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鑄客銅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鑄客銅鼎

名 稱∶鑄客大銅鼎

時 代戰國

出 土安徽省壽縣(1933年)

現 藏安徽博物院

鑄客銅鼎,又名「鑄客大銅鼎」、「楚大鼎」或「大鑄客鼎」。為戰國時期楚國的青銅炊器,1933年出土於安徽省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現存西周以來最重的,位列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1],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出土和流傳

楚大鼎在戰亂年代伴帝王下葬,又在另一個戰亂的年代重見天日。

20世紀早期,盜墓風氣席捲全國,在這片埋滿了珍奇異寶的土地上,盜墓者強取豪奪,大量文物被文物販子轉手到各地,甚至轉賣出國,使得我國的歷史瑰寶遭受了巨大損失。其中,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李三孤堆被盜挖,大量青銅器流失,而楚大鼎因為體積大,重量重,偷運困難因此倖免於難。

當時的安徽省地方政府搶救到楚大鼎之後,立刻將這件寶物輾轉送到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保護起來。然而不多久之後,中日戰爭爆發,安慶在戰爭中淪陷,多處陸路被封,為了將這批國寶運走,當時的政府決定走水路,將國寶藏到當時的大後方——重慶

然而,此時楚大鼎的沉重雄偉便成了弊端,因為難以搬運,楚大鼎被裝進木箱子裏,通過滾運的方式送到船上。這一下雖然保住了我們珍貴的國寶,卻導致楚大鼎傷痕累累,腳掉了,耳朵脫落了,鼎身也裂開了……經過後期專家的專門修復,才讓它恢復原狀。

抗日戰爭勝利後,楚大鼎從重慶回到南京,又在全國解放之後,才被搬回安徽省內,先停在離南京較近的蕪湖,然後運回合肥

在這非常年代中,楚大鼎可謂是顛沛流離,伴隨著動盪時事舉步維艱,它曾被拋棄江邊,被磕碰滾運,幾易其所,支離破碎,才最終等到了和平的時刻。

但和所有的文物一樣,這段傷痕累累的經歷並未使楚大鼎的風華有所褪色,反而給了它更為攝人心弦的震撼感。

形制和紋飾

銅鼎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耳高36.5釐米,腹圍290釐米,深52釐米,足高67釐米,重達400千克左右。

形制為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頸側附雙耳,耳上部略外展。

鼎腹飾一周突起圓箍,雙耳及頸部外壁飾有模印菱形幾何紋,足根部飾有浮雕旋渦紋。

銘文

鼎口平沿刻12字銘文:

其開頭即「鑄客」二字,故依慣例得名「鑄客銅鼎」;足和腹下刻有「安邦」二字吉語。

價值

1、楚大鼎是安徽省博物院八件「鎮館之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被列為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2、楚大鼎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圓鼎,肚大能存,其容量甚至超過聲名遐邇的國寶「後母戊大方鼎」。

3、楚大鼎出土於日軍侵華的非常時期,見證了那段國難當頭生死存亡的抗日史實。因此,2014年我國首個國家公祭日儀式上「國家公祭鼎」正是採用了楚大鼎的姿態鑄成,以慰在中華土壤上拋灑熱血的英靈百姓[2]

視頻

鑄客銅鼎 相關視頻

國之重器:楚大鼎
青銅文化:楚大鼎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