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笸籮(張玉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針線笸籮》是中國當代作家張玉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針線笸籮
母親去世後,留下了一個針線笸籮,也留下了我們對母親無盡的念想。
針線笸籮已磨損得破爛不堪,邊角的線也已經脫落了,缺棱缺角,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走過了風雨坎坷,走過了歲月長河,走過了風燭殘年……
針線笸籮里放着大小兩把剪刀,鞝鞋用的針錐,一個指環,一包紐扣,半包針,一盤鬆緊帶,幾根拉鏈。褪了漆皮的眼鏡盒裡放着一根缺了腿的眼鏡,還有一雙母親的棉線手套,這雙手套是母親多年前親手織的。
過去,每到冬天,我就搶着戴母親的手套。後來,我買了新的,再也沒戴過。針線笸籮里有母親沒有用完的各種顏色的線團,花花綠綠的鞋墊,有個小布包包,也叫「針線包」。裡頭裝着做衣服剩的布條,布條都是二三指寬,母親把布條分種類疊放得平平展展,沒有一點折皺。
針線笸籮是母親的傳家寶。母親曾說過;「是奶奶留下來的,金貴着啦!」從我記事起,針線笸籮一直伴隨在母親身邊。
在那艱難的歲月里,每天晚上母親總是坐在土炕上,在昏暗如豆的燈光下,把從麻稈上扯下的亂麻整理捋順。再把一支支麻分成幾根細細長長的,搓刃頭,擰麻繩。給我們縫補一件又一件的衣服,針針線線在無聲地操勞着。一件衣服補丁摞補丁,不肯扔掉,直到補得實在不能再穿了,母親才把它一片一片地拆下來,洗得乾乾淨淨,包紮成捆。空閒的時候,母親就在場院裡鋪張蓆子,用糨糊把布片黏貼上去,往往要重複好多層,一次要糊幾大張,才夠給我們做新鞋用。糊好,放在大太陽底下晾乾,掛到牆角旮旯,給家人們做千層鞋, 下雨天,閒暇時,母親和姑嫂嬸嬸們坐在一起,左手拿着鞋底,右手緊握針錐,邊聊天,邊打底,一針針,一繩繩,經過四五天的鑽鑽拉拉,一雙硬邦邦結結實實的鞋底就成型了。再用刀割去邊緣,安放上事先做好的鞋綁,經歷了千辛萬苦做成的鞋才算大功告成。為了安慰和不委屈一家大小的腳,母親不知在煤油燈下熬過了多少個這樣的夜晚,付出了多少心血,她的手因為拉鞋底勒出了深深淺淺的印痕。
一雙千層鞋,蘊藏了母親多少的情感和故事,針里藏着情,繩里繞着愛,情深意濃。過年時,我們總能穿上母親辛辛苦苦做的鞋,卻未曾留意過她的頭在千針萬線中已堆起了根根白髮。看到我們穿上新鞋時燦爛的笑容,母親臉上的皺紋也像開成的花朵,在節日裡舒展。
母親的一生,就像針線笸籮里沒有纏完的線團,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與艱辛,遭遇了太多的坎坷與誤解。每當看到針線笸籮,我的淚就像凝固的鉛液,溢滿眼眶,一種無法言說的情愫浮現眼前……[1]
作者簡介
張玉琴,陝西岐山人,岐山縣某中學教師,陝西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