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碧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碧華
獲得"最美奮鬥者"榮譽
出生 1967年1月18日
國籍 中國 江西
別名 法治"燃燈者"
職業 法官
知名於 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
知名作品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主持開發信訪監控管理系統
《提出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 》
《主持開發上海律師訴訟服務平台 》

鄒碧華(1967年1月18日 - 2014年12月10日),男,漢族,江西奉新人,1988年7月參加工作,199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畢業,法學博士,高級法官,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第九屆青聯委員、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勞動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6年當選"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曾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等職務[1]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鄒碧華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同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揭曉"改革開放40周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鄒碧華入選。

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鬥者"榮譽。

2014年12月10日碧華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2]

2015年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鄒碧華同志是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幹部。他崇法尚德,踐行黨的宗旨、捍衛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政法幹部要以鄒碧華同志為榜樣,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征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法治精神,忠誠敬業、銳意進取、勇於創新、樂於奉獻,努力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業績。

2017年人物排成電影《鄒碧華[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鄒碧華

別名;庭前獨角獸、法治"燃燈者"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奉新

出生日期;1967年1月18日

逝世日期;2014年12月10日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

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推進司法改革

提出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

主持開發上海律師訴訟服務平台

主持開發信訪監控管理系統

代表作品

要件審判九步法[4]法庭上的心理學

主要榮譽

鄒碧華生前先後當選"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首屆"全國審判業務專家"、第三屆"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上海法院審判業務專家"。

2015年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鄒碧華同志是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幹部。他崇法尚德,踐行黨的宗旨、捍衛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政法幹部要以鄒碧華同志為榜樣,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征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法治精神,忠誠敬業、銳意進取、勇於創新、樂於奉獻,努力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業績。

2015年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共上海市委聯合召開命名表彰大會,追授鄒碧華"全國模範法官"、"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5年3月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鄒碧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3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其"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15年9月17日,在"光榮力量·201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評選中,鄒碧華被評為"201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2015年12月4日,在"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評選中,鄒碧華被評為"2015年度致敬英雄";2016年2月1日,由中國搜索聯合多家中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創意主辦的"搜索中國正能量·點讚2015"大型網絡宣傳活動中,鄒碧華被評為"精彩中國·感動人物"。[5]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鄒碧華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同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揭曉"改革開放40周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鄒碧華入選。

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鬥者"榮譽。

人物履歷

1984年-1988年 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獲法學學士學位;

1993年-1996年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6年-1999年 北京大學經濟法專業博士研究生,獲法學博士學位。

1988年-2001年 先後任上海市高院經濟庭書記員、助理審判員,經一庭助理審判員、審判員;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先後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調研二科科長、主任助理、副主任;

2003年12月-2005年6月 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長。

2005年6月-2008年6月 任上海市高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二庭庭長。

2008年6月-2012年11月 任上海市長寧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2012年11月 任上海市高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在上海高級人民法院任職期間曾赴美國聯邦司法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

事跡感悟

鄒碧華事跡心得體會範文一:

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同志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永遠離我們而去了。這是一位出生於江西奉新,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第九屆青聯委員、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勞動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並於2006年當選「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的一名值得人們學習和致敬的優秀法官。

學習他,是要學習他忠於家庭,當好兒子、丈夫和父親的不同角色,盡心盡責照顧好家人,他與妻子相識相知相守的30年,他熱愛生活,在臨走前的一天,還打電話給孩子以諄諄教誨。

學習他,是要學習他用法律保護弱者,忠實履行「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法律是公平公正的,當然要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我們要用法的精神解決問題,服務百姓。」鄒碧華曾這樣說過。他在擔任長寧區法院院長期間,率先在全市搭建訴訟服務平台,掛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訴調對接中心」,方便群眾訴訟;為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童的醫藥費,他帶領長寧區法院少年庭的法官們開了兩天會,研究法條,開創了未成年孩子告親生父母的案例。

學習他,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工作嘔心瀝血的精神。他始終以「從事一份職業,就一定要去熱愛它」的理念要求自己,始終踐行從優秀到卓越的工作理念。作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設的主管領導,他不畏艱難,親自統領各項工作方案的研究和設計。他不知疲憊、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激勵和帶動着他身邊的人經常是「5加2」、「白加黑」。

