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戀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戀歌》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絳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七夕之夜,仰望星空。那天上定會有十萬隻花鵲自秦觀的一闋傷詞中如約飛出,用感動與愛憐搭成渡橋,讓曾經隔河相望,對飲寂寞相思的牛郎織女再度團聚。執手相依橋上,無語淚千行,素描繪成的星盞,讓翹首仰望的人們心中,婆娑成千古流傳的經典愛情。

聚少離多的愛情在思念中煎熬,團聚成了夢寐以求的奢望。當思念已成為一種習慣,所有的空隙里擠滿它的身影,每一分閒暇的時間就成了最甜蜜的回憶,思念是一種緣分,是一種美麗,是一種寄託,所以我放縱了思念,任思念在夢裡暢遊,讓思念代替憂鬱。

曾經期盼的重逢心情,早已流轉在指尖,如羽雲已化做顆顆淚珠,滋潤了天際,漸漸滋生出一彎相思的月,照亮寂寞的朦朧,此刻只能把所有的思念輸進鍵盤,寄託此刻的孤獨。

浪漫的風月在流年中幾度輪迴,金桂飄香的季節,一個深情回眸凝望的瞬間,等與盼交匯在天上人間。碧綠與金黃相遇了,寂寞輕輕地敲開溫暖的懷抱,為這相思演繹了千古的絕唱,繁華深處葉與花相偎,芳香溢滿秋的脈搏里,靜謐的夜,默默地望着浮雲圍繞着圓月。

紅塵如夢,誰又能阻止得了秋怨把紛飛的落葉,瞬間變成滿地的相思,固執地逐追着那個匆匆地背影呢?無奈的咀嚼着一縷縹緲雲煙,朦朧一腔心事,撫慰滿眼潮濕,無言來消融這聚散匆匆。

七夕之夜,你在何處?我觸摸不到你的臉龐,卻分明感覺到你月色般的溫暖,披我滿身,滲進肌膚,侵入心扉。夜,我獨自佇立,看那茫茫天宇里牽牛星與織女星聚首的纏綿。愛情的神話在千古的浪漫中延伸,是歲月車輪下最忠誠的子民。沒有誰會計較愛中的得失,即便被傷,即便被放棄,依然堅信愛始終是個不朽的神話,就上演在那個某年某月某日,與我們揮灑的愛液重疊累積。當愛在離別時,幻想成了心上的主題,浩瀚的思緒里任意將你遐想,這一刻你我的心沒有一絲空隙,緊貼在一起,柔和成七夕之夜的月光。

當你靜靜地溶入我溫暖的記憶,當此刻我果斷的想要告訴你,我愛你!我堅信,我的冰冷我的封閉我的彷徨,在你面前早已不是隔閡的牆體。有着月光傾瀉的晚上,你我是兩具赤裸的肉體,猶如前生遺落在人間的肋骨,在這個盛夏的季節相互找尋,渴望合體,靜默的擁抱,體溫傳遞間,心已痴迷。

風讀懂了秋的落寞,而你可知道我的思念?那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即便生生分離,「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但終有年年七夕來成全彼此的守望,解脫相思的悽苦。而你我或許只能和着桂花的馨香,將思念在七夕放飛,掬一把月光寫滿恆久的相思,一絲銀光撒落清幽,咫尺心繫着天涯,漫長的等待,問濃濃地深秋何時才是春的歸期,問來年七夕你我能否相聚?

牛郎織女何其幸哉,重逢終有時。而你我轉身,從此天涯陌路,想要相見只怕無期。嘆人生如霧又如夢,朝如春花暮凋零。慕然回首,抓不住月光片片餘輝,地上斑斑駁駁的樹影交錯成相思的扣,鎖住我七夕的離愁。[1]

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留學於英、法等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其中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