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田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田勇
郭田勇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知名作品 《新編中央銀行理論與實務》
《貨幣銀行學》

郭田勇,漢族,山東煙臺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近幾年在《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 100餘篇,並有專著6部,主持和參與課題研究20多項。2001年獲中國金融學會全國優秀論文獎,2004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99年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0年在山東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0年至1993年在中國人民銀行煙臺市分行工作。

1999年博士畢業後,分配至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任教;

講授課程

《貨幣銀行學》(本科生)、《金融學》(研究生)、《金融市場學》(本科生)、《國際金融》(本科生)

學術兼職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研究員

民建北京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上海證券報》專家顧問團成員

《第一財經日報》、《新京報》特約評論人

新浪財經、《 21世紀經濟報道》專欄作家

市場觀點

房地產貸款

此次"房貸七折風波"表明,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領域和房地產領域一樣,需要仔細理順相關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當前整個宏觀經濟陷入低潮,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此前經濟過熱時出台的政策作相應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來給予金融機構更多的創新空間,充分利用市場力量來規範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隨着工行存量房貸政策實施細則的發布,鬧得沸沸揚揚的"房貸七折風波"算是基本告一段落。自2008年10月央行出台房地產貸款新政以來,商業銀行特別是幾家大銀行就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上,這項一度被視之房地產市場的利好政策,卻被幾家銀行演繹得既不得民心,又"開罪"房地產商,落了個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應當說,央行的這項房貸新政一出台,就令商業銀行陷入頗為尷尬的局面之中,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囚徒困境"。由於央行規定的利率七折只是下限政策而非強制,從商業利益考慮,各家商業銀行不願打折本也無可厚非。一方面,此前央行的多次降息,已使銀行綜合利差不斷縮小,利息收入來源逐漸減少。

近兩年,隨着監管部門放鬆對於銀行系QDII產品的限制,其投資範圍擴展到香港、新加坡、英國、日本及美國等地。一時間此類產品受到市場熱捧,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商業銀行都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受到國際金融形勢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加之產品設計等方面的諸多問題,QDII產品的表現一路下滑,不僅如此,"收益門"、"清盤門"事件也更使得此類產品的光環消失殆盡。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我們以客觀的態度,回顧以來銀行系QDII各方面的表現,並分析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發行情況

從發行數量來看,除了一月份發行數量較高達到70款之外,其他各月都處於較低的水平,特別是近三個月來,發行的產品數量極少,10月份更是沒有新產品推出,從變化趨勢來看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QDII產品遇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着次貸危機影響在全球範圍內的不斷擴散,全球資本市場持續震盪。面對低迷的海外市場和難以判斷的未來走勢,各商業銀行對此類理財產品保持謹慎態勢,放緩了QDII產品的發行速度。

關於利率

2008年10月22日,央行發出通知,宣布各銀行可以對購房人進行綜合評估之後,把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擴大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這一房貸新政,被市場解讀為促進樓市銷售的重大利好,A股市場上的房地產板塊也隨即上漲,3個多月時間過去了,房貸鬆綁是否推動了樓市回暖呢?

面對央行的這一政策,和民生、招商等中小商業銀行相比,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似乎沒有那麼積極,而對大多數購房者來說,顯然他們更願意選擇那些能提供七折利率的銀行,這也讓我們產生了一個疑問,前幾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直在房地產市場高調出手,搶占市場份額,為何卻在房貸新政前反而顯得有些縮手縮腳,任由中小銀行搶占地盤呢?

2009年2月2日,工商銀行又曝出房貸七折優惠延期執行的消息,這又給房貸七折增添了迷離的色彩,那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為何對房貸七折並不積極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利息對銀行的利潤帶來的貢獻是比較大的,這樣一下打七折以後,銀行就是要有一個比較大幅度的讓利。"

民間金融

民間金融在中國歷史上早就存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進入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後,民間金融不存在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體制控件,因此其規模微不足道。改革開放後,銷聲匿跡了數十年的民間金融,又在回暖的經濟浪潮中逐漸復甦。它首先從廣大農村地區起步,尤其是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有數據顯示,從1986年開始,農村民間借貸規模超過正規信貸規模,以每年19%的速度穩步增長。而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企業之間,特別是民營企業之間的直接臨時資金拆借或高於銀行固定利率性質的民間借貸數量更是巨大。儘管如此,十幾年來, 民間金融一直遊走於國家法律、法規框架之外, 在"灰色地帶"艱難生存。

雖然有着"名不正言不順"的先天缺憾,民間金融作為銀行等金融。

銀行保曾

為實現保增長的目標、防範經濟出現快速下滑,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接連出台,信貸擴張就成為了這些措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有觀點對此提出擔憂:如若信貸擴張成為刺激經濟的手段,會否導致不良貸款的大幅上升,從而將整個銀行業置於巨大風險之中,並大大影響銀行業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應當說,這一擔憂是不無道理的。銀行業未來一段時間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有可能面臨較大的壓力。這是因為受國內外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面臨了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最困難的局面。在內需不振,出口短期內難改疲軟的情況下,經濟學中刺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中只剩下投資成為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投資是需要資金的,而資金的來源無非是財政、銀行信貸、民間資本這三大部分。然而,由於短期內缺乏可預見的盈利前景,民間資本"現金為王、持幣過冬"氣氛濃厚,希望其大量投資恐怕是一廂情願。再來看財政支出這部分。首先是地方政府,雖然在"四萬億"推出之後,地方政府紛紛表態積極配合,甚至做出了高達十幾。