學習他,是要學習他剛正不阿,維護公平正義的高尚品德。鄒碧華同志,一直以庭前庭前獨角獸,時刻鞭策自己,獨角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又稱獬豸(xiè zhì),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是公正、勇猛的象徵,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鄒碧華同志以自己的行動,維護着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鄒碧華事跡心得體會範文二:

臧克家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鄒碧華屬於後者。我們學習鄒碧華先進事跡,就是要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鄒碧華」,為法治中國的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鄒碧華是勤政務實的好幹部,投身司法事業26年,始終堅持「敢於擔當、勇於創新、崇法尚德、公正為民」的職業精神,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人民司法事業,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作為黨員幹部,都要有他身上體現的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優良品質和職業操守。

鄒碧華是行業的創新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只會越來越退步,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才能越來越進步。面對新形勢,鄒碧華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他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開,其中6項應用屬於全國法院首創。「不日新者必日退」。作為黨員領導幹部,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從事什麼工作,都要像鄒碧華一樣,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在創新中贏得工作主動、答好時代考題。

鄒碧華是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燈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他充分體現了「燃燈者」的擔當精神。鄒碧華同志作為上海高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兼司法改革辦公室主任,始終站在司法改革的第一線,勇挑重擔,不畏困難,以前瞻性的改革視野、精深的法學素養、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全國司改擔當探路先鋒。生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時代,每名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像鄒碧華一樣,追求改革理想,獻身改革大業,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毀譽,頂住壓力,衝破阻力,將改革「一點一點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殺出一條血路」。

鄒碧華事跡心得體會範文三:

鄒碧華倒在司法改革第一線,令人痛惜。他生命的最後一瞬大放光彩,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擔當精神,聽到他的改革信念:「改革,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拱的」「背着『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在已成輿論焦點的政法系統,在權與法膠着較量的領域,在司法改革艱難推進的此刻,甚至在法官與律師尖銳衝突的現實中,作為重要崗位的領導幹部,鄒碧華卻凝聚起如此強大的輿論認同,彌足珍貴。人們對「燃燈者」鄒碧華的高度評價,凸顯了人心所向和強烈改革共識。

工作中鄒碧華認識到各種法治力量都是為公眾輸送公平正義的平等一環,唯有珍視這種相生相存的價值紐帶,才凝聚起法律職業最大共識、重拾社會對司法權威應有尊重、贏得人民群眾對法治未來的真誠信仰。正如他自己曾在一篇博文中寫道:「當法官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法庭內就會建立起一種信賴的氣氛。當這樣的法官多起來的時候,整個司法就會獲得受人尊崇的社會基礎。」他這樣恰恰反襯出現實中這種職業品格其實並未普遍建立起來。因此,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當鄒碧華成為一座為整個法律職業共同體仰望的高峰時,他所留下的法治遺產,他在無數人心中種下的法治想象,卻讓我們無法僅僅滿足於停留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6]

人物生平

2015年4月16日,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團來到長寧,來到他生前工作的地方,與大家分享鄒碧華每一段感人故事、每一個難忘細節,與大家重溫鄒碧華生前帶給所有人的美好回憶。斯人已逝,幽思長存。追憶鄒碧華,在人間四月的時節里,讓我們向這位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幹部道一聲:走好,碧華![7]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 呂紅兵

去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不幸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律師界。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那一晚,我和許多律師同仁都徹夜難眠,大家追憶着,思考着……

