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要性原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重要性原則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在審計中,重要性原則指審計師在考慮審計環境、審計資源、審計風險、審計成本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需要關注重要審計事項,制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和特定類別交易、賬戶餘額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判斷某事項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共同的財務信息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如果合理預期錯報(包括漏報)單獨或匯總起來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則通常認為錯報是重大的。

在計劃審計工作和形成審計結論階段都要運用重要性水平。審計重要性原則能否得到有效地貫徹執行,將直接關係到審計工作效率的提高、審計資源的節約和審計質量的提升。

另外,重要性原則也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徵。

重要性原則的運用

重要性原則的運用在於:

1、初步判斷審計工作的重要性水平。

2、通過重要性水平的反映對審計計劃和審計方案進行指導。

3、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結果進行評價。

重要性原則的特徵

重要性原則的特徵主要在於:

1、審計重要性水平因審計組織及審計目標不同而不同;

2、審計重要性是相對的、具體的;

3、審計重要性具有質量和數量兩方面特徵。其中,質量特徵指的是錯誤的性質、問題的嚴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後果及影響面;數量特徵指的是錯誤的金額重大性和對報表數據的影響程度。

判斷審計事項重要性應考慮的因素

影響審計的重要因素很多,審計師應根據被審單位面臨環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合理確定審計的重要性水平。以註冊會計師審計為例,至少應考慮下列因素:

1.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決策的信息需求。因此:(1)判斷一項錯報重要與否,應視其對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經濟決策的影響程度而定;(2)在通用目的財務報表的審計中,註冊會計師對重要性的判斷是基於將財務報表使用者作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並能理性地作出相關決策的一個集體來考慮的;(3)如果註冊會計師對特殊目的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在確定重要性時需要考慮特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實現特殊審計目標

2.金額和性質。

3.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

4.對重要性的評估需要運用職業判斷。1)不同的CPA在確定同一被審單位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時,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同;(2)僅從數量角度考慮,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個門檻或臨界點。在該門檻或臨界點之上的錯報就是重要的;反之,該錯報則不重要。重要性並不是財務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徵

審計重要性確定的方法

在即定的審計重要性水平下,審計師通常將重要性水平分解到各個具體審計項目當中,其中考慮的因素舉例如下:

1.根據以往的審計經驗而得。重要性水平的判斷,是審計師的一種專業判斷,審計師可以過去所運用的重要性水平為依據,考慮被審對象經營環境的變化加以修正,判斷本次審計事項的重要性水平。

2.內部控制與風險評估結果。如果內部控制較為健全,可信賴程度高,審計風險相對較低,一般而言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如果評估的審計風險較高,審計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擴大審計測試。

3.根據被審單位的經營規模及業務性質。被審單位規模越大,確立審計重要性水平應該越高;不同行業執行的會計規範不一樣,也直接影響審計師對重要性水平的判斷。

4.涉足新業務。若基本業務發生重大變化,那麼就有理由重點關注,並適當降低重要性水平。

5.數字異常波動。會計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應,審計師應重點關注變動較大事項,深入研究這些金額及其波動幅度,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重要性原則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

(1)可靠性。它是指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這就是要求會計核算資料所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必須是完全真實的、正確的、全面的。

(2)相關性。相關性原則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隨着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權屬於投資者,經營權屬於企業本身。

(3)可理解性。明晰性原則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這一原則對於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會計信息應儘量做到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對重要的經濟業務,在報告時還應用規範的文字加以說明,便於經營決策。

(4)可比性。可比性原則是指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註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比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上來講企業並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於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較長,租賃期結束時,承擔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所以,從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其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視為企業的資產。

(6)重要性。重要性原則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這條原則要求企業對於那些重要的經濟業務,應分別核算,單獨反映,力求準確,並在財務報告中作重點說明。對於次要的會計事項可適當簡化處理。重要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與企業規模大小、企業性質都有一定的關係。由於嚴格的會計程序和詳細的會計處理手續是費力而花錢的,在會計數據上區分重要與不重要,對不重要的事項允許作例外的靈活處理,是為了遵循「利益>成本」的原則,避免會計處理得不償失,提高核算的經濟效果。

(7)謹慎性。謹慎原則,也稱穩健性原則,是指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也就是說會計必須對預計收益和損失實事求是地認定,絕不能草率從事。必須明確,採用謹慎性原則,是要求企業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慎重處理可能發生的收益和損失,以保證會計所提供的數據真實可靠,絕不允許借「謹慎」之名。弄虛作假,少計收益,多計損失,偷漏稅收,將謹慎性原則作為隱瞞利潤,調節盈利水平的手段。

(8)及時性。及時性原則是指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日常發生的會計事項,及時處理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才能及時提供各種會計指標,有利於有關部門迅速發現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及時採取改進經營管理的措施。否則,時過境遷,補救無方,會計將失去其在經營管理中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