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門城位於台灣金門縣。金門城共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自古即有「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的諺語,言下之意為東臨人口旺的古崗,所以要人到古崗去;西方的水頭是僑商匯集,要賺錢到那邊;南門外是港口,商業興盛;北門則臨燕南山燕南書院所在,做官求名當往這裡去。金門的歷史可追溯自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元317年)。在明朝鄭成功抗清時期,金門城是主要重鎮,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總兵陳龍將總兵署遷至後浦,金門城才逐步沒落。如今,金門城的四個角落都興建新的城門樓,造型各異,其中南門也是金門酒廠的大門口,北門旁古樸的石板街,則是著名的明遺老街,都相當值得旅人們前往參訪及感受歷史氛圍。[1] 並期待金門城經過蒸修復建後,能重現昔日壯觀城池,搭配周遭人文、歷史古蹟和聚落群串連成觀光帶,恢復昔日軍民人口高達1萬5000人,「金門第一城」的歷史風華。[2]
歷史沿革
在明朝時期,因為了抵禦海盜的侵擾及保護當時住在金門城此地的居民,而建造「千戶所城」。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築城開始,金門城迄今已超過有六百年的歷史。當時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建置金門千戶所,選擇在這個居高臨下的濱海要地,興築城池守禦東南海疆,並從各地遷徙軍戶至此,現居於城內的倪、邵、王、俞、成等姓氏即是軍戶之後。明中葉至清初是金門城鼎盛時期,根據推估當時人口應達四千人以上。金門城的城牆規模,比同屬永寧衛的惠安崇武城略小,城周630丈(約2016公尺)、城牆寬度1丈(約3.2公尺)、城濠深丈餘、城牆高度洪武二十年時一丈七尺(約5.4公尺)、永樂十五年增修為二丈五(約8公尺),以面積來看達25公頃。明中葉以後,金門城人口繁多、商業興盛,是其發展之全盛時,今日北門外仍留有一條老街,見證昔日之繁華。金門城的沒落,則因於明鄭與清廷的對抗,清軍兩度入金,再加上清總兵陳龍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遷治後浦(今金城),遂使金門城失去了軍政經中心的地位,退化成一般的聚落。民國三十八年的戰事,國軍將金門城牆石材移作工事,城門及城牆遂墟,僅存夯土及部分基礎砌石遺址。民國四十一年,金門酒廠的前身「九龍江酒廠」選定金門城南門外「寶月古泉」,策劃釀造。隨著金門高梁酒名揚四海,金門城又成為島上著名的產業重鎮與觀光勝地。並吸引不少旅人前往一探究竟及感受昔日風華。[3]
經過整修後重現歷史風華
金門城共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自古即有「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的諺語,意為東臨人口旺的古崗,所以要人才就到古崗去找,西方的水頭是僑商匯集,要賺錢到那邊,南門外是港口,商業興盛,北門則臨燕南山燕南書院所在,做官求名當往這裡去!由原先的舊金城改名為金門城的現地,早期的城門不是傾圯只剩基址,就是不復存在,在村民倡議和酒廠回饋金的補助,東、西、南及北門等四座城門已陸續興建完成,且造型各異,別具風格。而隨著四座城門相繼恢復,尤以做為金門酒廠金城廠的大門氣勢最宏偉,各門別具特色,值得前往一覽。[4]其中,南門是金門酒廠的大門口,可登牆望遠的北門旁有著明遺老街,在西門可遠眺烈嶼,登東門可遠望金門南面海域。因四個城門有各自的地理環境特色,無形中也為金門城再增添觀光景點,同時見證早期舊金城的發展和訴說過往的一段歷史。[5]期待透過大家的凝聚共識,共同守護金門城的歷史價值,並使其風華再現,進而成為金門島西南的文化亮點。[6]
視頻
【悠悠金門戰地情(10之8) 金門城 珠山 水頭】
【20191009《青春!咱的夢》完整版 EP15 |翻轉金門城的青春夢】
參考文獻
- ↑ 金門城金門觀光旅遊網
- ↑ 明初金門城毀於戰火 地方重建聲浪響起來中時新聞網
- ↑ 金管處金門城古城牆復建計劃金門國家公園
- ↑ 「金門城」歷史風華再現金門日報
- ↑ 金門城東門城門修繕工程 近期完工金門日報
- ↑ 探究金門城文資價值 期重現歷史風華金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