一直以來,法官與律師分屬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不同的群體,各自有所封閉,缺少足夠的認同。2010年初,時任長寧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聽取紀檢監察工作匯報時得知,一些法官在庭審中時常打斷律師發言,甚至呵斥律師,一些判決書對律師代理意見回應較少或回應時遺漏要點。這讓鄒碧華很是感慨。他認為,律師與法官儘管職責分工不同,但雙方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化解社會矛盾、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係。基於此,他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一個基層法院,能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為保障律師權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動。這讓我們做律師的心生敬佩和感動,並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長寧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向全區律師發出了律師尊重法官的倡議書。上海律師學院在為新執業律師授課時,將做好庭前準備工作,在法庭發言時注意控制情緒等內容,均列入其中。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我和我身邊的很多律師,手機里都保存着這條截屏,這是鄒碧華在去世前一天發出的最後一條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時間永遠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時45分。這是他對當天試運行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台」寫下的寄語。這句話,在我們心中成為永恆。在鄒碧華寫下這句寄語的兩周之前,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委員會2014年年會在上海召開,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構建法律共同體的幾點思考》的演講,「律師服務平台」的雛形,第一次閃亮在我們眼前。如今,上海1325家律師事務所的近17000名律師,都已成為了這個服務平台的受益者。

「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長 張 楓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鄒院長是在一次座談會上。那是在2009年,鄒院長針對青年幹警召開了一次職業生涯規劃座談會。會上,他就像洞察了我們的心裡一樣,和我們講起了「職業生涯的七年之癢」。雖然我的辦案績效一直不錯,但就像個車間操作工,憑着經驗和感覺辦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那天,我第一個發言,如實講了心裡話。鄒院長很讚賞我的直率,他說,年輕人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堅守夢想。有時候,不是機會沒有眷顧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話句句打在我心上。從那天起,我和許多像我一樣的同事,仿佛又有了再沖一下的渴望。

方法多,善於改進工作機制,這是長寧法院很多人對鄒院長的印象。到長寧法院後,他大量旁聽了大家的接待,並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當事人來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於是情緒激動的事件不斷發生,最後矛盾加劇,與法院形成了對抗。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低級錯誤」,他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他推出了《群眾接待場景65例》。這65例場景,就像一面面鏡子,讓我們每個人檢討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讓我們在接待群眾時,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2011年,我經過競崗成為了民一庭副庭長,分管訴調對接中心。那段時間,有一些當事人和律師投訴,認為訴前調解效率不高,浪費時間。鄒院長就問我,難道真是他們不願意配合調解工作嗎?我們的解釋工作做到位了嗎?如果不到位,當事人和律師當然會不理解、不滿意。他要求我們用短信服務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鄒院長還安排所有接待人員前往銀行、酒店學習現代禮儀規範。沒多久,一位律師寫來表揚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發送的短信服務。法院這麼尊重律師,他很感動,而且案件也得到了這麼專業化的調解。

在鄒院長的帶領下,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我找到了工作的價值,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每當我看到文化牆上那一張張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當我看到一個個年輕幹警自信滿滿地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鄒院長那挺拔的身影,耳邊響起他的話語:「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你的生命是我愛的雕塑

鄒碧華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

我和碧華是1984年認識的,我們同一屆考進了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是同班同學。碧華體育很好,是國家三級運動員,也比較調皮好動,偷偷爬樹摘柿子的一群男同學中,總有他的身影。有一次,鄒碧華拿着兩張電影票走過來跟我說,同學那有兩張票,但他們沒時間去看,我想和你去。你敢去嗎?被他這麼一激,我乾脆地答應了。後來我們聊了很多:他小時候跟着外婆,在江西一個淳樸的小山村長大;我生長在上海,習慣了城市生活。不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經歷,讓我們彼此好奇,也產生了好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覺得碧華是個很有活力的陽光大男孩,多才多藝,又重情重義。我們的愛情日漸深厚,畢業前,碧華特意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寫道「你的生命是我愛的雕塑」。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因為父母堅持讓我留在上海,碧華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為了這份愛,他和我一起回上海發展。碧華來到上海,住進紡織大學的學生公寓。為找工作,他一家家單位敲門,主動推銷自己。在拋來「橄欖枝」的單位中,碧華選擇了專業對口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1992年初,我們辦了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在兩三桌親朋好友的祝福下,開始了我們的婚姻生活。他對父母很孝順,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來住,將兒子的房間騰出來,兒子跟我們擠一間。作為父親的他,工作再忙,也會抽時間陪兒子看英語原版小說,他常以自己的經歷和兒子進行着男子漢之間的交流。在外面,無論碧華是書記員、法官,還是庭長、院長,我的眼裡,他一直就是那個陽光大男孩。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時很心疼我,經常提醒我不要太長時間看電腦、看手機,晚上出門他總會握住我的手,提醒我哪裡有台階,像是我的「拐杖」。

