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市開州區長沙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市開州區長沙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長沙鎮位於重慶市開州區南部,浦里河中游,南邊靠鐵峰山脈與萬州區為鄰,素有開州區"南大門"之稱。鎮政府駐長沙鎮山花街一號,距開州城區25公里,距萬州高鐵站20公里,三條國道G211、G243、G542過境,交通便捷,是開州區浦里工業新區建設的核心區。全鎮幅員面積136平方千米,轄5個社區、20個行政村,總人口56476人(2017)。

長沙鎮既是重慶市「百個經濟強鎮」、「百個商貿小城鎮」之一又是開州區委、區政府「一心三極」經濟發展重要支撐點。市級重點中學陳家中學、開州區第二人民醫院均坐落於此。享有「桔鄉」之美譽,是全國25個柑桔重點生產基地之一,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柑桔生產樣板鎮」,國家重點小城鎮,2014年被評為最佳生態宜居小城鎮

基本內容

中文名:長沙鎮

行政區類別:鎮

下轄地區:陳家、甜橙等5個社區及20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023

地理位置:開州區南部

人口:56476人(2017)

別名:陳家、陳家場

所屬地區:重慶市開州區

政府駐地:長沙鎮(義學村)山花街

郵政區碼:405402

面積:136平方千米

方言:西南官話

建制沿革

清代為驛鋪,嘉慶年間建場興市,隔浦里河對岸是陳家場。民國時屬陳家鄉。

1950年3月,將陳家場集鎮分出置陳家鎮,保留陳家鄉。1953年8月,設置小鄉,析兼善鄉、陳家鄉合置為長沙鄉,是長沙鄉級政權設置之始。原陳家鎮改稱陳家鄉。1956年6月,長沙鄉復併入陳家鄉。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改名陳家公社。1961年7月,析陳家公社浦里河南邊的陳家、兼善兩個農業生產大隊置長沙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為鄉,恢復長沙鄉名。1985年10月,撤鄉建鎮,改長沙鄉為長沙鎮,沿用至今。1992年10月,陳家、一心2鄉併入長沙鎮。

1997年,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6.2萬,轄長沙、梁坪、福堂、虎城、桔香、京城、天子、水竹、回龍、汪家、金珠、團石、大面、同心、老皇、義學、獅寨、古蹟、黃石、中梁、梨樹、黃山、蒲山、小龍、七聖、曹家、龍象、李胡、胡橋、天宮、一心、家彎、五龍、永利、桐山、廟埡、譚銀、華峰、江銀39個行政村和甜橙、陳家2個居委會。

2005年8月,兼善鄉併入長沙鎮。{附:兼善鄉位於開縣(今開州區)南部,距開州城區56千米。萬開公路過境。 1941年置兼善鄉,1958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尖山公社,1983年復兼善鄉。1997年,面積19.2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左元、兼善、小埝、高廟、雲盤、龍鳳、平河7個行政村。2005年撤鄉併入長沙鎮。}

2016年6月28日,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開縣撤縣設區。至此長沙鎮所屬行政區域歸於重慶市開州區。

行政區劃

2014年經縣府同意將古蹟村、獅寨村建制調整為社區,鎮轄5個社區(陳家、甜橙、錦橙、獅寨、古蹟)39個居民小組,20個行政村(雙河、黃山、齊聖、分水、胡橋、桔香、天子、回龍、福城、長沙、義學、大面、興農、永利、江廟、譚銀、左元、馬鞍、兼善、獅子)210個村民小組。

鎮黨委下設47個黨組織(其中3個機關黨支部,2個村黨委,23個村(社區)黨支部,12個事業單位黨組織,4個「兩新」黨組織,3個其他性質黨組織),有黨員2765人。

