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掘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掘業

採掘業(英語: Extractive industries ),是國民經濟基礎性產業,目前我國93%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70%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於採掘業產品。採掘業的發展為各個部門提供了豐富的礦物原料,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1]

介紹

採掘業是從自然界直接開採各種原料、燃料的工業部門,主要包括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如煤炭、鐵礦、石油與天然氣、化學礦等)採選,木材採伐及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等。其特點為: ①以自然界的天然物質為勞動對象,其產品是製造業必須的原材料; ②建設周期長,投資大,產品運輸量大; ③礦床資源的有限性。發展採掘工業必須考慮其資源、儲量、品位、賦存條件及其分布、國家急需程度、所處的交通地理位置,以決定其合理的開採規模、年限和開發時序。[2]

行業狀況分類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開採、煤炭開採、 礦產開採三類。

全球採掘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趨勢及啟示

全球採掘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新趨勢

(一)投資規模:發展迅速且前景廣闊

據UNCTAD統計,1990年全球採掘業的FDI(FDI 意為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1582億美元,至2005年已達6101億美元。其中,2003-2005年間,採掘業年均FDI流量達到448.9億美元,較1989-1991年間的年均94.8億美元增長了近5倍。2003-2005年間採掘業占全球FDI流入額的比重已經達到12%。儘管與製造業和服務業相比,這一比重仍然較低,但是考慮到礦產資源價格持續走高,採掘業利潤較為可觀,因此全球採掘業FDI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從全球採掘業FDI的參與主體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愈發重視這一領域。其中,發展中國家投資採掘業的步伐尤為迅速,從1989-1991年間的年均2.45億美元迅速增至2003-2005年間的年均37.23億美元,增長了15倍;同期,發達國家的採掘業投資也從年均92.35億美元增至年均416.34億美元。以荷蘭為例,2000年荷蘭採掘業FDI存量為510.45億美元,2005年已達到了1621.25億美元,短短5年間增長了3倍之多;1998-2000年間荷蘭採掘業FDI的年均流量僅21.27億美元,2003-2005年間已達393.05億美元,足見其採掘業FDI發展之迅速。

投資主體

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跨國公司日益活躍

一直以來,發達國家在採掘業FDI中始終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以金屬採礦業為例,2005年按世界總產值份額排名的前25家金屬採礦企業中,有15家來自發達國家,其中荷蘭、英國和美國是採掘業FDI的三大來源國。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近些年來發達國家在全球採掘業FDI中所占的份額有所下降,從2000年的99%下降到2005年的95%;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採掘業FDI領域中的日益活躍。據UNCTAD統計,1990-2005年,發展中國家採掘業FDI存量在全球所占份額已經從1.2%增至5.5%。

這一趨勢主要由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以及經濟轉型國家的跨國公司所驅動,且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尤為顯著。在拉丁美洲,採掘業已成為其近年來FDI的主要目標。2006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170億美元收購世界第一大鎳商加拿大英可公司,是發展中國家公司進行的最大收購案例。

此外,委內瑞拉、智利和阿根廷也是重要的投資來源國。在亞洲,中國和印度等國的採掘業海外投資也不斷增長。2005-2006年間,印度ONGC Videsh公司向海外(古巴、埃及等)進行了九次採掘業收購,截至2006年3月,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占印度海外收購總價值額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9%。在東南歐,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跨國公司在發達國家進行下游垂直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上游勘探和開採活動。在這一系列活動中,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通過FDI逐步實現採掘業企業的國際化戰略,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程度不斷提高,並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性公司。

此外,儘管在不同類型的採掘業,投資主體的所有權性質相差迥異,但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仍然表現出了良好的勢頭。在金屬採礦業,私人企業獨占鰲頭,主導着全球金屬礦產的生產;但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情況則截然相反。由於OPEC及發展中國家石油國有化浪潮的出現,國有石油企業逐漸取代了私人跨國公司的主導地位,且這一趨勢不斷彰顯。2005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儲藏量企業均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其占全球石油總儲量的77%,而來自發達國家的私人跨國公司僅占10%。

(三)投資區位: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全球採掘業FDI的地理分布,也存在相似的發展趨勢,即儘管發達國家依然吸引了全球採掘業FDI的絕大部分,但其所占比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作為採掘業投資目標國的重要性不斷增強。據統計,發達國家吸引的採掘業外資流人量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86%下降到2005年71%,而發展中國家所吸引的採掘業外資存量不僅在1990-2000年間增長了近9倍,而且2000-2005年間繼續增長了50%。

