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城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鄒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鄒城市總面積1616平方公里,總人口120萬,轄13個鎮、3個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古代文明。現有各類文物古蹟51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3A級以上景區17個。著名的有直接體現孟子思想文化的孟府、孟廟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有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瑰寶」的北周時期的鐵山、崗山、葛山、尖山「四山」摩崖石刻;有被譽為「天下奇石第一山」的歷史文化名山——嶧山;有「明代親王第一陵」之稱的大型地下宮殿——明魯王陵。

資源能源豐富,煤電優勢突出。兗礦集團、鄒縣電廠、里能集團等國家、省大型煤電企業均座落在鄒城市境內,煤炭地質儲量41億噸,年產原煤2000多萬噸,年發電量310億千瓦時。區位優勢獨特,現代交通發達。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新石鐵路橫穿東西,境內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孔孟旅遊連接線等10餘條交通幹線遍布全境,水運可由白馬河經京杭運河直達寧、滬、浙一帶。[1]

歷史沿革

鄒城市歷史悠久。鄒,戰國時國名,其中心地域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境內,故國國都在今鄒城市南部嶧山之陽。

遠古:據城南6公里處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野店遺址考古發現,早在六千年前,這裡就有先民勞動、繁衍、生息。鄒城市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餘處。

夏、商、周時期:夏代,這裡屬《禹貢》所稱九州中的「徐州」之域。商代屬奄國。西周初期,周克商滅奄,封顓頊之後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俠於此,國號「邾」,又稱「邾婁」,曹姓,附庸於魯國。

春秋、戰國時期:俠以下至儀父始見於《春秋》。《春秋》記載的第一個歷史事件就是:「隱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嶧,在嶧山之陽建都。在《春秋》記載的200多年歷史中,邾國參與諸侯國間朝聘會盟近50次,戰爭征伐40多次。因北杏之會附從齊桓,進爵為子。戰國中期,「邾」改稱為「鄒」。戰國末期,鄒國為楚所並。古邾國曆時700多年,傳29世。

秦、漢朝:秦統一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在邾國故地設鄒縣,隸薛郡。縣治在邾國故城。

西漢,實行郡國制,郡、國之下轄縣。

三國、晉、南北朝:三國時,騶縣屬魏。此後,「騶」又寫作「鄒」。

晉代,仍設鄒縣,隸魯郡。東晉初,兗州刺史曾鎮鄒山。

南北朝時期,鄒縣初屬劉宋。

北魏,仍設鄒縣,隸魯郡。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銷高平、平陽兩縣,將接近鄒縣的境域併入鄒縣,並將鄒縣與魯郡治所由嶧山之陽的故治遷至崗山之陽的今鄒城市治。

隋、唐時期:隋代,設鄒縣,隸魯郡。唐代,設鄒縣,隸兗州魯郡上都督府。

宋、元、明、清時期:北宋,設鄒縣,隸京東西路襲慶府。

金代,設鄒縣,隸山東西路滕州。

元代,設鄒縣,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滕州。

宋仍舊。金改為滕州,屬兗州。元隸益都路。

明代,設鄒縣。洪武初隸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降為州,兗卅升為府,鄒縣又隸兗州府。

清代,設鄒縣,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

近、現代:1912年2月,廢府後鄒縣屬岱南道,1914年6月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中,山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為適應抗日鬥爭新形勢的需要,1939年3月,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8月在鄒西建立了鄒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蘇魯豫區黨委所轄之湖邊地委,12月在鄒東建立了鄒東辦事處,隸屬於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併,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隸屬於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魯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3年9月,鄒縣隸屬山東省魯南行政區第一專區。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牆、郭里4個區(1946年4月至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1945年8月,隸屬山東省魯南行政公署第一專署,於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1948年8月建魯中南行署後,鄒縣屬魯中南行署第四專署,並成立鄒縣人民政府,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46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兗州區)。[2]

新中國

1949年,屬滕縣專區(駐地滕州市)。

1953年7月滕縣專區搬遷到濟寧成立濟寧專區,改屬濟寧,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91個村莊及尚河區80個村莊劃歸鄒縣。

