木,最高可達40米,胸徑4米,皮灰褐。樹幹端直,枝分長、短兩型,葉互生在短枝上。雄球花菜荑狀,雌球花有長柄,頂端又分叉,胚殊二,分別長在叉狀的珠托中,摺扇形,先端二裂。葉脈叉狀,酷似鴨掌,故李時珍稱鴨腳。春季開花,青白色,球花生於短枝葉腋。花期4~5月,雌雄異株。果橢圓或圓球形。種子核果狀,外種皮肉質,臭味,成熟時橙黃;中種皮白色,骨質具2~3縱棱;內種皮膜質,胚乳豐富,子葉二。果期9~10月,其樹雄偉壯觀,雲冠姿美,古樸清幽,抗聚氧氯及二氧化碳,是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宋初作為貢品,併名為「銀杏」。又名白果、靈眼、佛指甲、佛指柑。

名人逸事

宋代歐陽修有詩云:

  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

宋代楊萬里詩云:

  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

  未必雞頭與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

明代劉文泰《品匯精要》云:「銀杏葉為末,和面做餅,煨熟食之。止瀉痢。」

清初《花鏡》云:「考秀才、舉人、進士,不准小便,故帶白果聞而食之,以截其便。」

現代《中藥志》謂其葉「飲肺氣,平喘咳,止帶濁,治痰喘咳嗽、白帶、白濁。」

銀杏素有活化石之稱,郭沫若曾將其譽為國樹,曾做詩云:

  我愛它那獨立不倚,孤直挺勁的姿態;

  我愛它那鴨掌形的碧葉,那如夏雲靜涌的樹冠;

  當然,我更愛吃它那果仁。

方臘與唐銀杏

北宋著名農民起義首領方臘的故里——浙江淳安縣葉家鎮蓬里村靈岩庵遺址,聳立着一株古老而粗大的銀杏樹,相傳為隋代末年農民起義地方首領「吳王」汪華的第八個兒子「越國公」汪俊手植,距今1350多年。民間傳說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年輕時為割漆匠,一天經過靈岩庵,銀杏樹上的喜鵲朝他鳴叫聲似「方痢痢」,方臘惱怒地將割漆刀擲向喜鵲窩,取回時割漆刀已成寶刀。宣和二年(11200方臘聚眾數萬,在銀杏樹下宣誓起義,一直隨帶寶刀南征北戰,威震東南半壁江山。[1]

帝王之樹

北京潭柘寺有一株遼代銀杏,傳說每逢新主登基,必生新枝,乾隆稱之為「帝王之樹」。銀杏樹可活數千年。從栽到結果需要20餘年,40年後才大量結果。公公栽樹,孫兒采果,所以又叫「公孫樹」。其生命力極強,甘肅隴南之徽縣銀杏鄉有一棵千年以上的銀杏樹,很早曾被火燒,後來基部發出三株氣勢壯觀、胸徑12米之多銀杏樹,成為隴南一大名勝。湖北發現一棵800餘年的銀杏樹,曾被雷擊火燒,梢斷,如今復生繁茂。武夷山麓掛墩一帶廟灣村頭有一棵高30餘米、胸徑6米的1 000餘年的銀杏樹。湖北安陸市白兆山銀杏群,千年以上的銀杏樹有48株,100年以上的有4673株,一株最老的達1570多年,高30米,胸徑15.7米,是「天下銀杏第一樹」。山東莒縣定林寺,一株銀杏樹已經達到3100年。[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