幅員面積136平方千米,轄5個社區、20個行政村,總人口56476人(2017)。

轄區內有學校24所(其中8所公立學校,16所私立幼兒園,在校學生16401人),中心衛生院1所。

地理環境

長沙鎮位於重慶市開州區南部,浦里河中游,南邊靠鐵峰山脈與萬州為鄰,素有開州區"南大門"之稱。

地處東經108°18,北緯30°54′。鎮政府駐長沙鎮(義學村)山花街,海拔240米,距開州城區25公里,距萬州高鐵站20公里。

自然環境

全鎮屬暖濕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2--18.4°C,常年降雨量1129—1384毫米,無霜期243—305天,旱、澇、風雹為主要災害天氣。最高海拔1317米,最低海拔179.9米。以紫色土和沖積土為主,山區有黃壤。有比較豐富的煤、鐵、石灰石、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儲量。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工業新鎮。工業發展以集群發展為導向,依託優勢資源發展特色工業。緊緊圍繞「美麗、富饒、生態、和諧、平安」五個長沙建設為重點,抓住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三峽後續工作、《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尤其是渝萬高鐵、浦萬快速通道、趙長快速通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浦里工業新區開發的深入實施契機,全力推進工業新區建設。涉及陳家、甜橙、錦橙、古蹟、獅寨等5個社區,興農、永利、左元、義學、長沙、福城、雙河、分水、桔香、胡橋、天子等11個村。做大盤強存量工業企業,豪安門業、帥之盾門業等上規企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2.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8906萬元,上繳稅金4548萬元。實施完成陳家35KV變電站,現已投入使用。以浦里工業新區發展為契機,打造長沙工業企業新格局。全鎮有工業企業45家,其中規上企業4家,規下企業41家;個體工商戶2040家,註冊企業405家。2016年,全鎮生產總值11.5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43億元,占比20.9%;工業產值3.17億元,占比27.4%;第三產業產值4.2億元,占比3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8億元;居全區鄉鎮首位。2017年,全鎮生產總值12.7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413.2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7元。

(二)農業強鎮。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為主。經濟作物以種植柑桔為主,自唐代以來盛產柑桔,素有「桔鄉」之美譽,已有柑桔栽培歷史1400多年,現有柑橘果園50個,面積4.5萬畝,年產水果15萬噸,占全區柑桔產量的1/3。有錦橙72-1、北碚447、紐荷爾、臍橙、培羅科血橙、W默科特等30多個品種,柑桔優良率達80%。開陳72-1和「渝開」錦橙,於1985、1989年兩度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稱號,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1999、2001年又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重慶名果、重慶市優質農產品稱號,2002年經國家綠色食品標誌管理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已建成古蹟、長沙、獅寨、興農、錦橙幼樹示範園4000畝,已建成興農、義學、錦橙春橙示範園4200畝, 新改建果園1340畝,長沙、古蹟、獅寨、福城臍橙科技示範基地。新建了柑桔信息交易大廳,實現了柑桔交易的現代化。建成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400畝,建成果蔬保鮮氣調庫一座。建成紅心獼猴桃生態園兩個3000畝,新建藍莓基地290畝,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社88個,其中1000畝以上的土地專業合作社28個。2007年,長沙鎮被評為「中國錦橙第一鎮」、「柑橘之鄉」,長沙的柑橘也被評為「中華名果」。長沙鎮培育打造的齊聖紅心獼猴桃、大面土李子、馬鞍黃桃、譚銀冬桃等水果品牌。

(三)教育大鎮。有市級重點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小學5所,中心幼兒園1所,村校26所,在校學生15000餘人,教職工900多人。長沙鎮已成為浦里片區的教育中心,每年吸引周邊鄉鎮和萬州學生1000餘人。

(四)衛生大鎮。長沙鎮醫療條件良好,開州區第二人民醫院是浦里河片區醫療衛生中心,是一所具有二級實力的綜合醫院、文明醫院、愛嬰醫院,正在創建二甲醫院。現有正式職工129人,擁有副高級職稱3人,占2.3%;中級專業技術人員25人,占18.8%;編制床位300張,開放床位189張,年門診量5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0.8萬人次,年收入3600餘萬元。

(五)人口大鎮。全鎮轄20個村、5個社區,幅員面積136平方公里,集鎮面積4.2平方公里,轄戶籍人口7.8萬,其中城鎮人口4萬,城鎮化率達51.3%。目前,長沙鎮流動人口2.9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口2.7萬人。

(六)生態大鎮。長沙鎮擁有鐵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南山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52.5%。長沙鎮被評為「重慶市衛生鎮」、「重慶市最佳生態宜居小城鎮」。

(七)鄉村旅遊大鎮。長沙鎮是「重慶市全域旅遊示範鎮」創建單位,目前已在興農、福城、長沙、齊聖、義學等村培育了萬畝柑橘。在齊聖村發展了3000多畝紅心獼猴桃和數百畝藍莓。引進業主在大埡口打造以培育薰衣草為主的「紫海雲天」,以花果為主的獅子村「百花園」。圍繞這些產業,努力改變單一的休閒避暑方式,大力發展以觀賞、體驗為主的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6000萬元。2015年,齊聖村榮獲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發展特色旅遊,圍繞綠色、生態、低碳,培育發展以高山生態避暑休閒養生為主的鄉村旅遊。加快獅子山綜合開發項目以及南山中段(李伏山)高山避暑養生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培育發展「鄉間別墅」「農家公寓」、「田園農莊」。