碧華先後擔任上海長寧法院院長、上海高院副院長,擔子越來越重,我第一次發現「陽光大男孩」的白頭髮多了。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會晚一些,每天都是我先起來。我收拾好了,就在沙發上坐一會兒,等他一起出門。而他總會在出門前一刻,突然加快動作吃飯、穿鞋,結果臨到出門總被他占先,變成他站在門口看着我匆忙換鞋。他總是開玩笑地說:「喏,是我在等你啊……」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幾遍,他才從床上爬起來。我早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門口等他。碧華還打趣地跟我說:「總算是你等我了!」只是為什麼,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門,卻等不到他回家……12月14日,無數人趕來送碧華最後一程,他卻安靜地睡了……蓋棺前,我最後一次幫他整理了一下衣服,最後一次摸摸他的臉,在他身邊放下了一本《要件審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自豪!

公正為民的好法官 敢於擔當的好幹部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 郭偉清

碧華曾對我說,當他第一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遠在江西老家的母親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母親的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輩子的堅守。

有一張照片,是碧華前往一個當事人家中走訪時拍下的。照片左側拿着藍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歲的老母親居住的閣樓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認為物業公司應對火災承擔責任,於是將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於缺乏證據,沃根生最終敗訴了。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訪。碧華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接待了沃根生,並提出要去現場看看。來到現場,碧華弓着腰一級一級走上發黑的樓梯。他非常認真地聽完沃根生的講述,神色卻變得越來越凝重。回來後,他對信訪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判決沒有問題。但我們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這樣一位60歲的老人為了母親的事四處奔波,我們一定要將心比心,要讓他感受到法律對人格、對情感的尊重,這才是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在碧華的直接指導下,信訪法官聯繫了街道、電力、消防等多個部門,為沃根生仔細分析了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沃根生非常感動,拉着我們信訪法官的手,連聲道謝。2014年12月15日,當他聽到鄒碧華去世的消息後,夫妻倆連夜從外地趕回上海,但還是沒能趕上追悼會,他們難過地說:「一直希望能有機會當面謝謝鄒院長,但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碧華就是這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每一個當事人都體會到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公僕情懷。

碧華去世後,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時,發現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裡面是這樣寫的:「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我必須對黨的事業負責,黨把管理一個法院的任務交給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須把推動我國法治事業的進步作為自己的使命。只有實實在在把這種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內心,才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動力。因此,在這種狀態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也不會屈服,無論處於何種逆境我也不會退縮。」他就是以這樣一種「無我」的精神,追尋着他的法治夢想。

法治「燃燈者」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記者 郝 洪

鄒碧華離世後,網上網下,哀思如潮,紀念文字噴涌而出,追憶懷念連綿不絕。人們稱讚他,「法官當如鄒碧華」「一個真正的法律人」「燃燈者鄒碧華」。

當我們走進鄒碧華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經給周圍人們所帶來的溫暖與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於人們心頭的信心和希望,終於明白,人們為什麼一致為他獻上「燃燈者」冠冕。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回應了時代需求,回答了社會迷惘。

燃燈者,光亮源自內心。鄒碧華心靈燈火源自何處?採訪鄒碧華北大同學,他們回憶當年一起求學歲月,那正是中國法治建設求新求變的年代。親歷這段流金歲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篤志革新、砥礪奮進,法治理想和信仰漸漸融入他們血液。鄒碧華卻發現,每審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處理得很得體、很公平,雙方當事人都會很滿意。後來,鄒碧華和媒體回顧這段歲月時說,這些經歷讓他體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燃燈者,用內心溫度,溫暖他人。鄒碧華的心靈燈火是怎樣照亮了他人?很多人說,鄒碧華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溝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師說,和兒子講道理,我費勁說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兩語。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是鄒碧華的同理心。鄒碧華將同理心傾注到法院管理當中,喚醒法院幹警內在的激情。走進長寧法院,我們看見,他壓縮會議室等公共空間,給每個法官分隔出獨立辦公室,「創造條件,維護法官的職業尊榮」;立案大廳分隔出一個個獨立小隔間,保障當事人的隱私權,也讓當事人感受尊重。多人回憶,與鄒碧華共事的歲月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一位年輕法官說,「他是我們活着的理想」。

