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都枝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枝杜鵑

都枝杜鵑[1][2]

主要分布於岳西縣鷂落坪自然保護區的多枝尖黃蔭木嶺霍山縣白馬尖多雲尖馬家河金寨縣的天堂寨鮑家窩等處,分布區位於亞熱帶北緣,就其地理分布與植物區系而言,與陝西湖北甘肅等地的高山杜鵑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分布的海拔高度在1400—1700米之間,常與雲錦杜鵑、黃山松伴生。

都枝杜鵑

分布

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於四個地方,一是都支尖,面積100畝左右,數量在1000株左右,伴生樹種為黃山松、黃山櫟、圓錐銹球等,都支杜鵑為優勢樹種,幼樹至成年樹體均有分布;二是雞籠尖,面積在300畝左右,數量在2500株左右,伴生樹種為黃山松,都支杜鵑為優勢樹種,樹齡均為百年以上;三是川石核心區,數量在500株左右,與珍珠黃楊、黃山花楸、白玉蘭等闊葉樹伴生,屬零星分布,但樹齡長,樹體大,胸徑30厘米以上、樹高12米左右隨處可見;四是在牛脊背骨,面積100畝,零星分布,與黃山松、黃山櫟、茅栗等伴生,數量在200株左右,保護區最大一株都支杜鵑分布於此,胸徑在35厘米。

都支杜鵑

在「山勢盤斜隨澗谷,千岩萬壑響松風」的大別山谷地岳西縣包家鄉鷂落坪海拔1700米的多枝尖的峰頂西南側石崖處,孕育着一種稀世名花,安徽特有物種——都枝杜鵑,數十株聚集的殘存古樹,姿態各異,或老乾蒼勁扭曲,狀如蟠龍,或冠平如削,宛若巨傘,或枝幹伏地,側根裸露,四方伸展,形成龐大根盤,奇特異常。最大的一株樹高3.5米,根圍111厘米,樹齡已逾200年。嚴酷的生態環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蒼古的樹幹難展難伸,塑造出虬龍盤扭的奇姿與異態。每逢春盡夏臨,山花漸稀之日,高山之巔卻還是都支杜鵑「正色爭炎日,重合沓絳箋」之時,是難得一見的大自然景觀。

多枝杜鵑

20世紀50年代,南京中山植物園單人驊、左大勛等人到大別山進行科學考察,在岳西縣多枝尖的高山頂部約1700米處,採集到模式標本,後經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方文培先生鑑定,確認為杜鵑屬的一個新種——都支杜鵑([[因為當時使用的地圖是用日本陸軍地圖為底圖繪製的,該圖上「多枝尖」標註為「都支尖」]]),1983年新種論文發表於《植物研究》。

它主要分布於岳西縣鷂落坪自然保護區的多枝尖黃蔭木嶺霍山縣的白馬尖多雲尖馬家河金寨縣的天堂寨鮑家窩等處,分布區位於亞熱帶北緣,就其地理分布與植物區系而言,與陝西湖北、。分布的海拔高度在1400—1700米之間,常與雲錦杜鵑、黃山松伴生。多枝杜鵑葉片革質,葉背面密被氈狀褐色絨毛,花瓣5裂,初開淡紫色,後逐漸變成白色,內面上方具紫紅色斑點;花期5—6月,果熟9—10月。而雲錦杜鵑的葉片背面為淺綠色,沒有褐色絨毛,花瓣為7裂,花呈粉紅色。(胡一民 )

百畝都枝杜鵑

安徽省霍山縣胡家河鄉林業部門在海撥1777米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進行森林資源分類普查時,發現在其北側生長着近百畝國內珍稀、瀕危的樹種都支杜鵑。

白馬尖,位於霍山縣境內,屬胡家河鄉馬家河林場,為大別山最高峰。此次發現的都支杜鵑呈塊狀和獨立生長狀態,杜鵑葉片細長厚實,橢圓形,葉背面有紅色絨毛,花朵呈淡紅色,最大的都支杜鵑樹高達五米,胸徑二十厘米,冠幅五米以上。據專家介紹,都支杜鵑是大別山區高海拔地區生長的特有樹種,由於生長條件極為特殊,在大別山區發現面積這麼大,樹形如此高大的還是第一次,在國內也極為罕見。專家認為,由於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一帶多年來進行了有效的封山育林,涵養水源,為都支杜鵑的生存創造了條件。

白馬尖都支杜鵑園

在「山勢盤斜隨澗谷,千岩萬壑響松風」海拔1777米大別山主峰白馬尖區域,孕育着一種稀世名花,大別山特有物種——都支杜鵑(Rhododendron shanii)。百畝殘存古樹,姿態各異,或老乾蒼勁扭曲,狀如蟠龍;或冠平如削,宛若巨傘;或枝幹伏地,側根裸露,四方伸展,形成龐大根盤,奇特異常。嚴酷的生態環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蒼古的樹幹難展難伸,塑造出虬龍盤扭的奇姿與異態。每逢春盡夏臨,山花漸稀之日,高山之巔卻還是都支杜鵑「正色爭炎日,重合沓絳箋」之時,是難得一見的大自然景觀。

20世紀50年代,南京中山植物園單人驊、左大勛等人到大別山進行科學考察,在大別山海拔1700米的高山頂部,採集到模式標本,後經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方文培先生鑑定,確認為杜鵑屬的一個新種——都支杜鵑([[因為當時使用的地圖是用日本陸軍地圖為底圖繪製的,該圖上「多枝尖」標註為「都支尖」),1983年新種論文發表於《植物研究》。

