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鐘山建築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鐘山建築遺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主峰頭陀嶺南麓,是一處南朝祭壇遺址,包括一號壇、二號壇及附屬建築遺存,南北長300多米,占地兩萬多平方米。該遺址1999年被考古人員發現,被認為是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存,並以「鐘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的名稱全票當選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2年以「鐘山壇類建築遺存」的名稱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改名為「鐘山建築遺址」。有學者對該遺址的性質提出異議,認為其並非祭壇,而是南朝初年建立的定林上寺的「戒壇式土塔」。

簡介

鐘山建築遺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區東鐘山。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在鐘山南麓獨龍阜,即今明孝陵一帶建開善寺及志公塔,唐代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


改名太平興國寺,明初改稱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為建孝陵,把蔣山寺、志公塔及定林寺、宋熙寺等建築統遷今址,合併稱靈谷寺。明代靈谷寺規模宏大,殿廡規制如大內宮殿,自山門至梵宮長達2.5公里,無量殿、梅花塢、寶公塔等處,殿宇如林,萬松參天,「靈穀梁松」成為金陵名景。清咸豐年間(1851-1961年),鐘山建築毀於戰火,現僅存明代無量殿和清代龍神殿(今稱靈谷寺)[1]

發掘情況

2000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山陵園管理局的配合下,對六朝時代大型祭壇中的2號祭壇進行考古發掘。在發掘過程中,同時調查發現一處祭壇附屬建築遺存。


2號壇位於1號壇的北面,地處鐘山主峰南坡一突出於主山體的山嘴尖部,其東、西兩側為峽谷所環抱,谷水匯聚于山前形成小湖。兩壇相距約10米,2號壇高出1號壇23.18米,兩處祭壇均作南北走向,平面為方形。新發現的附屬建築區位於1號壇南面山坡上,順坡而建。三組建築遺存南北排列長達300多米,占地約2萬平方米,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結構複雜。

重要意義

依據出土文物判斷,鐘山1號壇、2號壇及附屬建築時代相同,都屬於東晉晚期到劉宋時期。它們順鐘山南坡一凸出於主山體的山嘴自高向低呈南北排列,各自都按南北中軸對稱建構。這次發現的壇類遺存,其空間位置和北京明清時代的天、地壇及其與皇宮的相對方位完全一致,體現了我國封建時代都城中宮城與天、地壇的布局方位關係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主壇體呈方形結構,與「天圓地方」說相吻合,南出陛也符合當時的北郊壇禮制要求。結合有關史書中有關劉宋孝武帝於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移北郊壇於「鐘山北原道西」、「定林寺山巔」的記載,考古工作者認為鐘山祭壇遺存正是劉宋時代大明年間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存。

南京鐘山六朝時代郊壇禮儀建築遺存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早期郊壇禮儀制度有重要作用,為研究六朝時期禮儀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研究六朝至隋唐時代的地壇制度的演變提供了條件。壇址中發現的不同空間的建築和各類文物對探索六朝禮儀建築思想和建築風格、郊祀儀式等也具有重要意義[2]

視頻

鐘山建築遺址 相關視頻

【航拍中國】之千年鐘山
2019年04月13日鐘山要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