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方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方坤

個人履歷

康熙五十六年舉於鄉,雍正癸卯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進士,知直隸邯鄲縣。邯鄲為入京孔道,前任體衰多病,吏因緣為奸,侵吞帑金千餘。方坤按律究辦吏罪,追討了久欠不還的公帑。望諸君(戰國名將樂毅)祠在邑內,方坤帶頭捐俸修復。舉卓異,擢知景州。景州豪強多憑藉官長之名傾軋百姓,方坤不與此類人往來,秉公執法。在任期中,遇黃河決口,奉旨賑災,他按戶查勘,從不假手身旁小吏,使災民得到實惠。由於辦事紮實,政績卓著,升河間州同知,旋又提升登州知府。登州與遼東半島僅隔海對峙,土地貧瘠,民無固定職業,多航海兼種地為生。當地嚴禁出海,其已渡海到遼東而未入籍者,俱令回籍。方坤向大府反映說:「登州民貧土脊,遼陽土廣人稀,山東之民倚遼陽覓食者,邑以千計。若一概禁止,弱者束手待斃,強者鋌而走險,轉滋事端。夫遼陽山左俱隸版圖,酌盈濟虛,兩得其便。司牧者但當嚴奸宄之防,不當閉謀生之路。」大府同意其意見,就奏請朝廷解禁,讓登州人民自由往來,後調沂州,復調武定。武定是年發生饑荒,官府發糧賑災,倉廩皆空,而饑民數百萬無所仰食。方坤欲以登州、萊州之有餘,濟武定之不足,,請移登萊谷八萬石,以四萬石進利津之牡蠣口,接濟迤南州縣,四萬石進海豐之大沽河,接濟迤北州縣。又慮民飢難待,請截留濟南、武定等縣漕米五萬石備賑。大吏據以人告,從之。又請緩徵未被災地畝以舒民,力修城工以補賑恤所不及,一郡賴以生存焉。未幾,兗州又飢,朝廷又派方坤前往賑災。到兗州後,率僚屬設粥廠以分賑,釋放貧民奪富室谷而誣為盜者數十人。乾隆十六年,車駕南巡,留拜塘阿,馬駝萬計,就牧兗州,糧草所需,責辦旦夕。方坤計每日所支出於附近郵驛及各營經年積儲,籌劃供應,先後以遠近為差,做到大役不誤而民不擾。修少陵書院,以興文教。權兗沂曹濟道,河決徐州,協辦掃工石料。歷官武定知府,以足病自免。在官多善政。

社會評價

方坤博學有才藻,為詩下筆不休,有凌厲一切之概,與兄方城友於最篤,競爽齊名,有《卻埽齋倡和集》。自著有《蔗尾詩集》十五卷,文集二卷,《補五代詩話》十卷,《全閩詩話》十二卷,《國朝詩鈔小傳》二卷,及《嶺海叢編》共百卷;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