燃燈者,是衝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能義無反顧?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鄒碧華們並不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畫中國法治未來,而是要打破多年來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每走一步都會碰到「硬骨頭」,都要涉險灘。唐海琳老師告訴我,鄒碧華曾不止一次感嘆,趕上一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有一批愛才惜才的法律前輩引領,有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的機會。像他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山鄉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於這個時代,也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這個時代。

鄒碧華是「燃燈者」。他生命最後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強大的輿論認同,凸顯了人們對法治中國的期待,凸顯了人心所向和強烈的改革共識。這樣的共識彌足珍貴,這樣的共識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家庭生活

1984年,來自江西的鄒碧華與來自上海的唐海琳同時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唐海琳在班裡擔任班委、團支書,鄒碧華則是出了名的"調皮大王"。

一天,鄒碧華拿着兩張北京大學的國際電影展電影票給唐海琳。"那時候電影展的票簡直是一票難求,他排了一個通宵買到兩張票,想請我去看又不好意思開口,最後到我面前時把兩張票全給我了。"唐海琳和好友一起去看了電影。

第二次,鄒碧華終於鼓起了勇氣。他敲了敲唐海琳宿舍的門,門開了,唐海琳看見他手裡拿着兩張中國人民大學的電影票。"同學那裡有兩張電影票,晚上沒時間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嗎?"他問。"我有什麼不敢的!"唐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應了。

於是,兩顆年輕的心終於有了碰觸的機會。自那以後,唐海琳瞞着家裡與鄒碧華開始戀愛,畢業時鄒碧華決定和唐海琳一起回上海發展。

1988年7月,鄒碧華走進上海高院經濟庭。1990年6月,唐海琳與鄒碧華去領了結婚證。

2008年,鄒碧華走馬上任上海長寧法院院長,四年後調任上海高院副院長。海琳第一次發現丈夫的白頭髮多了。很多次深夜,她從夢中醒來,隔壁書房裡的燈仍然亮着。

"可以睡覺啦!趕緊睡啊!"海琳輕輕喊着。

"噢。好。"鄒碧華應着,燈仍然開着。

海琳每天給鄒碧華做兩件事:給他泡一壺紅茶,給他掏一掏耳朵。鄒碧華知道唐海琳眼睛不好,平時很心疼她,但掏耳朵這事兒一定要海琳為他做。鄒碧華專門買了一個耳勺,每次要海琳掏,覺得很享受。"

2014年12月10日早晨,海琳看着熟睡中的鄒碧華催道:"起床啦,你到底起床嗎?"那幾天,海琳明顯感到丈夫累了,因為他把晚上睡覺的時間提前到了12點。

"起床嗎?"她催着。

"好,起來!"鄒碧華最後下定決心應了一聲。

7時30分兩人出門,7時50分,海琳下車,與鄒碧華告別。

下午,正在單位上班的唐海琳接到鄒碧華司機李小馬的電話,說鄒碧華情況不好,在瑞金醫院搶救,讓她趕快過去。當唐海琳走進搶救室時,鄒碧華閉着眼睛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身上插着管子。17時20分,鄒碧華去世。

2014年12月14日,鄒碧華遺體告別儀式。蓋棺前,唐海琳最後整理了一下鄒碧華的衣服,最後一次摸着心愛的丈夫的臉,她在他身邊放下了一本《要件審判九步法》。

主要事跡

對知識如饑似渴

在鄒碧華的家中,書房是最特殊的地方。書櫃從天花板一直到地上,每一格都擠滿了書。房裡有幾千本書,就連桌子底下也堆滿了書,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法律書籍。鄒碧華每天回家待的時間最多的地方也是這裡。

對知識如饑似渴,是妻子唐海琳對鄒碧華的評價。他去美國做了一年訪問學者,回來時運回了幾大箱的複印資料。鄒碧華的妻子唐海琳曾多次嘗試晚上陪他一起"秉燭夜讀"熬一熬,但都沒能熬過來,晚上兩三點鐘休息是常事。