都支杜鵑,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樹種。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正1.5~4.5米,葉厚革質,全緣光綠色,矩圓狀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6厘米,枝條粗壯,小枝、芽、葉背面均密被氈狀褐色絨毛。花雙性整齊頂生傘形花序狀的總狀花序;花萼5裂,花冠廣漏斗狀,先端5裂,初開淡紫色,後逐漸變成白色,內面上方具紫紅色斑點,雄蕊10枚,雌蕊1枚。蒴果圓柱形,稍彎,果柄長2.5~4.5厘米;花期5~6月,果熟9~10月。

都支杜鵑不僅花大美麗且材質堅韌,木紋細密,是用於雕刻的上等良材。同時她對植被區系分布規律起源和演變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

大別山白馬尖主峰景區

名稱 大別山橫跨鄂豫晥三省,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相傳李白曾到此,登上大別山主峰白馬尖,顧盼了南北二側的風光,感慨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此山大別山於他山也!」大別山由此得名。

大別山主峰叫白馬尖,位於安徽省霍山岳西縣的交界處,大別山排名最高的三大峰均在此處,三峰呈座北朝南的三角品字形排列,主峰白馬尖和次主峰多雲尖緊緊相依,與正南面的第三高峰天河尖遙相呼應,氣勢磅礴。不僅如此,大別山主峰區域內的主要山峰的名子也很有特點,只要是列入前十位的所有高峰,古人均以「尖」命名,以表示還有增高的長勢。

最高峰排名 大別山區的高大山峰很多,其中海拔1750米以上的只有以上三座,而海拔1750米至1720米之間的有20多座,再往下就難以計數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也稱第一高峰,海拔1777米,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太陽、磨子潭兩鄉鎮境內。大別山次主峰多雲尖也稱第二高峰,海拔1763米,位於主峰白馬尖東側。與白馬尖對峙,並稱姐妹峰,因常年雲霧縹渺,故名多雲尖。大別山第三主峰天河尖,海拔1755米,位於白馬尖西南方向岳西縣霍山縣交界處;為淮河主要源頭淠河的發源地之一。

由於大別山橫跨鄂豫晥三省,各省都有一個最高峰,其中湖北省的叫天堂寨,海拔1723米,位於安徽金寨縣、湖北英山縣、羅田縣兩省三縣交界位置。大別山在河南省境內的最高峰為金剛台,海拔1584米,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境內。

地質情況 白馬尖成山於燕山運動晚期,為二長岩、花崗岩山體山勢磅礴,壯如地角,勢與天搏,巍峨壯麗,與多雲尖、天河尖等集高、雄、峻、險、奇為一體,山嶺之間常年雲霧翻飛,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山中林深谷幽,潭澗星羅,清溪激湍,交響成韻;奇岩怪石,惟妙惟肖;古樹名花,多如繁星。

生態情況 大別山的三大最高峰周圍山中布滿了原始森林,蘊藏着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金錢豹、果子狸、麝、豪豬、甲板龜、娃娃魚、白冠長尾雉、黃山松、金錢松、馬尾松、都枝杜鵑、雲錦杜鵑、天女花、領春木、紅豆杉、巨紫莖、三尖杉、青錢柳、香榧等珍稀禽獸、古樹名木、奇花異草應有盡有。這裡因山高路遙,地處偏遠,人煙稀少,足跡罕至,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完好,是一片最具有大別山典型特徵,且未被開發的處女地。更具有觀賞和科考價值的是由於主峰白馬尖的氣候獨特,一個山坡一種氣候,因此在不同的山坡上集中生長了不同的樹種,例如在它的東北坡長着上萬棵上千年的都枝杜鵑,而在多雲尖的西北坡卻長着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高山矮櫟,這種植物分布舉世罕見。白馬尖高峰聳峙,群巒環繞,登峰遠眺,東方岳西南面英山西北金寨,群山起伏,林山竹海、良田桑園盡取眼底,真有納五洲風雲之慨,如再攀援密林深谷,身臨鶯歌蝶舞、獸吼鳥鳴、名木奇花、涓涓細流、潺潺小溪之中,有回歸自然之感。多雲尖有多雲寺,相傳為漢初所建,寺為條塊石壘砌而成,古老而原始,目前是遺址廢墟,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觀賞價值。[1]

旅遊情況 由於在現代歷史上,大別山因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壯舉而聞名,所以到大別山區來旅遊考察的人較多,大別山區的旅遊開發也因此而興起。除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以外,大別山其他地區的旅遊開發已經開展了近近二十年,但因當地的經濟文化均很落後,未按現代旅遊要求開發,因此景點基本上無特色,文化內涵不深,基本上沒有什麼藝術品味,低水平的旅遊開發對大別山區的原生態環境和景觀資源破壞較嚴重,而無視事實地隨意打「大別山主峰」和「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的品牌,更使得大別山旅遊的公眾形象和旅遊信用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是隨着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的發現,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的方法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理念的旅遊開發商對大別山白馬尖主峰景區進行了科學規劃和開發,所有開發均嚴格地遵循保護前提下的開發原則,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大別山主峰景區的環境、景觀和文化資源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並提煉出了「原始生態大別山、英雄傳奇大別山、風情無限大別山」的三大旅遊主題,經過了八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初步建成對外開發,今天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景區,仿佛是深藏在大別山深山的原始森林中的一顆夜明珠,已經成為我國原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的一流旅遊景點,其配套設施

大別山莊度假村更是達到了國際一流生態建築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 李瓊仙. 《杜鵑枝上杜鵑啼》:葉葉聲聲都是情. 《 VIP 》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