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寨紅軍廣場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寨紅軍廣場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金寨紅軍廣場是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和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將過去封閉式的博物館和陵園,擴建成開放式樣紅軍廣場,將位於紀念碑後面的紅軍紀念堂拆除重建,形成了現在的紅軍廣場,成為教育、休閒和旅遊三位一體的公共場所。金寨紅軍廣場是金寨革命烈士陵園二期改造工程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9月開工建設,建設面積1.9萬平方米,投資2250萬元,其中包括廣場、上山台階步道、旅遊廁所、牌樓、綠化、照明、擋土牆和雕塑等工程。

近期,金寨縣又投入資金2300萬元,組織實施了烈士陵園其它改造工程,改造革命博物館展室並重新布展,重建紅軍紀念堂,建設洪學智將軍紀念碑,整修烈士塔和紅軍烈士陵園,進一步展示「千里躍進,將軍故鄉」主題。整修一新的烈士陵園將更加凸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新形象。

景區簡介

金寨縣紅軍廣場景區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腹地,坐落於有「將軍縣」之稱的安徽省金寨縣縣城。景區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包括六個部分即:革命烈士紀念塔、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紅軍烈士墓園、紅軍廣場、洪學智將軍紀念碑,金寨縣紅軍紀念堂。現已形成以烈士紀念塔為中心,融塔、館、堂、碑、墓園、廣場為一體、具有山區特色的大型綜合性紀念園。具有深厚的紅色革命文化底蘊,與綠色山水景觀緊密相連,具有山區特色的紅色旅遊景區,年接待參觀者50萬人次。

大事記

  • 1956年,建成紅軍村。
  • 1964年,建成革命烈士紀念塔。
  • 1983年,建成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 1969年,建成紅軍烈士墓園。
  • 2007年,建成紅軍廣場。
  • 2008年,建成洪學智將軍紀念碑。
  • 2009年,重建的金寨縣紅軍紀念堂。
  • 2010年6月26日,金寨縣紅軍廣場正式掛牌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主要建築

革命烈士紀念塔

金寨革命烈士紀念塔於1964年興建,塔高24米,它氣勢宏偉,莊嚴肅穆,正上方劉伯承元帥題詞:「燎原星火」,下方為漢白玉浮雕;後下方為革命烈士塔碑文,四周蒼松翠柏,綠樹成蔭,烈士塔廣場面積2500平方米,廣場前為百米台階,每逢重要節日和紀念活動,各界人士列隊塔前,敬獻花籃,撫慰英烈。


紅軍紀念堂

金寨縣紅軍紀念堂建築面積444平方米,2009年5月重建並對外開放,大門上方「金寨縣紅軍紀念堂」由洪學智上將題寫,堂內兩側長廊陳列有領導人題詞的碑石,弔唁大廳陳列老紅軍照片、英名冊、紅軍雕塑及在金寨組建和戰鬥過的十一支紅軍隊伍序列表,是祭奠老紅軍的殿堂。


洪學智將軍紀念碑

洪學智將軍紀念碑面積840平方米,於2008年10月竣工,包括紀念碑、勳章站柱、紀念廣場和長城牆,紀念碑莊重典雅,展示了這位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共和國領導人的光輝人生。

紅軍烈士墓園

紅軍烈士墓園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已安葬紅軍和革命烈士165位,其中將軍33位。南征北戰的老紅軍,他們逝世後,魂歸故里,入土為安。

革命博物館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於1983年建成開放,由鄧小平同志題寫館名。2009年進行擴建維修,並重新布展。陳列包括序廳、革命史廳、將軍廳、名人廳、烈士廳、洪學智將軍紀念館、今日金寨廳等七個展廳。發揮文物收藏、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職能。 [1]

紅軍村

紅軍村是老紅軍集中休養的地方,先後有44位老紅軍在這裡居住,安享晚年,它是金寨全國紅軍第一縣的縮影。

紅軍陵墓

安葬着林維先、洪學智、滕海清、詹化雨、陳祥、餘明等已故將軍和老紅軍的遺體和骨灰。

洪學智

洪學智(1913--2006)安徽金寨縣人,是我軍歷史上唯一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領。洪學智1929年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0,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政治委員、政治處主任,師、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3師參謀長、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副司令,黑龍江軍區司令,東野6縱司令,四野43軍軍長。建國後歷任15兵團副司令兼參謀長,志願軍副司令兼後勤司令部司令,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國防工辦主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副秘書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一九八五年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再次榮獲上將頭銜。2006年11月20日在北京病逝