鄒碧華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他去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大堆書回學校看,每天晚上練習寫毛筆字,每周兩次坐地鐵去培訓學校學日語。學日語的目的,是為了看懂日本法律書。

上海市高院司改辦副主任顧全曾在上海高院經濟庭與鄒碧華共事過一段日子。鄒碧華最初留給他的印象,就是"學者"。有一次,他倆一同參加一個外事接待活動,晚上11點後回到寢室休息後,鄒碧華居然打開電腦開始"寫東西"。

鄒碧華寫的東西,着實驚到了顧全--他正在把一本中文的法律文書翻譯成英文,並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顧全意識到,這是一個真正把法律當做一項事業來做的人。一個中國的普通法官想要向外傳遞中國法律界的聲音,不多見。

無論在公開演講場合,還是私人交流場合,鄒碧華都是一個"講真話者"。這種品質,加上他本身具備的專業素養,被法律學界廣為推崇--學界稱之為"學者型法官"。

鄒碧華在會議上的點評發言,一句廢話都沒有,講別人談得好,就講清楚好在哪裡,但每一個人的發言,他都會指出不足之處。鄒碧華參加法律相關講座,他從來不拿'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這樣的'大鍋話'來搪塞聽眾。他是會真正指出問題、探討解決方法的'學者'"。

"鐵人"的三句口頭禪

講座一講三個小時,中間也不歇息。結束還把同學們聚起來單獨輔導,一直到夜裡十一點。

鄒碧華兩年並成一年用,時間寶貴。時間都去哪了?白天奔波、晚上專研、假日加班……鄒碧華的時間被撐得滿滿的。人生雖然不能控制長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寬度。回首那些感人瞬間,一個大寫的"人"字是鄒碧華留給世間最好的紀念。

司法改革的許多工作他都是親力親為。有個介紹司法改革進展的百寶箱式的PPT,幾百頁的PPT是他自己加班加點完成的。他總說,只要我能完成的,我儘量不麻煩你們。

與鄒碧華共事過的人,都知道精力始終旺盛的他有三句口頭禪,"沒事,我不累";"你們先去忙吧";"沒事,有我在就行"。

鄒碧華出差去蘭州開一個司法改革會議。當天下午6點多鄒碧華下班後從單位直接出發,抵達蘭州時已將近凌晨。第二天,會議持續一整天。會議議程本來就排得滿滿的,但鄒碧華一邊在會上發言,一邊還不時審閱其他工作材料。會議結束,按主辦方安排可以再休息一天返程。但鄒碧華連夜又趕回了上海。

每個時間環節銜接緊密,每個時間段任務滿滿。一路風風火火,行色匆匆,絕不浪費一丁點時間。在同事眼中,工作連軸轉的鄒碧華向來沒有官架子,講話、做事方式頗具務實主義者作風。

有理想有追求的燃燈者

鄒碧華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在律師界廣為傳頌。他認為,法官與律師之間應當互相尊重,職業共同體的構建要先從法官做起,法官應當包容、超越、謙和、關懷,具有清醒的職業認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對於鄒碧華那篇聲名遠揚的《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也得到了法律人的一致認可,民主與法制雜誌社總編輯劉桂明曾經做了三個評價一、這是一篇好文章,好就好在講道理、講情理、講法理;二、這是一個好法官,好就好在平和客觀、客觀理性、理性正面,不居高臨下,不偏聽偏信,不人云亦云;三、這是一種好主張,好就好在鄒碧華院長提出法官與律師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是需要認真對待、理性看待、真情善待的。

他寬廣的胸懷不僅引導了法官,也感動了律師界。他出版的《要件審判九步法》一書,曾被趙旭東教授斷言"可被視為對法官裁判方法進行研究的第三種進路--實證的方法"。

他留下的《要件審判九步法》以及那些閃光的思想火花,是永遠不會磨滅的,紀念他的最好方式,是在庭審中用好九步法,以及讓他的理念傳承下去。對於許許多多法律人來講,鄒碧華院長就是一位燃燈者--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燈火。

疊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鄒碧華第一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了遠在江西老家的母親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母親的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輩子的堅守。

