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鐘鼓樓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鐘鼓樓廣場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 鐘鼓樓廣場

地 址: 陝西省西安市市中心

投用時間: 1998年

面 積: 2.18 公頃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陝西省西安市

最佳季節: 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 2小時

西安鐘鼓樓廣場位於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廣場東側屹立着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鐘樓,西側屹立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鐘鼓樓廣場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始建之初將建於兩樓之間的雜亂建築拆除,使從前很難相見的鐘樓和鼓樓「相見盡歡顏」,成為了西安市一大景觀,鐘鼓樓廣場是一項古蹟保護與舊城更新的綜合性工程。環境藝術設計沿着「晨鐘暮鼓」這一主題向古今雙向延伸,在空間處理上吸取中國傳統空間組景經驗,與現代城市外部空間的理論相結合,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個「城市客廳」。[1]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最佳季節: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2小時

交通信息

西安市內有610旅遊專線車,以火車站為起點,經過北新街、革命公園、鐘樓、鼓樓、廣濟街、朱雀門、小雁塔、南稍門、大興善寺、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秦王宮等地,票價在1—2元之間,且都在景點正門下車,大大方便了遊人。西安公交車中,以數字1、2、6打頭的車是普通公交車,上車1元;以5、7打頭的是中巴,前三站5角,以後每四站加5角。

歷史沿革

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是中國古代對城市設置、規模的明確規定,一直影響着歷朝歷代的城市建設。唐長安是嚴格的里坊制,設有東市、西市。宋代都城建設打破了里坊制,出現了「草市」、「墟」、「場」,匯集了雜技、遊藝、茶樓、酒館等設施,但到元、明、清則又回歸前朝後市的格局,最典型就是當時的北京城。城市的空間就是街道,「逛街」成了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最通行的城市生活方式。

唐之後的西安城到1949年之前,幾乎再沒有被人重視過。這裡一直被視為邊遠地區,因為陝西交通不便,1934年鐵路才修到西安。因此,陝西在明清時期沒有像樣子成規模的地面建築。最能讓西安體面風光拿得出手的地面建築就是鐘樓鼓樓古城牆。鐘鼓樓廣場,時尚而開放,讓西安重現在世人的目光中。

鐘鼓樓廣場建於1996年,是一項古蹟保護與舊城更新的綜合性工程,環境藝術設計沿着「晨鐘暮鼓」這一主題向古今雙向延伸,在空間處理上吸取中國傳統空間組景經驗,與現代城市外部空間的理論相結合,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個「城市客廳」。

西安鐘鼓樓廣場又叫尚書省廣場,面積達6萬平方米,僅次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據考證,早在盛唐時期,這裡是執行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所在地。就是這個尚書省,統轄六部,典領百官,統覽政令,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把國家帶到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期。綠草如茵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經九緯,就是唐長安街坊棋盤式的結構。「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這種城市格局,也只有大唐的都城長安才有。廣場北側,建有「同盛祥」、「德髮長」、「王海棠」等久負盛名的老字號店鋪。鐘鼓樓廣場下面也得到了利用。世紀金花購物中心是西安市人民政府與金花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一項大型城市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工程。該工程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城市改造、人防工程、文物保護、商貿流通等多種功能於一體,這裡已成為西安市標誌性地段和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西安鐘樓,位於市中心。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築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築更散發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由鐘樓北側台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艷麗、栩栩如生。一層大廳的西牆上分別鑲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後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後由陝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陝西巡撫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後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這三塊牌匾由於鐘樓2樓展廳裝修的原因,已經被展櫃遮擋住了)將鐘樓的價值及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色彩給予恰如其分的體現和評價。

鼓樓

在西安城內,與鐘樓相媲美的姊妹建築當是西安鼓樓,兩樓遙相輝映故有「姊妹樓」和「文武樓」之稱,唐代詩人李咸用詩云「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即是對兩樓的精恰寫照。

西安鼓樓是我國現存明代建築中僅次於故宮太和殿長陵棱恩殿的一座大體量的古代建築,且在我國同類建築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無論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性方面都屬於同類建築之冠。

鼓樓創建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位於鐘樓以西約200米、鼓樓什字北75米處。樓體為磚木結構,呈長方形,通高34米,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樓基用青磚砌成,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均6米的拱卷門洞,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門。面積1998.8平方米,登陸踏步已由原來的西北側改為如今的正東側。

鼓樓建築結構為上下兩層,重檐三層。正面(向南)為七間。進深三間,四周迴廊深度各為一間,按楹柱距離計算,正面則為九間,側面為七間,即古代建築中俗稱的「七間九」。屋面覆蓋以剪邊灰瓦,樓基除兩端尾外,不加其它裝飾,卻盡顯出雄渾和莊嚴。

鼓樓的構造技術,在應用了唐朝風格、宋代建築法則的基礎上又有不少創新。全樓結構無一鐵釘,樓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構造原理,外觀樓體雄健宏大、古雅優美,極賦濃郁的民族特色。

屋頂是我國古代建築之冠冕。早在漢代,勞動人民就創造出多種如廡殿、歇山、懸山、攢尖等形式的屋頂。在封建社會裡,屋頂有着嚴格的等級制度,重檐即是統治階級為提高他們的尊嚴和權威而獨占的一種形式:重檐廡殿為最尊,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門。鼓樓的屋頂 形式即「歇山頂」式,與天安門等同,但比其還高出一米。

西安是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參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飯店和賓館,住宿十分方便。

在西安市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賓館可供普通遊客住宿,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乾淨舒適,而且價格不貴,一般都在百元以下。

市內還有很多的旅遊定點飯店,套間和標準間客房內一般有衛生間、電話、和電視。

普通標準間客房價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價格有所浮動,大部分飯店可為住店客人代訂飛機票、火車票,非常方便。

廣場美食

西安具有濃郁的西北風情,肉夾饃、羊肉泡饃、涼皮、岐山面、餃子宴,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陝西名吃。

在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餐館很多,幾乎每一條大街上都會有幾家專門的羊肉泡饃館,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要算老孫家羊肉泡饃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陝西太子樓御膳館、西關牛羊肉泡饃館、春發生泡饃館等也久有盛名。

「西安餃子宴」也是西安的一大特色比較有名的要數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此外,天津餃子館、德髮長餃子館、永新餃子館等幾家餐館也各具特色。

西安吃小吃的地方除南稍門、東新街的夜市外,還可以去鼓樓後的小吃街,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

特色餐館

老孫家:東關正街西段

春發生:南院門20號

同盛祥:鐘鼓樓廣場

樊記臘汁肉:竹笆市45號

德髮長:鐘鼓樓廣場西大街街3號

解放路餃子館:解放路隴海酒店一層

賈三灌湯包子店:西羊市西段121號(在鼓樓後的小吃街上)

三原老黃家西安分店:文藝路建設西街副16號.

地理位置

位於西安市中心鍾、鼓樓之間,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占地2.18公頃,總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其中,北配樓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商場建築面積(上、下兩層)31000平方米,綠地6000平方米,是全國中心城市中最大的一個綠化廣場.鐘樓與鼓樓東西對峙。

西安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重修,遷建於現址。樓上原懸大鐘一口,作為擊鐘報時用。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