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二里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州二里岡》,商代中期遺址及戰國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專刊丁種第7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著。執筆者安金槐、裴明相、張建中等。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約14萬字,圖版30版,圖40版,文內插圖28幅。目錄:序言、二里岡地形和文物分布、商代遺址部分、戰國墓葬部分、附表(20個)。二里岡商代遺址在鄭州市東南約1公里處,主要分布在隴海馬路東段偏西的南北兩側。1953—1954年進行發掘,共開探溝55條,發掘商代灰坑24個。商代文化層一般厚0.2—1.5米,最厚達3米以上。出土的遺物主要是陶器的殘片,此外還有石器、骨器、蚌器和小件銅器。陶器以灰陶為最多,製法多用模製和輪制,陶器表面多飾繩紋,器形有鬲、鼎、甗、甑、斝、簋、豆、盆、罐、大口尊等,還有少量的硬陶和釉陶。石器有鐮、斧、錛等。遺物中有不少卜骨,多有鑽、灼而無鑿, 卜骨中以牛肩甲骨為最多,也有豬和羊的肩胛骨和黽甲。另外還發現2件刻字的獸骨。二里岡商代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可以分為兩層,兩層的遺物在形制上也有區別,因此被稱為二里岡上層和二里岡下層,分別代表商代中期的晚期和早期。二里岡下層的陶鬲多為卷沿,體瘦高,飾細繩紋;二里岡上層的陶鬲多為折沿,體較矮,頸部多有圓圈紋,腹飾粗繩紋。下層大斝多敞口; 上層的斝多斂口,折肩。下層的大口尊多為短頸,折肩明顯;上層的大口尊敞口,折肩不明顯。其他如卜骨等,兩層所出也有差異。根據鄭州商代都城遺址的發掘,二里岡商代遺址的早期和晚期都早於人民公園期,而後者相當於殷墟時期。因此,可以確定二里岡商代遺址是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中期遺址。
二里岡的戰國墓葬主要分布在商代遺址之東,共發掘212座,都是小中型墓。其中土坑墓186座,空心磚墓26座。土坑墓絕大多數都在頭向坑壁上掏壁龕,龕內放隨葬陶器。空心磚墓都用空心磚築成槨的四壁以代替木槨。葬式大多數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約占1/4。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按隨葬陶器的組合,可分為3類:第一類以鼎、豆、壺為主,或加盤、匜,有的陶器上施彩繪。這類墓數量最多,約占半數,年代最早。第二類以鼎、盆、壺為主,這類墓年代略晚。第三類以合碗、壺為主,這類墓年代最晚。這批墓的絕對年代大概從戰國早期延續到戰國晚期或更晚一些。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鄭州二里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