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了「秀美馬邊」(羅礎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醉了「秀美馬邊」》是中國當代作家羅礎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醉了「秀美馬邊」
——讀《秀美馬邊:南絲路古彝文化生態旅遊走廊》 前不久,收到陳遠老師寄來的他編著的《秀美馬邊》一書。對於我而言,馬邊不遠,卻不是很熟悉。今年「仁沐新」高速通車時,我去過一趟馬邊,但來去匆匆。馬邊河上的氤氳,兩岸五彩樹林,不過是我眼中的浮光掠影,馬邊美好的一隅。而陳遠老師編著的這本書,帶我走進了馬邊過去未來的歷史長廊,也為我掘開了一座彝文化的知識寶庫。
一
我不知道別人是不是很羨慕彝族女子的穿戴,我一直覺得彝族服飾非常漂亮。從各種資料的圖片上看到的服飾不盡相同,不知其緣故。看了《話說彝族刺繡》一文,我才明白每一種彝族服飾,都有它各不相同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底蘊。
「彝族服飾有年齡區別,從嬰兒到成年、中年、老年又有不同區別。」女性服裝,未成年時,穿紅白兩色的二節童裙,舉行神秘的「撒拉洛」儀式(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後,衣着也隨着發生變化,由原來的二節裙換為三節長裙,獨辮改梳成雙辮,戴上繡花頭帕,掛上金銀耳墜。這就意味着這個女孩從少女變成成年女子,可以「逛街、看賽馬談戀愛、談婚論嫁」等等。生育孩子後,換上母親裝,中年到老年,又是另外的服裝。一般都是上身緊緻,裙子寬大而長到着地。但是無論哪一種彝族服飾,都極大體現了彝民族一種美的理念與對美的追求,突顯出彝族女性大氣、高貴、端莊、優雅的風範。
難怪每每在生活中,見到身着彝族服飾的女子,都覺得她們有一種特別的美。
二
彝族服飾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它們的做客、待客、用餐之道也是別具一格。
記得兒時,每逢春節,我們總會背着自家做的臘肉、香腸、葉兒粑去給長輩親戚拜年,隨着時代的變遷與進步,人們都放棄了這些太過沉重的禮品,改成了煙酒、水果,又或者乾脆不帶禮品了。
而彝民族至今保留着古老的做客禮儀,但又與漢族不盡相同。彝族年後,他們不論去哪家做客,都要帶上主人需要的或者喜歡的禮品。比如豬頭、豬背膀、煙糖酒、副食水果等等,視其情況而定,一般不會空着手去做客。
到達主人的房前,如果主人在屋外迎接,首先要問候主人身體健康或是一家安康;如果主人不在屋外,則問「主人家,家裡有沒有狗?」一次來通知主人有客來了,見到主人家要親切握手。
進屋後,雙手將禮品交給主人,然後,按主人家指定的位置就坐,相互寒暄問候。
「客人一般入座彝族三鍋莊右方的賓客位,尊者為上,主賓坐最上方,然後,岸輩分從上到下一次而坐;坐時要端莊,不可蹺二郎腿;穿大腳褲的男士與穿裙子的女士,更不能叉開雙腳......」「主人敬酒、敬煙要雙手接住,並欣然享用,確實不會抽煙與喝酒,可暫時接住或者婉言謝絕,喝酒,主客要互敬,不能來而無往。」做客的時間上,遠客一般停留兩三天,近客停留一天半日為宜。臨別走路,需要一步三回頭,表現出依依不捨之情。
作者本史巫果的《彝家做客、待客、用餐之禮儀》一文,像是一幅民俗風情畫,將彝家人的熱情好客細緻的禮儀表達得淋漓盡致,給從來沒有去過彝家做客的人以啟示。
我想,如果有一天,走進彝家做客,我不至於手足無措吧。
三
說到彝民族,或許很多人的腦子裡會跳出三個字「火把節」。到了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或是二十五日,彝族男女青年都會身着節日盛裝,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他們「邊走邊把松香灑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摔跤,或賽馬鬥牛」等活動。表達他們對火的崇拜,追求光明的願望。
火把節為期三天。第一天迎火,第二天贊火,第三天送火。
第一天彝族人殺牛宰羊,以酒肉迎接火神。離家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着自釀的美酒,吃着坨坨肉,充滿歡聲笑語,這情景絕不遜色於我們漢族人過中秋節。
夜幕降臨時,人們會在選定的搭建祭台打燧石取火,有祭司誦經祭火,再由家家戶戶的老人接點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中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裡的每一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去除病魔災難。最後聚集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遊戲。」
第二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男女老少都身着節日的盛裝,來到祭台聖火下,組織參與各種傳統活動,「賽馬、摔跤、選美、爬杆、射擊、鬥牛、斗羊、鬥雞」,應有盡有,尤其選出俊男美女後,等到夜幕降臨,人們舉着火把,從四面八方湧向一個地方,形成無數篝火,人們圍着篝火,唱啊,跳啊,一直到深夜。當篝火快要熄滅時,「一對對有情人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因此,彝族火把節又有「東方狂歡節」和「東方情人節」的美譽。
第三天火把節接近尾聲,晚飯後,人們手持火把來到約定的地點,舉行送火儀式念經祈禱火神,祈求先祖和菩薩賜予子孫幸福安康,賜給人間豐收與歡樂。最後,又把火把聚在一起,表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彝民族不僅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更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曲目多樣,有歡歌、喪歌、愛情情歌、婚嫁歌等等。不僅表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火把節」,還有彝族年。在這兩項傳統活動中,尤以彝族年最為酣暢淋漓。三天三夜,男女老幼皆身着節日盛裝,祭祀、敬祖、祭祖貫穿始終,唱《慶賀歌》《過年招魂歌》《送祖祈福歌》,喜氣洋洋,通宵達旦。
四
掩卷沉思,《秀美馬邊:南絲路古彝文化生態旅遊長廊》不僅是一部散發着彝文化魅力的書,書中很多篇幅更像一幅幅民俗風情畫,它是一部小涼山馬邊過去走向未來的發展史。
如果再去馬邊,一定要去飲一碗作為貢品的馬邊茶,嘗一嘗彝族風味菜,例如「燒雞宰辣椒湯」「彝族豆花湯」「彝族'三鮮捶肺湯』」,再在千山萬壑間領略漫山遍野的綠,登臨大風頂,走遍40個山頭,看日出、看佛光,暢遊秀美馬邊,與彝家人一起共同展望馬邊更美好的明天。[1]
作者簡介
羅礎容,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犍為縣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