2008年9月,當事人沃根生83歲老母親居住的閣樓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認為物業公司應對火災承擔責任,於是將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於缺乏證據,沃根生最終敗訴了。判決以後,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訪。 鄒碧華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接待了沃根生,並提出要去現場看看。來到現場,鄒碧華拱着腰一級一級走上發黑的樓梯。閣樓很矮,鄒碧華的頭幾乎要碰到樓頂的橫樑,他非常認真地聽完沃根生的講述,神色卻變得越來越凝重。

回來後,他對信訪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判決沒有問題。但我們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這樣一位60歲的老人為了母親的事四處奔波,我們一定要將心比心,要讓他感受到法律對人格、對情感的尊重,這才是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

在鄒碧華的直接指導下,信訪法官聯繫了街道、電力、消防等多個部門,為沃根生仔細分析了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沃根生非常感動,拉着信訪法官的手,連聲道謝。

2014年12月15日,當他聽到鄒碧華去世的消息後,夫妻倆連夜從外地趕回上海,但還是沒能趕上追悼會,他們難過地說:"一直希望能有機會當面謝謝鄒院長,但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勇於擔當的改革奮楫者

47歲的鄒碧華,去世前最牽掛的是司法改革。

2014年6月,上海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首批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此前,鄒碧華參與研究制定了最高法"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司法公開平台建設改革試點"等方案。這一次,推進司法改革的重擔再次落在鄒碧華肩頭。

鄒碧華參與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先後召開了15次座談會,歷經34稿。法官員額制是此輪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法官比例壓縮至33%,意味着有一批現任法官進不了法官序列。怎麼改?鄒碧華力主避免兩個"一刀切"--不按資歷、行政級別"一刀切",要科學考核,給年輕人留有機會;高院、中院、基層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給一線法官更多機會;要讓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辦案的法官進入到員額中來。

在經過大量數據測算與分析後,鄒碧華發現,助理審判員在實際工作中承擔的工作量很大,而有的審判員已常年不在辦案崗位。因此,他堅持按照新的法官入額辦法對現有法官進行考核、考試和遴選,以保證所有入額的法官都是辦案骨幹。

有同事勸鄒碧華"悠着點,少得罪人"。他說:"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怎麼可能沒有爭議?該擔當時必須擔當。"

鄒碧華帶領司改辦團隊,調研全市法官分布情況、人力資源實際投入,獨創了一套"案件權重係數",分析全市法官辦案質效,並請來調查公司進行專業分析,尋求最佳方案。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姜平還記得,兩次討論法院"員額制"方案時,如何取捨,大家都很糾結,雙方意見尖銳。當時鄒碧華語氣強烈,幾乎拍案而起。事後,他兩次登門詳細解釋自己的觀點:"每一次來,他都帶着厚厚的資料,有數據分析,也有現實案例。"最後的方案,採納了鄒碧華的意見,員額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決不能讓我們現在的改革努力,變成未來的改革對象。"

--司法改革"既要有理想,又要接地氣",然而一些同事在實踐中卻碰到了"理想主義被批評為幼稚偏激,接地氣時常被以臉蹌地",對此,鄒碧華說出這麼一番話。

2014年12月10日11時30分,上海高院司改辦副主任顧全收到鄒碧華發來的短信:"人員分類的基礎數據有什麼變化?"

這句話顧全太熟悉了。每次法院司改辦開會,鄒碧華都會望向他:"你把上次的數據再報告一遍,再講講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

他沒想到,這句鄒碧華最常對他說的話,也是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這條短信,顧全一直保留在手機里,捨不得刪去。"在鄒碧華主持下,上海法院司法改革一開始強調最多的不是方案,而是基礎數據。"

方案設計初始,鄒碧華就讓顧全把全市法官的信息列出來,測算所有人近5年的工作量:"過去很多方案是根據意圖來套,這次我們是先排摸實際情況。"

上海法院裁判文書層層審批的情況究竟占多少?每個法院的審委會每年討論的個案數量有多少?領導對審判的行政干預究竟有多嚴重?--這些司法改革中的基礎課題,鄒碧華全部要求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得出數據,不准"毛估估"。

用數據說話,鄒碧華覺得還不夠。案件難易程度不一,法官付出的勞動有區別,不能光看案件數量考量法官的工作量。

鄒碧華把一家試點法院200餘名法官近5年來審判的案件卷宗全部調出來。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聽到這一消息驚訝不已:"把數據拷貝到硬盤上就要4個小時,他怎麼看得完?"