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牆、郭里、太平3個區的33個鄉、176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莊、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

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4個小鄉的33個村莊及看莊公社的唐樓、後棗、榆園、張莊、楊莊、小萬院6個村莊劃歸滕縣。

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

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8個村劃歸曲阜縣。

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莊、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莊、宮家樓10個村劃歸曲阜縣。

1983年10月,撤濟寧地區設濟寧市,鄒縣為濟寧市所轄縣。

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鄒縣,改設鄒城市,為山東省直轄,濟寧市代管的縣級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鄒城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東經116°44′30"-117°28′54",北緯35°9′12"-35°32′54"。鄒城市東倚沂蒙山區,西臨魯西平原,南襟徐淮要衝,北枕泰岱南脈,鄒城市總面積161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鄒城市地貌類型大體分為低山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原兩大類。按地形可分為低山、丘陵、平原、窪地和水面五種類型。以京滬鐵路為界,以東及西南部為低山丘陵區,占總面積的66%,海拔高度大部分在200-300米,山脈自東向西呈規律的展布,構成斷續的低山丘陵區,地形複雜,切割強烈。以西為平原窪地,系山前傾斜平原,占總面積的34%,海拔高度多在40-80米。

氣候

屬暖溫帶,為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熱同步,冷熱季和乾濕季區別明顯。鄒城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熱量120.64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2l51—2596小時,平均占可照時數的55%,年平均氣溫為14.1℃,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0℃農耕期297天,其間大於0℃的積溫為5217℃,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為4697℃,持續217天。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02天,平均初霜日在10月28日,平均終霜日在4月8日。年平均降水量為777.1毫米,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年最大降水量為1225.5毫米,年最小降水量為434.4毫米,年際之間和年內各季節的降水極不平衡。歷年平均相對濕度64%。[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鄒城市土地總面積l616平方公里,折合2419458.3畝,為濟寧市總面積的15.7%。人均占有2.16畝,低於全省、濟寧市平均水平。其中,耕地94.4萬畝,占總面積的39%,人均0.84畝。

水資源

鄒城市現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湖東區水系。境內有水庫111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20座,小(二)型水庫90座。鄒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蘊藏量約為5.11億立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心店鎮—北宿鎮—太平鎮一帶的鄒西水源地和以唐村鎮為中心的唐村水源地;地表水主要為東部山丘區、西南低山區水庫、塘壩蓄水。

生物資源

植物:鄒城市屬於華北生物區系,其植被屬於暖濕帶夏綠林帶,原始植被山丘為闊葉林,平原為草甸植被,現已被人工栽培作物,林木和田間雜草所取代。栽培農作物種類約70個,品種200餘種。木本維管植物資源種類繁多,鄒城市共有45個科,80個屬,120餘種。用有中草藥植物100餘種。 動物:畜禽養殖種類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 鵝、鴿子、鵪鶉、豹、美洲狐等。野生獸禽類主要有野兔、黃鼠狼、狐狸、狼、獾、灰喜雀、麻雀、山雞、啄木鳥、燕子、貓頭鷹等。鄒城市屬淮河水系,具有淮河水系的典型魚類,共有魚30餘種,其中養殖魚類主要有鰱魚、鱅魚、草魚、青魚、羅非魚、雜交鯉等。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以煤炭、花崗石、石灰石為主,其次為黃沙、高嶺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

煤炭資源:鄒城市是全國特大型企業兗州礦業集團的所在地。本市區域內煤田分布,南起唐村,北至東灘長約30公里,東從嶧山斷層西至皇甫逆斷層,寬約15.67公里,藏煤面積357平方公里,地質總儲量41億噸。

花崗石:花崗石儲量大、品種多、質量優、開採條件好。總儲量超過20億立方米,有「鄒城紅」、「鄒城綠」、「鄒城青」等六個稀有優質品種,主要分布在鄒東的城前、張莊兩鎮,嶧山、香城、田黃等鎮也有較大儲量。

石灰岩:石灰岩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鳧山山系、昌平山系和尼山山系。鄒城市探明儲量148.5億噸,氧化鈣含量較高,一般在48%—52%,是理想的溶劑灰岩、水泥灰岩和建築石材。