如果進行區域的細分,可以發現近年來採掘業FDI流人量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長尤為迅速。2004年,埃及、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外資流人量超過總外資的60%;2005年,委內瑞拉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外資流人也高達10億美元。此外,俄羅斯聯邦及其他獨聯體國家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投資目標地。截止到2005年,這些國家所吸引的採掘業外資存量已達360億美元,並超過了傳統的採礦國,如南非(270億美元)等。

如果進行行業的細分,那麼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UNCTAD對27個石油天然氣跨國公司研究發現,其發展中東道國主要有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及俄羅斯聯邦等;在金屬採礦業,2006年在金屬礦產的勘探階段,接受項目最多的發展中東道國是秘魯(12個),隨後是智利(6個)、印尼(4個);在採礦生產階段,秘魯(8個)和智利(7個)是前25名採礦公司投資最多的東道國;在精煉階段,智利同樣擁有數量最多的項目(7個),其後是南非(4個)和秘魯(3個)。

(四)投資方式:採掘業跨國併購與聯盟浪潮再起

與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形類似,跨國併購浪潮極大地推動了全球FDI的發展。但是與之不同的是,上次跨國併購浪潮主要發生在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而此次跨國併購浪潮卻集中在採掘業領域,其驅動因素主要是全球採掘業公司利潤的不斷增長導致股票價格上揚。從未來看,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據UNCTAD統計,2004年全球採掘業的跨國收購額只有168億美元,2005年激增至1053億美元,其中,約3/4的跨國併購案例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相比之下,採礦與採石工程中的跨國併購活動相對較少。但是近兩三年,隨着礦產品價格的高漲,全球礦業也成為併購的焦點。自2005年底以來,僅併購額超過100億美元的案例就達到了5起。2006年,採礦與採石行業的跨國併購額創下了55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其中,2005-2006年發達國家採礦業部門的跨國併購額增長近5倍(110.35億美元-504.92億美元),收購額增長近7倍(48.58億美元-369.03億美元)。同樣,發展中國家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印度塔塔鋼鐵公司收購了歐洲第二大鋼鐵企業英荷科魯斯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競爭的加劇,跨國公司之間逐漸傾向於通過強強聯合,進一步增強它們的整體規模、市場份額、技術控制等實力。例如,世界第三大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公司就是強強聯合的產物;2007年全球最大的採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也啟動了對第三大礦業公司力拓(Rio Tinto)的收購,等等。伴隨企業跨國併購重組活動的日益頻繁,全球採掘業的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在金屬礦產領域,2006年十大企業控制了全球所有非能源礦產總價值的33%,而1995年這一比例僅為26%;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1995-2005年間前25家企業的行業集中度也由59%上升到63%。

二、國內企業參與採掘業對外投資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當前全球採掘業FDI的盛行是在當今世界能源緊張條件下的必然結果,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對中國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在此次採掘業FDI浪潮中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日漸活躍,相比之下,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採掘業FDI的規模仍然偏小。

2005年中國採掘業FDl分別相當於全球採掘業FDI流量和存量的1.4%和3.6%,遠低於發展中國家所占份額(分別為8.3%和5.5%)。另一方面,隨着我國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能源需求缺口將日益擴大。由於國內能源開採有限,礦產資源進口則會進一步加大我國對外資源的依存度。因此,為了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我國企業有必要在全球新形勢下積極開展和推動採掘業FDI。鄧寧的OLI範式分析也表明,我國企業不僅有必要積極投身其中,而且也基本具備了進軍海外採掘業的條件。

(一)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

在資金方面,我國資源型企業尤其是石油企業,均為資本實力雄厚的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在國內,三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不僅擁有廣泛的融資渠道、可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貸款,而且能夠享受政府提供的融資補貼和投資保險等,從而可以憑藉雄厚的實力進行海外採掘業投資。在國外,中石油、中海油、中國鋁業等企業已成功在海外上市,可以憑藉良好的信譽和管理能力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

在技術方面,專利技術也是資源型企業國際化的所有權優勢來源之一,特別是對於一些技術先進的項目,如深海油氣鑽采和液體天然氣的生產等。國內三大石油公司目前分別在上游勘探開發和下遊冶煉等領域占有技術優勢,特別是中海油,在高難度的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擁有一流的技術和大批世界一流的技術人員。

