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戰》乃取「持重」之義,旨在闡述如何堅持慎重用兵的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對待戰爭必須持慎重態度,不可輕率行事而妄啟戰端。對敵作戰中,只有真正 做到「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才能使自己避免陷於危亡之地。這裡所說的「見利則動, 不見利則止」,乃是本篇所強調的用兵「須務持重」的指導原則。

《重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原文

凡與敵戰,須務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若此,則必不陷於死地 ①。法曰:「不動如山。」② 春秋晉將欒書③伐楚,將戰,楚晨壓晉軍而陣,軍吏患之。裨將范匄④趨進,曰:「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⑤。〔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執戈逐之, 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佻,吾持重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全勝。」〔郤至⑦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惡,王卒 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囂,合而更囂,各顧其後,莫有斗心; 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說⑨。於是敗楚師於鄢陵。

注釋

①死地:謂危亡之境地。其義與《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講之「死地」(即「疾戰則 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不盡相同。 ②不動如山: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③欒書:春秋晉國將領。晉文公時下軍主將欒枝之孫。晉厲公六年(周簡王十一年,公 元前575年),在晉楚鄢陵(位於今河南鄢陵北)之戰中,他任中軍主將。

④范匄:即士匄,晉國大夫士燮(亦稱範文子)之子,卒後諡宣子,故又稱「范宣子」。

⑤疏行首:謂拉寬行陣間戰道的距離,以利出戰、擊刺。行首,即行道,戰道也。

⑥文子。即範文子

⑦郤至:春秋晉景公時為溫大夫,故又稱溫季。厲公時晉楚戰於鄢陵,他任新軍副將, 以「楚有六間」為據,力主速戰勿失良機,為晉厲公所採納,遂敗楚軍。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⑨公說: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終敗楚師」,因其不盡史載原文,故據《國語·晉語 六》補。公說,謂晉厲公欣然採納郤至的建議。公,即晉厲公;說,通「悅」,高興。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2]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

視頻

重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

  1. 《百戰奇略》簡介,快照頁 - 搜狗百科,2019-11-05
  2. 在歷史長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經典軍事理論和著作?,網易,2019-03-22
  3. 百戰奇法,豆丁網,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