脈石英:脈石英在張莊、城前、看莊等鎮都有分布,估計儲量在50萬噸以上,為省內獨有礦種。

大理石:大理石主要分布在鳧山、昌平山、鳳凰山系,估計儲量為94.5億噸。

重晶石:重晶石儲量15萬噸,主要分布在田黃、城前一帶。

黃沙:黃沙幾乎各鎮街都有分布,且質地優良。千泉、鳧山、鋼山、嶧山、北宿、大束等鎮街儲量較大。鄒城市儲量6000萬噸以上。

煤矸石、粉煤灰,年排放量約400萬噸,有待綜合利用。

人口

2011年年末鄒城市戶籍總戶數34.62萬戶,總人口115.7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59.93萬人,女性人口55.8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23‰,人口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9‰。[4]

經濟

2011年鄒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8.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3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23.92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93.55億元,增長11.0%,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鄒城市經濟增長0.82個、4.78個、3.9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40:57.96:34.64,與2010年相比二產比重下降0.78個百分點,一產、三產比重分別提高0.13個、0.65個百分點。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95.4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4.97%,比2010年提高0.6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50004元。

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5.9億元,增長20%。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4.5億元,增長7.8%。從投資區域看,農村投資完成88億元,增長25.4%;城鎮投資完成107.9億元,增長14.1%,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4.3億元,增長65.4%。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完成6.6億元,下降37.6%;第二、三產業分別完成76.6億元、112.7億元,分別增長4.6%、40%。服務業投資115億元,增長31%。

2011年鄒城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00.15億元,下降0.5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5.67億元,增長16.2%,其中,國稅(地方口徑)完成7.11億元,增長2.8%;地稅(地方口徑)完成16.86億元,增長17.4%;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6.38%,比2010年提高0.3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支出完成40.84億元,增長15.2%。

第一產業

2011年鄒城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82.73億元,增長3.5%。其中,種植業產值40.70億元,增長1.5%;林業產值0.45億元,下降7.7%;牧業產值32.58億元,增長4.1%;漁業產值4.06億元,增長11.3%。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41.37億元,增長3.9%。

第二產業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標準由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調整為2000萬元及以上。鄒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年初105家增加到135家,企業集團按濟寧市轄區內上報口徑統計(下同),鄒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33.1億元,增長2.61%(按原上報口徑統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82.62億元)。

2011年鄒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3.76億元,增長37.24%;利稅141.16億元,增長4.43%;利潤87.74億元,增長5.09%(按原上報口徑統計鄒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分別為960.21億元、175.29億元、110.11億元)。

2011年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達到65家,比2010年淨增5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3.5億元,增長29.3%,其中,建築工程48.8億元,增長22%;安裝工程11.8億元,增長73.5%;實現工程結算收入53.8億元,增長32.8%。實現利潤總額1.1億元,增長61.8%。期末從業人員18244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416人。建築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5.1萬元/人。鄒城市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71.8萬平方米,增長27.5%;房屋竣工面積233.5萬平方米,增長121.5%,其中,住宅64.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率62.8%。

2011年房屋施工面積241.8萬平方米,增長107.7%。房屋竣工面積17.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40.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9.8萬平方米,占商品房銷售面積97.4%。房屋銷售額15.2億元,增長14.9%。其中,住宅銷售額14.8億元,增長12.2%。

第三產業

2011年公路建設投資0.83億元,新建改建公路150公里,2011年年末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44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31.6公里。

2011年郵電業務總收入實現4.46億元,增長13.8%,其中電信業務收入4.08億元,增長12.7%,郵政業務收入3756.59萬元,增長24.8%。

2011年鄒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49億元,增長12.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完成73.82億元,增長20.2%。

2011年鄒城市進出口總額27106萬美元,增長67.2%,其中出口6171萬美元(均為一般貿易出口),增長15.9%。2011年實際利用外資(外商直接投資)8061萬美元,增長1.4%,新批外資企業2家,境外勞務輸出516人。鄒城市引進市外國內資金100萬元以上在建項目個數累計132個,合同利用市外國內資金296.7億元,實際完成投資44.6億元,增長26.4%。

