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鈍感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擅長情感題材的渡邊淳一此次在《鈍感力》中拋開情感話題,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鈍感力」(遲鈍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由於此書曾被業界推薦給日本安倍內閣,因而引發民眾的閱讀熱情,其影響力也不局限於婦女閱讀群體。

「鈍感力」,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進、張揚、剛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並同時求得自身內心的平衡及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作者據此分章論述了在男女愛情、婚姻、事業、人生、家庭等諸多方面的表現和作用,並從醫學角度出發(作者為醫學博士),闡述其合理性。作為一種獨特的人生智慧,對當代社會中的人們都有全新的啟示。

作者簡介

渡邊淳一,日本當代著名作家。1933年10月24日生於日本北海道,1958年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在母校擔任整形外科講師,授課行醫多年。後棄醫從文,開始文學創作。

1970年以小說《光和影》獲得第63屆直木文學獎。1980年以小說《遙遠的落日》獲第14屆吉川英治文學獎。2003年獲日本出版大獎菊池寬獎。1997年2月出版的《失樂園》(日本講談社出版),在《日本經濟新聞》連載時引起極大反響,在日本已發行260萬冊。小說的書名還獲得了日本1997年流行語大獎。

作家初期的作品以醫療題材為中心,逐漸擴展到歷史、傳記小說,特別是其以醫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豐富多彩、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質的戀愛小說,深受廣大日本讀者的喜愛。作為日本現代浪漫小說的著名作家,現在仍活躍於文壇第一線,至今已出版了140多部作品。

原文摘錄

這時我切切實實地感到,再沒有比有點才華但自尊心過強的人更難伺候的了。 一旦下了決心,就能夠無視周圍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語,毅然決然地進行。即使聽到別人的諷刺,也是一副「與我無關」的架勢,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這種鈍感力,正是人們向嶄新的領域挑戰時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動力。

書評

我從來沒有認為「敏感」是個褒義詞,相反,「世上憂患敏感始」。林黛玉敏感,傷月悲秋,寸寸斷腸,是個短命人。契訶夫筆下那個小公務員更敏感,一個噴涕濺到了上司的身上,最後竟然驚恐得送掉了小命。我自己似乎也屬敏感一族。小學念的是私立,學費是分期付清的,我家常常是交了一,沒了二。早讀課上見到班主任手裡拿着點名冊就心狂跳不止,頭低得差點鑽進褲檔;大一點,又「敏感」上了填表,看到什麼「家庭成員」「社會關係」一類欄目,跳樓的心思都有。少年的心是多麼稚嫩脆弱呀!有人說,敏感是感情豐富細膩。可是,在這個不公平現象比比皆是的社會,你淚囊再豐富也不夠淌呀。 然而,鈍感就好嗎?鈍感是「木格格」「慢吞吞」,是「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這樣的角色又好得到哪裡去呢?最近我看了暢銷書《鈍感力》,可是把鈍感當成人生智慧來褒揚的。作者從健康、愛情、婚姻、家庭、事業諸多方面進行論述;因為他是醫學博士,所以更從醫學角度出發闡述其合理性。全書的結論是:「不為瑣事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才能。」 沒有看該書前,我以為鈍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難得胡塗」之類,其實不然。「難得胡塗」多半是用於消極方面,是面對邪惡力量的自我防護;而鈍感力是抓主要矛盾,避免「小不忍則亂大謀」,並非事事胡塗的。另外,中國式「胡塗」操作性強,而鈍感,天賦的基因的因素更多。書一開始舉了個被蚊子叮的例子,敏感的人非常癢,拚命抓撓,被叮處由紅腫而潰爛,轉成濕疹;而遲鈍者輕輕一拍,趕走蚊子就算了。敏感者感情跌宕,刺激交感神經,能誘發包括胃潰瘍、失眠、腹瀉、尿頻,甚至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人們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就是鈍感的作用。日本遊客去國外患感冒的特多,是因為國內空氣太潔淨了。至於鈍感力用在社會生活方面無非是臉皮厚一點,必要時裝聾作啞。這些內容我們並不陌生,充斥書店地攤的《厚黑學》一類「勵志書」「當官經」早就在傳授了,只不過沒有從醫學的角度去寫吧。 我的生活中曾經出現過一個「鈍感大師」,其實是個小青年,名叫「小奮」,下放到我們隊裡的。他偷懶到了「生蛆」的程度,一邊用腳划水「耘禾」,一邊站着看連環畫;而其他人則是老老實實趴在滾燙的水田裡四肢並用。他「走」累了,便往田埂上一坐。隊長是個誰見誰怕的黑臉大漢,批評他,刺激他,痛罵他,他都不理。讓人叫絕的是,他不理就是不理,不強詞奪理,不回嘴,連看都不看隊長一眼,小書看到有趣處竟然旁若無人地大笑。隊長恨得磨牙,罵道:「你不是小奮,你是大糞!」我們以為這下有白戲看了。可是他抬頭瞅了瞅隊長,目光毫無惡意還帶着欣賞,又低頭翻起連環畫來……隊長塌足了台,又無計可施,後來有一次招工的機會,便把小奮推了出去。鈍感確實有用哪。可是用處恐怕也有限,因為這以後我們再也沒有聽到過有關他「飛黃騰達」的消息…… 書很薄,文筆輕鬆,一兩個小時便能看完;作者是日本大名鼎鼎的渡邊淳一。有空,就當作「保健讀物」來翻一翻吧,那你就能清醒地「糊塗」了。