在規模經濟方面,經過幾十年的資本積累,國內石油企業、採礦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具有了規模經濟的優勢。例如,中石油在世界50大石油天然氣開採企業中位居第八,且已在23個國家擁有石油和天然氣資產,而中石化與中海油同樣榜上有名。

(二)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為了避免由於外部市場缺陷而引起的交易費用增加,從而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進行產品和技術的內部轉移。首先,當前國際礦產資源價格暴漲,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的不穩定性愈來愈顯著;其次,部分石油豐富的東道國考慮到能源資源的戰略重要性以及較高的資源租(Resource Rent),越來越多地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加以控制。

最後,作為我國進口石油主要來源地的中東和非洲地區大多局勢動盪,而歐美國家往往實行抑制我國獲得海外能源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獲取能源的交易成本較高,且國家經濟也面臨着重大的戰略性安全問題。國內企業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採用垂直一體化經營等內部化戰略,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公司原材料的供應與貿易,使企業的生產銷售和資源配置趨於穩定,而且可以實現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三)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

區位優勢,主要是東道國在投資環境方面具有的對企業生產經營有利的優勢條件,如當地的外資政策、基礎設施、資源稟賦等。一方面,考慮採掘業的特點,東道國資源稟賦是最重要的區位因素。據現有統計,全球有待發現的經濟可採石油資源主要分布於中東地區,所占比例約為30.5%;其次分布在前蘇聯、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區,均在10%以上;而亞太和歐洲地區分別占5.5%和3.9%。

這些石油豐富的國家,多數缺乏自我充分開發能力,這就為我國企業進軍這些國家提供了充分條件。另一方面,在採掘業活動的各階段,東道國政府政策和制度也至關重要,如外資政策、採礦政策等。2006年UNCTAD的調查顯示,各國184項政策變化中,80%是有利於東道國吸引外資的,如埃及將企業稅從40%降低到20%,海灣產油國也制定了吸引國際石油資本的優惠政策。因此我國企業可以有效利用這些優惠政策開展採掘業FDI,不僅可以保障國內資源的長期穩定供給,而且對投資企業自身來說也是很好的盈利機會。

相應的政策建議

對於對外直接投資剛剛起步的我國來說,儘管國內採掘業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上述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但在推動採掘業FDI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為此,應採取如下相關政策措施。

首先,在政府的角色定位方面,世界經驗表明,企業在海外投資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強有力支持而獲得成功的,採掘業領域的FDI尤其如此。因此,我國政府應逐步完善FDI的促進政策和支持體系,特別是加強有關對外投資立法,鼓勵和保護我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的動力與利益。與此同時,和其他行業的FDI相比,進軍採掘業需要更為雄厚的財力和資金保障,可以通過融資補貼提供財政支持,或者採取出口信貸、貸款補貼與投資擔保等措施直接參與項目融資,使我國企業投資海外時有能力承擔更大的風險,從而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能源。

第二,在投資區域的選擇方面,一方面,我國企業應積極推進對發達國家採掘業的投資,以獲取知識和技術等戰略資產,進一步提升企業現有的所有權優勢,應將北美及歐洲國家(如荷蘭、德國和英國)作為能源部門併購和股權收購的重點區域。另一方面,未來20年世界石油資源增長主要來自中東、俄羅斯-中亞、南美、北非等地區,因此這些地區應該成為我國開發利用世界石油資源的戰略區域;而在鐵鋁銅等金屬礦產部門,應將南美、亞太地區、東歐-俄羅斯、非洲及北美地區作為重點區域。

第三,在投資方式的選取方面,加快國外、國內範圍內的併購活動是目前採掘業FDI的首選方式。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充分了解東道國的企業情況、經濟管理體系和制度法律體系,積極併購在市場、資源、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互補性的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提高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還可以通過與國內大型企業進行強強聯合,提高自身的技術實力,加強對海外投資市場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第四,在投資風險的防範方面,海外經營企業應該極力規避因採掘業投資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市場風險、政治風險、社會與環境風險等一系列風險。其一,國內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創造在國際市場應對競爭的壟斷優勢,因為先進的技術在尋找礦產及油氣資源、降低投資風險和控制產品成本等方面起着決定性作用;其二,企業應加強培訓,加快培養精通法律、經濟、管理的複合型跨國經營人才;其三,企業在投資前應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包括對東道國礦產數量和質量的評估、對投資盈利能力和預期風險收益率的評估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