長沙鎮是國家級重點小城鎮,也是重慶市「百個經濟強鎮」、「百個商貿小城鎮」之一。2011年被命名為「重慶市衛生鎮」,2016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聯合評為「全國重點鎮」,2014年12月被重慶市評為「重慶市最佳生態宜居小城鎮」。2014年6月還成立了長沙專職消防隊。2017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基礎立法聯繫點。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人口出生率為4.78‰,人口自然增長率-0.71‰,符合政策生育率94.32%,徵收社會撫養費69萬元。全鎮創建縣級最佳文明單位11個、文明單位19個,創建縣級衛生紅旗單位14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17個。

鎮內有完善的教育教學網絡,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小學5所,中心幼兒園1所,村校26所,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並成為浦里河流域的教育中心。各級學校均有嶄新的校舍,校園寬廣,設備齊全,環境優美,質量上乘。有良好的醫療條件,開州區第二人民醫院居於鎮中。

鎮容鎮貌

長沙鎮自1996年被四川省定為省級試點小城市以來,經過近10年的奮力開拓,已投資6.96億元,建成鎮區面積3平方公里,集鎮人口28376人。有寬闊平直、建設規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甜橙、山花、商業、移民、濱河等18條大街。街道骨架呈「井」字型,總長16公里。

長沙小城市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綠化覆蓋率55.4%;衛生、生活、生產、消防設施齊備,交通便利,通訊暢達。長沙賓館、紅月亮大酒樓、萬豪大酒店為餐飲、會務、娛樂提供了優美的環境,長沙廣場、濱河走廊、桔林公園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閒、健身場所,農貿、柑桔、生豬、木材交易市場、長沙大市場為居民購物、商家經商發財創造了便利條件。所有這一切,為長沙鎮成為重慶市市級示範小城鎮、市「百強鄉鎮」、「百個商貿小城鎮」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還極大地提升了長沙鎮小城市的規模和檔次。

鎮上商家眾多、市場繁榮,有占地12畝的農貿、柑桔、生豬、木材交易市場、有占地4.6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工業品市場。有日供水量為800噸的水廠1座;鋪設了萬州羅盪至長沙27公里的天然氣輸氣管道,集鎮燃氣普及率75﹪;架設了日供電量為17000千瓦的供電專線;安裝了11300門程控電話;安裝了加密閉路電視,建起了衛星地面接受站。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近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900元。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圍繞「桔鄉園林特色、田園農莊風貌、現代農村品位」的定位,按照「產業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精神文明化、管理民主化」的要求,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受到了市、縣各級的高度評價,被原副市長陳光國稱為「重慶市新農村建設一枝花」。2008年,我們又充分發揮新示範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按照「深化、完善、鞏固、提高福城村,啟動長沙村,帶動獅寨村和錦橙社區」的思路,不斷擴大新農村建設成果,建設「示範園區」。2008年已完成硬化村級公路12公里、人行便道55公里、農家院壩4000平方米;農房立面裝飾26萬平方米,形成了川東民居風格;新建和改建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兩個1500平方米,辦公室、衛生室、圖書室、警務室、小商品和農資超市等功能齊全;新建農民休閒廣場2000多平方米;村校排危重建一所800平方米,整修三所;新修「五保家園」三個800平方米;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組建專業合作社,新發展優質柑桔果園1000畝;新建沼氣池100口,改灶改廁100戶;新建垃圾池15口,配置垃圾桶50個;新修人飲工程5處,解決了3000多人過去飲水難的問題;新修防旱池58口、技改山平塘21口。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展現在桔林深處。

為打造「中國錦橙第一鎮」,鎮黨委政府計劃於2007年在永利村建園1000畝,福城村建園1000畝。未來五年,將新植柑桔60萬株,改造13萬株,向着渝東片區柑桔品種最優、質量最好、規模最大的基地邁進。

城鎮建設。城鎮建設總投資達540萬元,擴大城鎮面積5公頃,新增城鎮建房面積18000平方米,增加城鎮人口450人。完成農房建築面積15000萬平方米。對濱河小區的街道進行了硬化,新增綠化面積250平方米。

改善森林生態,加強李伏山、鐵峰山林區管理保護,新增造林1000畝,森林覆蓋率超過58%。改善農業生態,嚴格審批管理浦里河沿岸200米內限養區的規模養殖。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垃圾處理池35口,建設農村沼氣池30口,建設集中居住點化糞處理池510口。改善水生態,投資150萬元完成了長沙村和齊聖村污水處理項目和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及配套設施建設,治理浦里河水環境。改善城鎮生態,推動集鎮公共區域綠化。完善規劃區及公路沿線配套設施建設,建設公共廁所2個,完成城鎮區域內路燈改造安裝、升級。嚴格市政管理,有效整治集鎮「髒亂差」;開展兩違整治,拆除集鎮違法建築32家4000平米,涉及金額1000萬元。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