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懷古山靈曾見紫宸朝
《錢塘懷古山靈曾見紫宸朝》是一首洪烝古詩。詩人洪烝是明朝時期的一位進士,字惟進,號鸚洲,是明朝時期的一位進士。洪烝為平湖人,隆慶五年進士,位列第二甲第三十六名,曾任陳州知州,並有作品被收錄在《槜李詩系》中。需要注意的是,「烝」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但在現代語境下,通常指的是人名「洪烝」,而非其他含義。
中國古詩詞文化以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精美的藝術[1]形式,吸引了許多讀者和愛好者。古詩詞中常常描述自然風光、山水、花鳥、人物心情等,充滿了詩意和情感。古詩詞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許多古詩詞作品被用來記錄歷史、傳遞思想、表達政治立場等。
“ |
山靈曾見紫宸朝,蔓草銅駝久寂寥。 崖海星沉王氣盡,鼎湖龍去蹕聲遙。 英雄出塞魂猶壯,臣妾和戎恨未消。 城郭不殊風物異,六陵鴉樹送寒潮。 |
” |
— [明代]洪烝 |
目錄
[隱藏]傳統文化需要回歸
古典詩詞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當,詩詞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夠綻放迷人光彩,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溫暖的文化力量。
詩言志的傳統一以貫之,詩歌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
中國的文化,讓我們中國在強大的時候彬彬有禮,在弱小的時候堅韌不拔。
正是因為有了中華文化,才有了我們的民族大氣磅礴,我們的生活詩意盎然,它是我們每個人的骨氣和底氣,也是我們每個人文化自信源源不絕的動力。
隨着中國的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漢語走向世界,今天這個時代,漢語越來與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回歸傳統文化,走近傳統文化中的詩詞,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喚起他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詩詞承載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詩詞決定了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2]。
參考文獻
- 移至 ↑ 藝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豆丁網,2014-11-24
- 移至 ↑ 詩詞中的常見修辭手法及鑑賞技巧,道客巴巴,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