農村金融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要促進農村經濟的可

持續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的城鎮化進程等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和金融的支持。因此,農村金融改革可謂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着經濟市場化的進程,我國農村金融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1979年2月,中國農業銀行正式恢復,農業銀行成為主管農村金融的專業銀行。1984年8月,國務院提出要把農信社真正辦成群眾性的合作金融組織,恢復"三性",即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這一時期還相繼成立了國家農業投資公司、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等多種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體系初步重建並已呈現多元化的格局。

科研成果

部分論文

"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內涵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資產價格、通貨膨脹與中國貨幣政策體系的完善",《金融研究》 2006年第10期(本文被人大複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

"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比較與借鑑",《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

" 中國票據市場問題研究",《投資研究》 2004年第12期

" 中國金融改革歷程: 1978~ 2007" ,《改革》 2007年第3期

"試論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光明日報》理論版2003.9.16

"我國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干預效力分析",《國際金融研究》, 2006年7月

"私募基金的規範與發展",《光明日報》 2001年8月14日 理論版

"反洗錢:金融業重任在肩",《光明日報(理論版)》, 2004.11.17

"關於我國 <證券法>修改的若干思考",《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複印資料《投資與證券》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推動我國高新產業發展的 "孵化器+風險投資"模式研究"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11期

"中國債券市場若干問題的思考",《貨幣金融評論》2004年第5期

"論我國當前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的選擇",中國金融學會2001年學術年會入選論文

"發展金融市場何必喜新厭舊",《經濟》, 2006年第3期(本文被人大複印資料《投資與證券》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

"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實現模式探討",《中國經濟時報》, 2005.8.29(本文被《金融信息參考》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短期融資券融資主體期待多元化",《中國證券報》, 2006.4.14(本文被《中國城鄉金融報》 2006年4月24日 全文轉載)

"加息的政策效應與貨幣政策體系完善",《第一財經日報》, 2006.5.10(本文被《金融博覽》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

"關係型借貸與中小企業融資的實證分析",《金融論壇》, 2006年第4期

"直面券商危機",《農村金融研究》, 2005年第11期

"中國債券市場之未來",《農村金融研究》, 2004年第3期

"後過渡期的中國金融業改革路徑選擇",《第一財經日報》, 2005.12.23

"農行改革 --謀定而後動",《第一財經日報》,2006.1.12(本文被《農民日報》 2006年2月5日 轉載)

"銀行業如何化解流動性困境",《第一財經日報》, 2006.2.8

"以金融為槓桿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人民政協報》, 2006.2.10 "農行改革按省分拆最優",《第一財經日報》, 2006.3.22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不應是迴避矛盾的產物",《第一財經日報》, 2006.6.27

"轉型經濟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調查報告",《金融時報》, 2005.7.11

"農行改革 :經營管理重心下移是關鍵",《21世紀經濟報道》,2006.5.29

"提高名義匯率不如提高實際工資",《第一財經日報》, 2006.7.27(本文被《生活新報》 2006年7月29日 轉載)

"全面開放的銀行業競爭法則",《今日中國論壇》, 2007年第3期

"美國存款保險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金融電子化》, 2006年第9期

"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拓展私人銀行業務",《西部論叢》, 2007年第1期

"銀行如何成為境外理財業務的合格代理人",《西部論叢》, 2006年第9期

"銀行業開放不是盲目放開",《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11-29

"要求外資銀行本地註冊體現了國民待遇原則",《南方日報》, 2006-11-13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思維與前瞻",《中國評論》, 2006年第8期

"金融體系與金融風險問題初探",《亞太金融中心論壇論文集》,2000年11月

"網絡銀行 風光無限",《中外企業家》2000年11期

"我國當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問題分析",《內蒙古金融》2001年第8期

"網上銀行業務的發展與規範",《中國財經報》 2001年8月9日

"農村信用社改革總體框架設計",《中國經濟時報》2003.5.13

"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與宏觀金融調控",《農村金融研究》1998年第11期

"宏觀調控應樹立中長期觀念",《農村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論我國宏觀金融政策的取向",《北京金融》1999年第1期

"積極發展貨幣市場,提高貨幣政策運作效率",《上海證券報》 1999年5月21日

"經濟金融全球化形勢下的貨幣政策國際協調與合作",《河北農村金融》2000年第1期

"內控--中國銀行業的軟肋",《銀行家》2002年6期

"外幣同業拆借影響大",《中國證券報》 2002年6月24日

專著及主編教材

《中國貨幣政策體系的選擇》,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開放經濟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博弈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6年1月出版

《農村合作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年11月出版

《新編中央銀行理論與實務》,中國市場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中國銀行業的綜合經營與監管》,中國商業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二十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

《金融監管教程》,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年12月出版

《貨幣銀行學》,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