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針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針眼
 

中文名 :針眼

發病部位 :胞瞼近瞼弦部

相關西醫 :麥粒腫

主要病因 :內熱外毒攻竄上炎

其他名稱 :眼瞼炎、土疳、土瘍、偷針

疾病分類  : 眼科—胞瞼病類

針眼病,中醫病名。是眼科疾病裡面比較常見的症狀之一,主要多因內熱外毒攻竄上炎導致.其主要特點是胞瞼近瞼緣部生小癤腫,局部紅腫疼痛起硬結,易於潰膿,本病與季節、氣候、年齡、性別無關。可單眼或雙眼發病,現代醫學裡面的麥粒腫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治療。 [1]

病因

  • 1、風熱之邪直襲胞瞼,滯留局部脈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 2、喜食辛辣炙煿,脾胃積熱,火熱毒邪上攻,致胞瞼局部釀膿破潰。
  • 3、余邪未清或脾氣虛弱,衛外不固,又感風熱之邪,則引起本病反覆發作。

[2]

病機

胞瞼屬五輪學說中之肉輪,內應於脾,脾與胃相表里,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有節,胃納脾輸,則目得其養。胞瞼位於眼珠前部,易受六淫之邪侵襲,內因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郁遏濕熱,上壅胞瞼,致胞瞼紅腫、疼痛、釀膿潰變。 [3]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胞瞼局部紅腫疼痛;胞瞼邊緣捫及麥粒樣硬結,壓痛拒按。

病證鑑別

針眼病因
原圖鏈接

1、胞腫如桃胞瞼皮膚紅赤,高腫難睜狀如桃李腫痛拒按白睛赤腫。相當於西醫學的眼瞼炎性水腫。 2、眼丹發病部位同針眼,但眼瞼赤痛漫腫,質硬拒按,常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3、眼癰發病部位在眼瞼皮下,較針眼病勢兇猛,紅腫熱痛甚,化腐成膿範圍大,可波及全部眼瞼。並有畏寒高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4]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風熱之邪初犯胞瞼,風邪為甚,故辨證以胞瞼腫脹、癢甚以及舌脈為要點;熱毒上攻胞瞼,故辨證以其局部紅腫癢痛及脾胃積熱的全身症狀為要點;脾胃虛弱,正氣不固,時感外邪,辨證以針眼反覆發作及脾胃虛弱之全身症狀為要點。

治療原則

未成膿者內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膿者切開排膿。

證治分類

內治

風熱外襲

症狀:病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並伴有頭痛、發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薄荷豆豉荊芥桔梗牛蒡子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甘草

熱毒上攻

症狀:胞瞼局部紅腫,硬結較大,灼熱疼痛,伴有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內熱重,故伴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症。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 常用藥:石膏炒山梔黃連生地丹皮藿香當歸升麻

脾胃伏熱或脾胃虛弱

症狀:針眼反覆發作,但諸症不重。 治法:清解脾胃伏熱,或扶正祛邪。 方藥:屬脾胃伏熱者,宜選清脾散加減。屬脾胃虛弱者,宜選四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石膏、梔子、黃芩、防風、薄荷、升麻、赤芍、枳殼、藿香、陳皮、甘草。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山楂、神曲、麥芽。

外治

  • 1、手術:膿已成者,應行麥粒腫切開引流排膿術。外麥粒腫在眼瞼皮膚面切開,切口與瞼緣平行,必要時應放置引流條,每日換藥至愈;內麥粒腫則在瞼結膜面切開,切口與瞼緣垂直。
  • 2、針刺法:針用瀉法為主。選取太陽、風池、合谷、絲竹空,以疏風清熱、消腫止痛。脾虛者可加足三里、脾俞、胃俞。每日1次。
  • 3、放血法:耳尖或合谷、太陽穴三棱針點刺放血,有較好的瀉熱止痛消腫效果。每日1次。
  • 4、針挑法:適用於針眼反覆發作者。在背部肺俞、膏盲俞及肩胛區附近尋找皮膚上的紅點或粟粒樣小點1個或數個,皮膚常規消毒後以三棱針挑破,擠出少許血水或黏液。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其他療法

  • 1、滴眼藥水:患眼滴0.5%熊膽眼藥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 2、塗眼藥膏:晚上睡前可塗抗生素眼膏。
  • 3、 濕熱敷:適用於本病初期,局部濕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以助炎症消散。

[5]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只要及時治療,避免對患部用力擠壓,併發症也較少。若能在釀膿後及時切開排膿,愈後可不留明顯疤痕,但嚴重者,有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預防調護

平時應注意眼部衛生增強體質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應及時矯治。發病後切忌對局部用力擠壓,要及時治療。見膿頭後及時切開排膿,以免自潰後瘡口不齊,留下明顯疤痕,但嚴重者,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6]

參考資料

  • 1. 巢元方(隋).《諸病源候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1日第1版
  • 2. 傅仁宇(明).《審視瑤函》: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第1版
  • 3.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年1月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