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的核心信條就是:自由市場制度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但現在這隻「看不見的手」已經變成了隨時準備絆倒消費者的「看不見的腳」。

兩位諾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羅伯特·席勒認為,市場在為我們帶來福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普遍存在的人性弱點、信息不對稱等讓我們成為「釣愚」中的受騙者。

作者歷數從投行到政客,從汽車銷售到房地產中介,從煙廠到酒廠,從食品廠到製藥商,從信用卡到廣告,無不存在「自由的欺騙」。他們以一個個生動的事例、詳實的數據、幽默的闡述揭示了從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層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釣愚手段,從另一個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釣愚不僅讓普通大眾損失慘重,而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性風險,導致經濟崩潰。

作者進一步強調,如果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和普通大眾都能意識到釣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絕可能導致嚴重危機的欺騙問題,從制度創新、市場干預等方面實施更有效的監管,同時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從而增強對經濟危機的預測和把握,讓「看不見的手」更好地為經濟、為社會服務。

這本書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市場的方式,並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釣愚的選擇。對於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經濟運轉的人,這本書將提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對於生活在當下的每個人來說,這本書更是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喬治·阿克洛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首席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洛夫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引入經濟學理論,其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貧困問題、家庭問題和貨幣政策等。他還與羅伯特·席勒合著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動物精神》。

羅伯特·席勒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標普/凱斯-希勒全國房價指數聯合創始人、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還是一位暢銷書作者,在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不動產等方面著作頗豐,包括《動物精神》(合著)《非理性繁榮》《金融與好的社會》《新金融秩序》等。

原文摘錄

本書中,通過一系列案例來展示欺騙行為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的行為、想法和目標。有很多案例非常貼近日常生活,比如,購買汽車、購買食品、選擇藥品,以及售賣房屋。還有一些案例更為複雜,比如金融市場。所有這些案例都和我們的社會政策相關,面對市場上形形色色的欺騙行為,我們需要保護自己 僧帽猴用貨幣來交易。這些猴子能夠給商品估價並交易,這正是自由市場經濟的開端。

書評

三星半。豆瓣我打三星。

1、本書主要是以欺騙來解釋經濟、政治、文化中的各種問題。

「被欺騙者可分為兩種類型:心理型的與信息型的。心理型的也可以再分為兩種:一種是感性超越了理性,另一種是在對現實的認知上存在障礙,就像在錯覺的引導下行動。

信息型的被欺騙者純粹是因為有人故意設圈套誤導他們,所以才幹了蠢事。」

從「個人財務安全、宏觀經濟穩定性、個人健康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幾個方面,來講欺騙行為,以及普通人怎麼被欺騙行為影響生活。

2、比較讓我震驚的地方是,西方社會的個人財務狀況之糟糕,轉念,想到現在國內這種吹噓消費的風潮,它們塑造了虛假或者過度的需求,也是一種欺騙。

「經濟學教科書一直忽略了一個經濟生活領域的重要事實,那就是,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大多數成年人在晚上睡覺前都會為能否支付月底賬單而感到憂慮。經濟學家認為,對個人而言,學會在財務上量入為出是很簡單的事情。

然而,他們忘記了,即便在99%的時間裡我們都很謹慎,只要在1%的時間裡揮金如土,之前一切也就付諸東流。而商家會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這1%的機會。它們會重點關注我們在生活中因為情感因素(主要是愛)疏忽大意而超支的可能。比如,聖誕節的宴席;婚禮,葬禮、出生慶典(玩具反斗城會為嬰兒提供一位私人顧問)。」

3、對於2008年次貸危機的解釋,也採用了欺騙理論。

理論是:資產很糟糕,卻欺騙為優質資產。

這一理解很正確,然而很可能讓沒有閱讀過相關的資料的人陷入不理解當中。這本也提到了《大空頭》,感覺理解次貸危機還是看大空頭比較好。

4、媒體的欺騙,以及我們愛聽故事的本質。

「馬航的故事讓我們進一步吸取教訓。當我們聽到一個新聞節目(或者閱讀報紙等),我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我們聽到(讀到)的是「新聞」,而不管它是什麼。」

「我們認為編輯們已經從他們的利益角度出發,挑選了最能代表新聞的故事,他們充當我們的「新聞受託人」。在許多方面,美國的新聞人的確是這樣做的,他們有強烈的道德標準,以「這就是事實,夫人」為本。但在欺騙均衡中,只要提供新聞時的市場收益高於其成本,那些最具有競爭力的新聞媒體只會提供大眾最想聽的故事。」

5、不同性別、膚色的人去買車,成交價不同,白人男性成交價最低。

「成交價格存在差別的原因是,銷售員會根據購買者種族和性別的特點來增加他們欺騙獲利的機會。」

6、欺騙行為在政治上的影響。

「歸根結底,遊說行為與選戰獻金、國會以及利益體之間的關係正是欺騙行為滋生的溫床。就像欺騙行為使得市場無視人們的正常需求一樣,欺騙行為也削弱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也許是人類所知的最好的政府管理方式,但是民主制度並不能保護我們不受這種讓人感覺如芒在背的行為的侵害。相反,許多情形下,正如我們所見的,哪裡的政客們需要為他們的參選籌措經費,哪裡就有欺騙行為。」

7、啊哈,談到了社交網絡對於人心理的影響。

「臉譜網的使用者們經常缺乏足夠的意志力來關掉頁面,即便他們明知不上臉譜網可以讓他們更開心一些。……臉譜網的首要作用並非如一開始聲稱的那樣,僅僅是為了朋來友往,而是一個讓人「獲得心靈慰藉」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我們的受訪者可以得到一種在別的地方很難得到的社會認同。

由於受訪者對「贊」的渴求,他們對臉譜網愛恨交加。

我們在耶魯大學採訪中的發現與洪堡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是吻合的,後者的研究也是有關「臉譜網用戶的情緒問題」。在我們的採訪中,當被問及其他人為什麼有可能會對使用臉譜網感到「沮喪和厭倦」時,大約3/5的人(86%的人)提到了社交原因,諸如「嫉妒」、「缺少贊」、「社交孤立」「,並且沒有被邀請」參加活動等。在被問及他們上一次使用臉譜網是何感受時,30%的人提到嫉妒,這與洪堡大學受訪者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洪堡大學受訪者只有1%的人承認有這種嫉妒的感覺。」

8、媒體&政府

「政府正是問題所在」的新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欺騙。它顯得如此有吸引力是因為:那些宣揚類似「有壞事發生」的報紙比宣揚「一切都很順利」的報紙要好賣得多。如果一個記者整天寫「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員工都非常出色、工作努力,是人民的好公僕」這類報道,那麼他離失業也不遠了。因此,有關政府的新聞報道通常都是曝光其失誤和缺點的。進一步來說,公眾其實非常依賴政府項目的良好運作,這也是為什麼新聞總是聚焦於政府沒有盡職。

9、談到美國社會保險的意義:人們不會未雨綢繆,政府需要把人們的錢一個月一個月地收集一部分,然後老了發放。

「美國的社保體系極大地減少了老年群體陷入貧困的情況。通過社保系統,我們不必等待人們一個一個地學習沃倫和泰亞吉所建議的經驗法則,自覺地把20%的收入儲蓄起來。

如果拿走美國公民的社保收入,那麼65歲以上人群的貧困率會從9%驟然上升至44%。」

作者觀點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

自由市場確實允許人們進行自由選擇,但是同時也允許人們自由地欺騙別人、自由地被別人欺騙。忽略這些真相的存在只會導致一場災難。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