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狗尾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色狗尾草 |
中文學名: 金色狗尾草 |
金色狗尾草[1](學名:Setaria glauca (L.) Beauv.)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單生或叢生。稈高可達90厘米,光滑無毛,葉鞘下部扁壓具脊,上部圓形,光滑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上面粗糙,下面光滑,圓錐花序緊密呈圓柱狀或狹圓錐狀,直立,主軸具短細柔毛,剛毛金黃色或稍帶褐色,粗糙,第一穎寬卵形或卵形,第二穎寬卵形,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或微短,第二小花兩性,外稃革質,6-10月開花結果。
簡介
【別名】金狗尾、狗尾巴。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金色狗尾草的全草。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止痢。主目赤腫痛;眼瞼炎;赤白痢疾[2]。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
【化學成份】種子油中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3]。
形態特徵
金色狗尾草,一年生單生或叢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傾斜膝曲,近地面節可生根,高20-90cm,光滑無毛,僅花序下面稍粗糙。葉鞘下部扁壓具脊,上部圓形,光滑無毛,邊緣薄膜質,光滑無纖毛;葉舌具有1圈長約lmm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5-40cm,寬2-10mm,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光滑,近基部疏被長柔毛。圓錐花序緊密呈圓柱狀或狹圓錐狀,長3-17cm,寬4-8mm(剛毛除外),主軸具短細柔毛,剛毛金黃色,粗糙,長4-8mm,通常在一簇中僅具1個發育的小穗;第1穎寬卵形或卵形,長為小穗的1/3或1/2先端尖,具3脈;第2穎寬卵形,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稍鈍,具5-7脈;第1小花雄性或中性,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或微短,具5脈,其內稃膜質,等長且等寬於第2小花,具2脈,通常含3枚雄蕊或無;第2小花兩性,外稃革質,等長於第1外稃,先端尖,成熟時,背部極隆起,具明顯的橫皺紋;鱗被楔形;花柱基部聯合。花、果期6-10月[4]。
生長環境
金色狗尾草為一年生野生禾草。適應性較強。為廣布性植物。最適應的是溫暖環境。對水分的反應較敏感,大量生長是在濕潤的溝邊,路旁、田間、丘陵、谷地和河漫灘。它也可以進入山地草本植被中,但數量極少,進入田間的也不如普通狗尾草量大,多數可以進入粟地及玉米地內,但頻度和多度最大的還是田邊,地頭、溝渠等環境,撂荒地也多出現,數量仍不及狗尾草。所以它的喜濕程度較狗尾草大,且抗旱力則較差,生態幅度較狗尾草低。金色狗尾草多分布於農耕區,為一年生田間雜草,或稱伴人植物。在中性及微酸、微鹼土壤中生長良好,抗鹽性較差,重鹽鹼地不能生長。金色狗尾草為玉米枯萎病的中間寄主,危害玉米的生長。金色狗尾草為上繁型草類,葉量較大,一般莖、葉比率可達1:1.2-1.5。本身含水量大,接近豆科草類,而高於一般禾本科草類,為中生性禾草。但它失水較快(持水力弱),強於普通栽培豆科牧草,也比一般禾草快,因此,調製乾草比較容易,速度快,乾草質量也更佳,綠色度較高,且不易霉爛。在山西晉中山區作牧草持水力試驗。
分布範圍
金色狗尾草為世界廣布種植物,中國的溫帶、暖溫帶,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山西省的晉中、晉南,晉東南尤為廣泛,在國外廣布於南,北兩半球的溫帶、暖溫帶、亞熱帶。
栽培技術
播種不宜深。土壤水分充足或開溝澆水澆足低水,則發芽整齊。金色狗尾草喜鈣。基肥以10千克/畝過磷酸鈣或5千克或石灰+750千克廄肥或其它有機肥對增產有利。每次刈割後施速效肥(氮肥為主)有利於高產穩產。但施氮肥量達到一定水平時,增產效果不顯著。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全草(金色狗尾草):淡,涼。清熱明目,止瀉。用於目赤腫痛,眼弦赤爛,痢疾。
飼用價值
金色狗尾草對農區家畜飼料有一定補充意義。放牧與刈割青飼或調製乾草都適宜,尤其是青刈或調製千草最為理想,為各種家畜所喜食,尤為大家畜所嗜食。春、夏的採食率更高。金色狗尾草的草質優良,柔嫩;粗蛋白質含量也比較高,:抽穗初期含11.63%,粗纖維含量低(34.33%),但與其它禾本科草比較仍較高。
視頻
參考資料
- ↑ 金色狗尾草的功能主治,39健康網
- ↑ 金色狗尾草的功能主治,中醫世家
- ↑ 金色狗尾草的化學成份《中華本草》,中藥大全
- ↑ 金色狗尾草的形態特徵,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