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邾國故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邾國故城

中文名;邾國故城

外文名;Cultural Zhu countries

地理位置『』山東省鄒城市嶧山之陽嶧山鎮紀王城

占地面積;約6.32平方公里

歷史價值『』東周時期都城之一

批准單位;國務院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號;Ⅰ-120

所屬時代;東周至北齊

邾國故城,俗稱紀王城 ,位於山東鄒城市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地處嶧山南麓,平面略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6.32平方公里。

邾國故城始建於春秋時期,秦漢至兩晉時期為鄒縣縣治,北齊後廢棄,延續1100餘年。 邾國故城內分布有邾國宮殿區、貴族墓地和手工業作坊區, 出土的周秦陶量及東周、秦漢時期的各類陶文數千件, 其中1964年出土的鈐印秦詔書的陶量片異常珍貴,已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通史陳列室中展出。

邾國故城是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東周時期都城之一,城內出土文物甚多,大多帶文字,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歷史價值。

2006年5月,邾國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國國君邾文公從曲阜東南的"陬"遷都於今邾國故城,直至戰國晚期邾國被楚國所滅,立都於此共有近400年歷史。 邾國滅亡後,故城作為治所仍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秦代以後在此設鄒縣,屬於薛郡。以後,歷經了漢、晉、劉宋、北魏,直到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遷鄒縣治所於鐵山之陽,邾國故城逐漸淪為廢墟。

遺址特點

地理特徵

邾國故城處於鄒縣中部的丘陵地區,北枕繹山,南依廓山。繹山周約十餘公里,岩石崢嶸,殆無土壤,山多洞穴,有的彼此相通。主峰曰五華峰,海拔555米。廓山五峰連綿,在東者最高,估計約200米。東有高木山,俗稱"聖人腳",估計高約50米。嶧、廓兩山間縱長約近2.5公里,大體而言,邾國故城北部地勢比南部略高。

邾國故城內金水河斜穿而過,其水發源於嶧山之陽,出城後向西南流,至大故縣村匯入白馬河的支流石牆河。

城制布局

邾國故城總體近似長方形,故城遺址周長9200多米,東西長約2530米,南北寬約2500米。現殘存城牆總長7200米。

邾國故城城內地勢起伏不平,溝壑縱橫。 城內中部偏北有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50米的高地,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皇台",應為當時宮殿區;故城的西南部,發現許多處陶窯遺址、制陶工具和大量的陶製器物殘片,可能為當時的制陶手工業中心;故城的東北角,地形高低懸殊,多為黃土斷崖,其上分布有許多土冢。

城牆構造

邾國故城的城牆有土築,有石砌,夯層堅硬,層次分明, 城牆一般殘高3-4米,最高處約7米。牆基寬20-30米,夯層結實,層次分明,厚8-12厘米,夯窩分布均勻,直徑4-6厘米。城南部牆體沿廓山山頂而築,呈斜坡狀或台階狀,上部為用土夯築,下部為石砌牆基,城牆殘高1-2米,牆基寬3-4米,沒有明顯的夯層。

文物遺存

文物工作者曾在故城內進行文物調查、考古發掘以及當地村民進行工農業生產中陸續出土和發現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文物,數量達400餘件。時代從春秋至漢代,種類包括銅禮器、銅兵器、陶器、鐵器、印璽等。 銅禮器中有盤、鼎、豆、盆、舟、匱等;銅兵器中有劍、戈、戟、矢鏃、弩機等;鐵器中有鋤、犁、鑿、鏟、錛等;陶器有陶鬲、陶罐、陶豆、陶盆、陶瓮等。另有重要文物,如秦詔文陶量、東周至秦漢時期陶文等。 其中,陶文多達3000多件,它們有的刻於盆、罐口沿和肩外側,有的刻於豆柄中部和器座上。

2017年3月至7月,由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和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組成的考古隊對宮殿區的"皇台"展開了發掘,出土遺蹟包括灰坑270餘個、溝渠10條、水井4眼,還有房址、窯爐等。出土大批遺物,其中陶器有鬲、盂、豆、罐、盆、瓦、瓦當、磚等,銅器有新莽銅器8件,以及錢幣、印章等。遺存的年代多數屬於春秋、戰國、漢代,另有少量北朝至隋唐時期遺存。

文物價值

研究價值

邾國故城發現的多件帶有陶文、規格等差的陶量,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官方陶量,為研究東周時期的量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陶量上的各類陶文,在古文字發展演變史和邾國發展史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邾國故城的8件新莽銅器是首次科學發掘出土,也是一次性集中出土數量和種類最多的漢代度量衡器。 這批銅器製作精良,保存較完好,銘文字數多,透露的歷史信息豐富而重要。貨版的文字雖然只有7字,但列出了政府頒布的五種貨幣種類和價值差別,也與《漢書》的相關記載相符合,也是新莽王朝頒行的官器。這為研究西漢末年王莽代漢並實行貨幣和度量衡制度改革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中國度量衡發展史等問題,都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此外,這批銅器出自邾國故城遺址的宮殿區"皇台"之上,證明"皇台"範圍應存在漢代官署區,這對研究遺址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價值

邾國故城是保存較好的東周古城之一,其建築形式具有戰略防禦的特點,為研究東周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該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面積較大,延續時間較長,出土文物豐富,在山東境內古國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也具有重要的價值。[1]

保護措施

1977年,邾國故城遺址被山東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2011年以來, 邾國故城的保護利用項目得到國家、省、市等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並納入國家大遺址曲阜片區大遺址保護項目名單,同時先後撥付專項補助資金8408萬元用於城牆保護、考古發掘、環境整治、展示規劃編制等各個子項目建設。

2013年,邾國故城被國家文物局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劃項目。

截至2018年7月,邾國故城西城牆本體保護工程正式開工。

歷史文化

邾分三國

邾國是子爵國,是周代著名的東方古國之一,邾武公夷父顏之時,因有功於周,周王室封其子友父於郳,史稱小邾。周宣王時,夷父顏因故被誅,宣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公元前782年,叔術讓國於夷父顏之子夏父,自己移居於濫(今山東滕州東南),建立濫國。至此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

邾子卜遷

邾又作鄒,亦稱邾婁,傳為上古顓頊後裔曹挾在今山東費、鄒、滕、濟寧、金鄉一帶建立起來的古國。本都於邾,即今曲阜東南陬村。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嶧)。儘管行卜者謂"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文公還是將國都遷到了嶧山之陽。故嶧山又有邾(鄒)嶧山之名。邾國故城建在山南,秦漢間於此置騶縣,晉以後改為鄒縣。

相關視頻

邾國故城-邾國文化-朱家人社區 zhujiaren.com

家鄉|走近三千年歷史的棗莊山亭小邾國故城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