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銅浮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銅浮屠,又稱鎏金浮屠,中國唐代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987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地宮。浮屠通高53.5厘米、座寬28.5厘米、剎高23.5厘米,重7.4千克。銅質,為鑄造成型,原通體鎏金,出土時鎏金不多已脫落。該器由寶剎、浮屠、月台、基座組成。塔內放有一具銀棺,棺內供有一枚玉質佛指舍利。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收錄進《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屬于禁止出境展覽文物[1]。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存於法門寺內的法門珍寶館。

形制

銅浮屠基座為三層月台,由下而上逐漸收小,其外均有護欄,每面護欄正中有弧形踏步,踏步又分為左、右台階,中間以丹墀分隔。最下層的月台為方形,四周欄杆有寶珠、如意雲頭、葫蘆狀的裝飾物;中間層的月台呈四級疊澀,四周欄杆中部各有兩個豎立的望柱,柱頂有蹲獅;最上層的月台亦為方形,月台側面各有四個桃形壺門。

月台之上為銅浮屠,也就是佛塔塔身,佛塔的面闊和進深均為三間,當心間設門兩扇,門中部有插槓,門外置金剛力士一對。

佛塔頂部飾有高聳的塔剎,剎底為須彌座,其上為六個由下往上依次漸小的相輪。相輪以上置華蓋,蓋上有十字相交的火焰背光,其上有雙輪新月與日輪,剎尖高聳,最上為摩尼珠

塔內盛放有一枚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棺蓋為半弧形,前寬後窄,前檐探出較多。棺體前高寬,後矮窄。棺蓋長8.2厘米,高6.4厘米,前檔寬5.4厘米,後檔寬4.2厘米。前檔板上刻着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隻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台座,上層台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壺門。

銀棺內藏有一枚骨質佛指舍利,為古代僧眾為避免佛指真身舍利遭損毀而仿製了三枚影骨中的一枚[2],是法門寺四枚佛指舍利中最後發現的一枚。

視頻

銅浮屠 相關視頻

唐鎏金銅浮屠極具代表意義,需要一層層組裝,每一段欄杆都不一樣
大叔鎏金佛像,稱85萬拍賣來的,專家:5000萬我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