2011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56.85億元,比年初增加61.42億元。

2011年各類保費收入6.44億元,增長37.6%。[5]

社會事業

科技

2011年鄒城市實施科技項目6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15項,濟寧市級14項,累計獲上級無償科研經費1491.1萬元。取得濟寧市科學技術獎22項。鄒城市申請專利940件,專利授權712件,榮獲「2011年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稱號。

2011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2.48億元,增長10.2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3.97%,比年初提高1.34個百分點。

教育

2011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6%。2011年年末鄒城市擁有各類職業中學3所,比2010年減少2所,在校生6983人,減少1697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5590人,減少1216人;初中29所,在校生32893人,減少84人;小學161所,減少4所,在校生69586人,增加2147人;幼兒園186所,增加40所,在園兒童20403人,增加17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99人。

文化事業

2011年年末鄒城市共有藝術表演場所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博物館1個。2011年年末共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100%,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發展到23.51萬戶。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1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6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國家級1個,省級4個,濟寧市級23個。

鄒城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個,濟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3個,鄒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7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濟寧市級代表性傳承人9人,鄒城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8人,建立了陰陽板傳承基地和傳習所各1處;出版了《山頭花鼓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鄒城市卷》、《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資料匯編·鄒城市卷》等8冊非遺系列保護叢書。

衛生事業

2011年年末鄒城市擁有衛生機構55個,其中,醫院30個,衛生院14個。2011年年末各類衛生人員648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120人,執業醫師1585人,執業助理醫師321人,護士2049人。2011年年末衛生機構醫療床位4627張。農村村級醫療點678處,共有鄉村醫生1996人。鄒城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83.40萬人,參合率99.8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處,新型城鎮合作醫療參合居民14.10萬人。

體育事業

2011年各類競賽中,鄒城市輸送的運動員獲國家級銀牌1枚,銅牌1枚;省級金牌3枚,銀牌7枚,銅牌11枚;濟寧市級金牌106枚,銀牌93枚;2011年向省級運動隊輸送優秀體育後備人才12人,向濟寧市運動隊輸送97人。

城市建設

2011年城區建成面積達到42.5平方公里,完成綠化工程建設投資6600萬元,城市綠化覆蓋面積1653公頃,城市公園綠地面積543公頃,人均擁有公共綠地1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8%。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力度,2011年完成城建投資5.56億元,新修道路7條,維修8條,2011年年末城市道路長度620公里,路燈7820盞。2011年自來水供水總量4478萬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9%。供熱覆蓋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實際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0萬平方米。天然氣用戶達到8.1萬戶,2011年年末用氣普及率達到99%,生活垃圾無公害處理率達到100%,新增公廁2座,累計39座,污水排放管網長度235公里。

社會保障

2011年鄒城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為50243元,增長13.6%。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2011年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2.15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0.0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3平方米,與2010年持平。

2011年向市外轉移農村勞動力11.51萬人,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人員1.34萬人,其中再就業人員6961人。累計組織職業介紹洽談會55次,招聘會達成意向人數1.17萬人。2011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43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

鄒城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9.58萬人,其中企業參保職工16.54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加人數54.8萬人,參保率95.1%;新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加人數2.8萬人,參保率97%。鄒城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16萬人,其中,企業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0.07萬人;鄒城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18萬人,收繳地方城鎮職工(不含兗礦)基本醫療保險費11618萬元,支付地方城鎮職工(不含兗礦)醫療保險費11422萬元。

2011年年末鄒城市擁有各類福利院、敬老院24所,床位4016張,收養各類人員3222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485個,其中綜合社區服務中心5個。社會福利企業14家,安置殘疾人544人。2011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463萬元,接受社會捐贈407.3萬元。2011年年末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732人,發放低保金1962.5萬元;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4331人,發放救助金3635萬元,供養農村五保人員2761人,投入供養資金819.5萬元。[6]

交通

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新石鐵路橫穿東西,京滬高速鐵路穿過城區東部,104國道、京台高速等10餘條公路幹線遍布全境;境內白馬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連,水上運輸可直達蘇、滬、浙一帶。

旅遊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遊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蹟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蹟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鬥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适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