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振民 | |
---|---|
金振民 | |
出生 |
1941年9月21日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
知名作品 |
主要成就 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金振民,1941年9月21日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
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教育部、人事部);2007年獲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
金振民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地質力學和地球深部物質性質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金振民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和高溫高壓實驗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上地幔動力學、岩石流變學和高溫高壓實驗學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就。他曾擔任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顧問,現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大陸科學鑽探計劃副總地質師和國際地球內部物理和化學性質委員會委員。曾獲湖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二等獎,湖北省教學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人物經歷
1957-1960年,畢業於溫州市勤儉中學(高中部)。
1960-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礦產二系,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探畢業。
1965-1974年,任湖北省第一地質大隊,技術員,礦區技術負責。
1975-1976年,在武漢地質學校(任教)。
1976-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200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1986-1988年,任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構造物理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3-1994年。任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高溫高壓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8-1999年,任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高溫高壓實驗室,訪問學者。
2002-2005,任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現場指揮部,副總地質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金振民發現初始玄武質熔體不像靜態實驗那樣只呈孤立狀態賦存於橄欖石三連點位置,而且熔體還在應力驅動下沿橄欖石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分布,這種熔體分布形式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結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建立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為揭示大陸造山帶深俯衝榴輝岩質板片拆沉機制提供約束。揭示呈對數正態分布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直徑是計算上地幔流動應力大小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發現了代表不同流動應力值的兩類位錯亞顆粒構造。用天然地幔礦物做原始材料,模擬了中國西藏羅布沙鉻鐵礦床部分熔融的礦床成因。對大別-蘇魯地區超高壓岩石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孔岩心系統地開展了物性研究。
科學研究成果&領域 1978年至2011年5月,由金振民院士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的國家級(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 級項目有12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5項。
1.在上地幔熔融動力學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建立,中國東部地幔岩石超顯微構造和橄欖石礦物流變學高溫高壓實驗方面,取得了被國內外同行認可的成果。其中上地幔橄欖岩動態部分熔融研究成果刊登在"Nature"雜誌(1994),並獲該雜誌封面,被"Science"和"Nature"等國際22種SCI雜誌他人引用60次,使中國這領域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2.針對青藏高原巨厚地殼形成機制的重要科學問題,在中國開展地殼深熔作用高溫高壓實驗研究,闡明了高喜馬拉雅二雲母花崗岩和下地殼麻粒岩成因。
3.開展地幔成礦學實驗研究。從高溫高壓實驗角度證實西藏羅布沙和東部地區阿爾卑斯橄欖岩型鉻鐵礦形成的上地幔部分熔融觀點。
4.蘇魯-大別山超高岩石研究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工作。與德國Kiel大學H.Kern教授合作開展蘇魯-大別地區深部構造和岩石物理性質。作為國際大陸科探計劃項目(ICDP)顧問組專家委員,直接參與中國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的國際論證工作。
科技成果獎勵
1984年 地址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6年 湖北省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200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才培養
教學思想 金振民院士常說,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育人是核心、是方向。面向21世紀,培養什麼樣的人是關鍵問題。知識不等於素質,也不等於能力。正確的現代辦學理念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要把知識的傳授、素質的培養、能力的鍛煉緊密結合起來。結合他多年來在國外進行高等教育調查的體會,金院士認為,中國的教育應當從偏重知識性教育,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人才潛能的教育方向轉變。因此,他經常與學生談心,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和誠信的職業道德觀、奮發向上的事業心,關心集體和關心他人的團隊協作精神,真正把"傳道"、"授業"和"解惑"緊密結合起來。
金振民院士每年都堅持帶學生到野外實習,且身教重於言教,加強對學生實踐環節的訓練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他時常告誡學生,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計算機、人造衛星和遙感等高新技術應用的今天,地質學家永遠不能放棄野外地質現象的實地考察和資料收集工作,因為大自然是獲得地球科學新認識的源泉,是獲得科學結論的基礎。
培養成果 截至2011年1月,金振民培養博士生16名,博士後1名。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8年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全國模範教師 2004年 全國模範教師 200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湖北省勞動模範
人物評價
金振民的院士之路,體現着一個甌越驕子吃苦耐勞、敢於創新以及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的溫州人精神! (溫州新聞網評)
金振民院士結合自身長期科研經歷,為年輕科技人員悉心講解了為什麼要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核心理念、如何寫好基金委(NSF)項目申請書的有關細節和技巧等內容。他着重強調基礎研究與學科建設、人才培育緊密相關,沒有學術前沿研究就不會有一流的學科和人才;基礎研究推動學科中心地帶的發展,推進基礎知識的增長。基金能有效支撐地質調查科學問題的自由探索,而基金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地質調查過程中更是對地質工作的支持,形成地調科研的良性循環。
參考資料
- ↑ 圖文:中科院金振民院士發言 新浪,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