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鍋巴[1],又可稱作米鍋巴,粵語又叫做飯焦,鍋底飯(鎗底飯、鐺底焦飯)[2]。
簡介
鍋巴是炊飯時黏在鍋底的焦層,一種小吃。通常由大米、黃豆、小米等穀物製成,口感略為鬆脆、有些許焦味。是中國北方地區較為常見的一種休閒食品。
鬆脆的鍋巴淋上濃香的醬汁,「刺啦」一聲香味就冒了出來,令很多人都難以抵擋。雖然鍋巴片在超市可以買到,但我們利用家中的剩米飯和微波爐也可以自己製作基礎鍋巴,這樣就可以隨時吃到美味的鍋巴菜了。
製造方法
材料
- 米飯 250g,
- 干澱粉 25g,
- 油 300ml(實耗20ml)
步驟
- 米飯中加入油(2茶匙,10ml),攪拌均勻,放入微波爐中,以600瓦(或中火)火力加熱1分鐘。
- 取出,在加熱過的米飯中加入干澱粉,攪拌均勻,揉成團,然後用擀麵杖壓成0.5cm厚的片,攤在微波盤中,再次放入微波爐中,以600瓦(或中火)火力加熱4分鐘。
- 取出,將大片米飯鍋巴切成菱形塊或其他形狀的小塊。
- 大火燒熱鍋中的油至六成熱,放入切好的鍋巴塊,炸至淡金色撈出,瀝去油分即可。
小訣竅
- 第2步將澱粉與加熱後的米飯混合揉成團時,一定要像揉饅頭一樣使勁揉,否則鍋巴塊容易散。
- 和好米飯糰可以放在保鮮袋裡擀成薄片,這樣可以擀得更薄,且不會粘黏在擀麵杖和板子上。
- 用微波爐剛制好的大片鍋巴會稍稍有點軟,切成小塊炸後就變得鬆脆了。
- 炸好的鍋巴塊可以淋上熱騰騰的海鮮汁、番茄汁,熱鬧地開吃!
鍋巴的由來/傳說
傳說
傳說鍋巴是古時一個小和尚因為馬虎在煮飯的時候把飯煮幹了,受到了方丈的責罰,只能等大家吃完再去吃剩下的鍋邊的硬硬的焦飯,沒想到味道很香。後來小和尚還俗,就在南京夫子廟擺起了專門做鍋巴的小吃攤,很受歡迎。
傳說當然不足為信了,不過這鍋巴還真是有些歷史的。鍋巴古時稱「鍋焦」、「焦飯」、「餎餷」。
由來
最早的鍋巴是在距今4600多年的龍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鬲片上的熟食遺物,厚如紙,其色黃。
唐宋時期把鍋巴淋上湯汁作為小吃的方法就已經出現。
清朝時的進士黃周星因為喜愛鍋巴而被稱為鍋巴老爺,所謂「灶養幸無帥將號,鍋巴尤得老爺名。爾曹相笑非無謂,,慚愧西山有此生」。清朝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也記載了:「白米鍋巴薄如綿紙,以油炙之,微加白糖,上口極脆」。
鍋巴名字的由來據說來源於安徽的「鍋粑」,不過未得證實。而在全國各地,對鍋巴也有不同的稱呼,江西人稱「鍋底飯」;廣東人叫「鍋焦」;上海人謂之「飯滋」。
不過最出名的還是剛才傳說中提到的南京,每到過年餐桌上總會擺上一個用年糯米「炕」成的圓圓的整個鍋巴,鍋巴上放一張紅紙剪成的「福」字,寓意「招財進寶」,取名「元寶鍋巴」。
多種多樣的鍋巴
- 雖然最早的鍋巴是米飯的焦糊偶然得之,不過聰明的人們可不滿足於此,所以各種各樣不同分類的鍋巴就應運而生了。
- 雜糧鍋巴
基本所有的米類、豆類糧食都是可以做鍋巴的。比如我們常見的大米、小米、玉米、糯米,豆類的黃豆、綠豆,堅果類的瓜子、花生,還有一些類似於土豆、紅薯之類的根莖類蔬菜,這些都是製作鍋巴的主要食材。
- 大米鍋巴
- 小米鍋巴
- 黑米鍋粑
- 花生鍋巴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鍋巴只是零食?那是你沒吃過鍋巴做成的佳肴美味,每日頭條,2017-04-15
- ↑ 《南史·孝義傳上·陳遺》:「母好食鍋底飯。 遺 在役,恆帶一囊,每煮食輒錄其焦以貽母。」;《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陳遺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