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郝祥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郝祥滿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郝祥滿漢族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人。歷史學者中日關係史和日本文化研究專家,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世界史專業碩士生指導老師,湖北大學中日社會文化比較研究中心負責人[2]浙江工商大學東亞文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3],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理事,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日期----1968年

出生地點----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研究方向----日本歷史、日本文化等

研究方向

研究專長

日本歷史、日本文化、中日關係史、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

課程教學

世界現當代史、中日關係史、日本語言與文化、文化人類學、日本文化、世界文明概論等

學習經歷

1994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教育學士學位;

199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獲歷史碩士學位(專業方向:世界地區史、國別史);

200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日本文化研究所、古籍所,獲文學博士學位(專業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曾獲日本財團法人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大阪。

出版專著

出版專著四部,合著四部,主編、參編兩種

1、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另眼相看中日關係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代表作之一)

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建構以來,直到19世紀末期,一直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它是以中國中原華夏民族建立的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本書是研究中華"朝貢體系的建構與解構"的代表性專著,在龐大的朝貢體系中,作者選取了日本作為體系外圍的考察對象。具體考察中原王朝"冊封體制"的生成機制,日本歷代政權對於"冊封體制"態度的變化過程。本書特別關注日本在此過程中民族意識及情感的演化,並以此作為觀照古代東亞國際秩序的脈絡。本書通過揭示"朝貢體系"在東亞拓展、維護和瓦解的過程,透視兩千年間,中日雙方圍繞冊封和朝貢、賜予與受封問題的不同態度和糾葛,從而演繹出一部生動的中日關係史。

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書也是一部生動的日本文化史。

本書出版以來,受到廣泛好評,香港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對該專著做了專門的介紹。主持人何亮亮先生說它:

這是中國青年一代的學者,在充分運用了日本和中國的古代的史料之後,寫出的這樣一本很有趣、很引人入勝的一本歷史書。

……

所有對中日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朋友、觀眾朋友,都應該看看這本書,你肯定能夠得到啟發,讓你思想上有一個新的認識,有很多資料都可以在本書裡面找到。

日本人的色道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代表作之二)

郝祥滿

來自 湖北大學 的圖片

當今世界,日本民族與日本社會文化是最值得中國人關注並理解的領域之一,而研究一個民族的性行為和性文化,不僅為了解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文化傳統等提供了一個可供觀察的側面,而且是一條最好的路徑,揭示一個民族的性道德也是打開這個民族人性內層的一把最好的鑰匙。本書以日本人的性行為(尤其是性變態、性放縱等)作為研究對象,就是希望從中揭示日本人的性心理、性社會倫理,也是希望通過破解日本人好色之舉來解讀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看他們如何克制本能或者如何放縱本能。

本書是國內首部從性的視野深刻解讀日本民族性之作。綜合評價,它可以和《菊與刀》相媲美。

《日本人的色道》,台灣時英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繁體字修訂版

奝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

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出版 (代表作之三)

唐末戰亂,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閉關鎖國起來,繁榮的中日政治文化交流因此中斷。大宋建國,力圖恢復朝貢秩序,衝擊了日本平安朝廷,日本朝野各方不得不重新審視中日關係,並派遣僧人來宋試探中日關係模式。《奝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就是通過來宋日僧奝然的個案研究,揭示佛教如何作為媒介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僧侶又是如何成為民間使節溝通兩國關係的,以及中日彼此的文化自尊如何影響了相互之間政治關係的重建與發展。

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以佛法交流為中心的宋日文化交流史及其研究則相對沉寂,屬中日交流中的薄弱環節。《奝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即以宋初來訪的幾位日僧為研究對象和切入點,對宋時中日佛法交流及其背後諸問題、分歧之處作出了合理論證、辨析。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英雄與美人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本書是一部歌頌世界著名英雄和美人的愛情史詩

一部有血有肉的世界戰爭史

一部東西方文明衝突和融合的歷史寫真

本書匠心獨運,視角獨特,結構新穎,足以開拓世界文化史書寫的新天地。

其他著作

《深謀遠慮--周恩來與中國外交》(合著)重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日關係史(894-1170)》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成果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代表作之四)

科研項目

主持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主持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以及省級等縱向課題多項。

學術論文

已發表論文五十餘篇,代表作有:

《日本近代語言政策的困惑--日本民族"二律背反"的民族性格》,載《世界民族》2014年第2期。

《國外近代地圖學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衝擊》,載2013年9月12日《光明 日報》(理論版頭條)。

《辛亥革命期間的"專制"論》,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論張之洞調整中日俄三角關係的外交主張》,載《湖北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天朝禮治體系下的東亞"封建社會"》,載《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3期。

《北宋與日本之間的"國書"及國交性質的探討》,載《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 第02期。

《宋初"舍利建塔"對日本的影響》,載《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 第06期。

《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覺悟"》,載《世界民族》2006年 第03期。

《日本的五台山信仰探析》,載《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 第04期。

《宋初佛畫的輸入日本及其影響》,載《蘭州學刊》2006年 第12期。

《中日文化交流與中日關係--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為中心》,載《日本問題研究》1998年 第01期。

《語義界定的歷史文化與措詞用語的民族意識--漢語外來詞"事變"的啟示》,載《人文論叢》2007年卷。

《兩次體制轉型凸顯出的一個"非封建"社會》,載《人文論叢》2009年卷。

《武士道の <死の覺悟>と宗教體驗》,載《中國にぉける 神道研究》(國際獲獎作品論文集),【日】有限會社國際文化工房2009年10月版。

《論張之洞的版權意識--從主張"廣譯"到參與中日版權談判》,載《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