林維先

林維先(1912~1985),又名林新,金寨縣丁家埠鎮人,家境貧苦。民國18 年(1929年)5 月,父親林昌升因參加立夏節起義,遭國民黨還鄉團逮捕折磨而死。臨終前囑咐林維先:「去參加紅軍,為咱窮人報仇!」12 月林維先加入了工農紅軍,民國19 年12 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21 年11 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參加紅軍後,不怕犧牲,作戰勇敢,很快由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指揮員,先後任鄂東北游擊司令部特務營指導員、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第二二二團第一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郭家河戰鬥、七里坪戰役、鄂東北中心區保衛戰、皖西北中心區保衛戰等。

滕海清

滕海清(1909~)金寨縣南溪鎮人,民國18 年(1929 年)參加游擊隊,民國1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2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班長,第三十二團副連長、連長,四川巴中游擊隊營長,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團營政治教導員,第十師二十八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一至四次反「圍剿」鬥爭和川陝革0據地的反「六路圍攻」等戰役。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教導大隊大隊長、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游擊支隊第二團團長、八路軍第四縱隊五旅旅長、新四軍第四師十一旅旅長、九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十三縱隊副司令員、第二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二十一軍軍長。參加了魯南、孟良崮、淮河、渡江等重大戰役。建國後,任第三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軍事學院高級系副主任,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各1 枚。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2]

詹化雨

詹化雨(1911~1984),金寨縣古碑鎮人,宣統三年(1911 年)12 月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因家庭貧困,只讀兩年半私塾即輟學,9 歲開始給人放牛,民國18 年(1929年)任村貧農團和蘇維埃主席。次年11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0 年春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調皖西北少共道委工作。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蘇區後,隨省委機關留鄂豫皖蘇區堅持鬥爭。

民國23 年10 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他先後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排長、分隊長、團長。抗日戰爭初期,他任新四軍四支隊手槍團團長,隨四支隊東進抗日,參加了河口、棋盤嶺、鐵鋪嶺等戰鬥。民國29 年冬到民國32 年,任新四軍四旅參謀長、五旅副旅長,參加了粉碎日寇對淮南津浦路西的全面大「掃蕩」。後任新四軍二師副參謀長。在抗日戰爭中,他率部戰鬥在淮南地區,先後參加和指揮過廬江、襄安、高塘鋪、周家崗等10 多次反頑戰鬥和反「掃蕩」鬥爭,為創建和發展淮南地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祥

原軍委工程兵副政委。

陳祥是安徽省金寨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先後任戰士、班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紅軍長征後,他留在潛山、太湖、英山邊區武工隊工作,堅持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排長、幹事、巡視員、政治教導員、科長、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創建皖中、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支隊政治委員、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解放長春戰役、東北冬夏季戰役和遼瀋、渡江、解放廣州等重大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珠江軍分區副政委、粵中軍區副政委、中南軍區裝甲兵副政委、軍政治部主任、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副政委等職。他認真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和軍委的軍事戰略方針,大力加強部隊政治工作,為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陳祥同志學習努力,工作負責,作風民主,團結同志,聯繫群眾,顧全大局,克己奉公,生活儉樸,始終保持了老紅軍的光榮本色。

陳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7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餘明

餘明(1914~1990)原名余嗣明,金寨縣桃嶺鄉人,幼時家庭貧苦。民國18 年(1929年)5 月,餘明在家鄉參加了立夏節起義。9 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二年11 月參加紅軍。民國22 年1 月,隨部隊編入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任通訊員。同年10 月,由團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在鄂豫皖邊區3 年游擊戰爭時期,餘明歷任光山縣沙河便衣隊政治指導員、鄂東北三路游擊師手槍隊指導員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鄂豫皖紅軍和地方革命武裝改編為新四軍四支隊,餘明先後擔任四支隊九團二營六連指導員、七團政治處書記、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了廬江、無為討伐戰、椿樹崗伏擊戰、古城集阻擊戰和討伐國民黨頑軍韓德勤部的半塔集戰鬥。後任新四軍四支隊四旅十二團政委,他指揮十二團在肥東戴橋殲滅了桂系頑軍2 個營。民國31年2 月,調任十六旅十六團政委,奉命率部到淮南津浦路東地區開展抗日反頑鬥爭,在儀征以北消滅國民黨軍隊2 個營。   1951 年,餘明任二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52 年10 月至1958 年,任空四軍副政委。1952 年12 月,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 1955 年,餘明被授予少將軍銜,頒發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各1 枚。 1979 年,餘明當選為安徽省第四屆政協委員。1988 年8 月1 日,-授予他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0 年,他因病在合肥逝世。

地址

六安市金寨縣梅山鎮史河路與雙擁路交叉口

其他信息

門票: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全天

電話:(0564)7068306

交通參考路線

從金寨汽車站進入梅江路--S210--梅南路--史河路,到達紅軍廣場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