博客里有一些讀書筆記,我同時發到了豆瓣網上,有幾篇還被其它讀書網站採用轉發,可是沒有想到——到現在也想不出原因——的是,一本不起眼的小冊子,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寫了讀後感,竟然在我的讀書筆記里,「閱讀量」、「收藏」、「轉發」都名列前茅。是不是這本薄薄的書切中了許多人的心扉呢?

再看一遍,我注意到,作家一開始就把「鈍感」定位成一種能力。他的「鈍感」是有選擇性的,該「鈍」則「鈍」,該「敏」則「敏」,而「鈍」就是為了自己在心儀的領域裡更加清醒、更加敏銳,讓生命里並非取之不竭的能量不要白白浪費。

這就跟「難得糊塗」劃清了界線。不少「難得糊塗」的人其實根本沒有清醒過,糊塗了一輩子還以為自己「洞穿天下」;而具有「鈍感力」的人卻是「清醒」以後選擇了「糊塗」,作為保護自己好心態的活法,況且並不是事事、時時糊塗的。這也跟目前國人愛說的「躺平」不同,他們的「躺」是為了在需要起來的時候一躍而起,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一展身手。把「鈍感」和「敏感」結合,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生活是一種人生智慧。這是不是這本小書獲得中國讀者的青睞,而我也搭上了順風車的原因呢?

文中提到的那位「小奮」,好像是54年生的,也是近70的老人了。可是在我腦海里永遠是那張白白胖胖的臉;他是「糊塗」一生,還是「躺平」一生呢?但願他過了「小奮」的一生,如今正安享着「小康」乃至「大康」的晚年。

十多年過去了,國家更強大了;人們的心理有沒有更「強大」呢?不大樂觀,從「巨嬰」到「躺平」,都是心理脆弱的表現。要說有什麼不同,我發覺那些標榜「難得糊塗」的真糊塗人,倒是處處表演着自己的「聰明」。所以對他們的言行「鈍感」一點倒不失為讓自己耳畔清淨一點的好辦法。

渡邊淳一去世有好幾年了,朋友去日本北海道旅遊,特地去瞻仰了他的紀念碑。他那麼多的情愛小說,如《失樂園》、《復樂園》,中國的年輕人不大知曉了,可是《鈍感力》卻常讀常新,先生也可以瞑目於雪野之中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