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融業務就是從事涉及貨幣又涉及信用,以及信用貨幣的融通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的金融行業。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特點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 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發展現狀
債券市場
2009-2011年的3年間,中國債券市場發行量分別為86475億元、95088億元和69625億元。其中2009和2010年分別比2008年多增了15748和24361億元(2011年發行規模減少,主要是央票發行量快速縮減所致)。其中非金融企業發債(包括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數量分別為15749億元、15293億元和15333億元,均比2008年增長80%以上。在自律管理模式下,我國相繼推出了中期票據、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美元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超短期融資券和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等創新產品,受到了市場參與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我國債券市場已經連續幾年保持世界第五、亞洲第二的地位。
保險行業
對於保險行業而言,2011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截至3月底,A股四大上市保險企業2011年年報悉數亮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014.46億元,同比增長9.61%;實現淨利潤522.66億元,同比下降16.59%,同比增速較2010年分別下降了13.53和25.28個百分點。具體來看,中國平安表現最好,營業收入、淨利潤和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分別增長了31.4%、25.89%和12.5%,而中國人壽這三項數據則分別下降了0.87%、45.31%和45.49%。
上市公司
51報告在線數據顯示,已公布年報的1324家上市公司2011年合計營業收入為17.47萬億元,淨利潤收入為1.7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76%和13.66%,而2010年這些公司合計營收增速和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35.43%和39.82%。與A股整體業績下滑不同,銀行業在2011年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截至3月底,除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和寧波銀行外,其餘12家上市銀行均已公布了2011年年報,這12家銀行2011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15萬億元,占1324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的12.32%;實現淨利潤8489億元,即平均每天進賬23.26億元,占比更是達到了48.79%。 分支
銀行為什麼要發展小微信貸和普惠金融
銀行發展小微信貸業務既是政府政策和監管部門推動的結果,也是自身經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着銀行「黃金髮展時期」的結束,隨着政府平台、房地產、大公司融資高速增長期的結束,銀行躺贏的時代已經過去。發展小微信貸正在由外部驅動轉化為內部自主行動。發展小微信貸對銀行而言有着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原因一:滿足政策和監管要求。2018年,我國市場主體進入「億戶時代」,市場主體量的「井噴式」增長,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創業國,雖然國有企業和一些大型企業仍構成中國經濟的骨架,但眾多小微企業構成的是中國經濟的血和肉,它們承擔着解決民生、解決社會穩定的重任。民營小微企業有着「56789」一說:「5」提供了50%以上的稅收;「6」: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8」: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9」: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並容納90%以上的新增就業。小微企業涉及人群眾多,已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載體。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小微實體已成為銀行的社會責任,更是政策和監管的剛性要求。
原因二:有利於培養新客戶群。隨着金融脫媒和銀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客戶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國內銀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一些銀行為了開拓或保留優質客戶資源,大幅讓利,形成了同業間的非理性競爭。發展小微金融,對於銀行調整客戶結構,開闢新的利潤區具有現實意義。
原因三:有利於銀行優化結構。小微金融業務成為商業銀行戰略轉型的重點。首先,大型、特大型企業脫媒之勢不可阻擋。由於目前商業銀行激烈爭奪的公司大客戶大多數屬於上市公司,具有更多的直接融資渠道,對銀行貸款融資的需求下降,加之大客戶市場競爭激烈,貸款處於買方定價的狀況,銀行貸款淨利差大幅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其次,受融資規模和財務狀況等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較少,更多依賴銀行間接融資,且中國小微企業貸款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商業銀行在小微企業貸款中具有更大的定價權,在有效控制風險的情況下,銀行可以通過利率定價實現「收益覆蓋風險」,提升盈利能力。再次,商業銀行通過發展小微金融業務,可以實現客戶多元化,有效分散風險,推動交叉銷售,促進私人銀行、財富管理、中間業務的發展,提升綜合收益水平。
原因四:有利於改善息差水平。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及內部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息差急劇收窄,成為制約商業銀行盈利增長的瓶頸之一。與其他業務相比,普惠金融可以成為商業銀行提升息差水平的主要突破口之一,也是商業銀行實現息差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以普惠金融的重頭戲小微金融為例,一方面,商業銀行在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時,擁有更大的定價權,能夠從資產端增加貸款收益;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放貸基礎上吸收小微企業存款時,具備有利的議價權,能夠從負債端降低存款成本。與此同時,隨着小微業務規模的不斷壯大,「一增一降」效應將進一步放大,息差水平將獲得持續顯著提升。
原因五:有利於分散經營風險。當前,「防範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並列為金融發展的三大任務。從商業銀行現狀看,雖然業務不良率有所控制,但仍然面臨反彈壓力,尤其在防控重大風險上面臨挑戰。事實上,普惠金融天然具有分散風險的優勢。以小微金融為例,一方面,小微業務筆均金額較小,不易形成風險集聚;另一方面,小微業務客群分散,操作靈活,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較小。同時,即便出現逾期或不良貸款,放款主體不僅可以依靠技術手段進行精準催收,也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進行批量處理。此外,「收益覆蓋成本」的風控理念,能夠使普惠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更為靈活且富有韌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