然而鄒碧華用了一個雙休日時間,不眠不休,把卷宗瀏覽了一遍。他提出,衡量法官工作除了數量,還要設置權重係數,按難易程度調整係數,這樣得出的數據才更科學。

"他一直反對 '拍腦袋' 式的 '孤島改革'。"在上海高院司改辦副主任張新看來,鄒碧華始終把"科學管理"貫穿於司法改革之中,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方案"、"一切以數據說話",甚至有人說他是"法院系統最優秀的產品經理"。

"改革這種事情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點點進步就是成功!"

--在一個全國司法改革法官交流群里,曾有同行對上海司法改革不理解、調侃甚至提出批評。面對尖銳的質疑聲,鄒碧華這樣回應。

改革之初,任何建議都會招來一堆反對意見。鄒碧華並不避諱這一點:"在各種力量相互制約、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各種利益相互博弈的背景下,很難形成一種周全詳盡的方案。"張新記得,為了推進法官職業保障,不同部門開了無數次會。可一提起給法官加薪,就有人說"環衛工比法官還累呢"。

有高院司改辦的同志聽到這樣的意見,難免覺得鬱悶。但鄒碧華一點不氣餒,帶領大家查找資料,整理數據,尋訪國外同行,僅僅用了10天時間就製作出一份世界各國法官收入水平報表,對法官職業特點和當下各國法官收入水平做了客觀比較分析,提交決策部門參考。

他甚至還請人專門搜集網絡和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法改革的文章和段子,時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那些可能的錯誤。

"我們都覺得司法改革難度太大了。有沒有成效,能不能得到法官認同,能不能得到社會認同,能不能實現司法獨立和公正……"但長寧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周宜俊相信,鄒碧華"不一樣":"他的內心有着強大的自信。"

鄒碧華面對"硬骨頭"時的自信,和他共事過的周宜俊很熟悉。

"我們完成一項任務,考慮的是困難在哪裡。但鄒碧華首先是看解決問題的意義在哪裡。"周宜俊說,"只要認定這件事有意義,他就有信心做下去。"

司法改革對鄒碧華來說,正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他是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人。"上海市高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余冬愛記得,聽到基層司法工作者發牢騷,他會用親身經歷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看:"他有一種氣場,讓你跟他一樣相信明天會更好。"

強大自信的背後,需要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鄒碧華的辦公室里曾放着一張行軍床,累了他就拿出靠墊躺一會兒。有一次忙到凌晨3時才回家,5時他又出門了。

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歷經15次座談會、34稿淬鍊,終於付諸實踐。

改革沒有捷徑,沒有坦途。

鄒碧華生前最愛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里有這樣一句台詞:"希望是一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好東西是不會消亡的。"

他曾對想過放棄的同行說:"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棄槳投江的道理?走上這個崗位,就得承擔起這個崗位的使命與責任。未來還會有年輕法官接過船槳,把司法改革事業推進下去。"

有數據、重事實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鄒碧華提出的許多改革建議和方案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它們都是建立在大量數據分析基礎上的,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實說話。

鄒碧華在長寧法院任院長時,就是通過調查研究,用數據和事實,一點一點往前推進自己的改革設想。

2008年6月25日,鄒碧華到長寧法院赴任。還沒進自己辦公室,就直接到會議室,討論信訪案件的化解。

鄒碧華到信訪辦調取了500多封群眾來信、100件執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問題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廳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聽法官審案子。這樣過了幾個月,鄒碧華了解了基層法院情況,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執行投訴多、管理薄弱,他就改革了執行流程,改變以往"一人一案管到底"的傳統運行模式,將執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強制4個環節,每個環節相互牽制、監督,提高執行績效,執行投訴率下降了76%。

有當事人投訴曾經33個電話找不到法官,他就建起法院"小總機",安排專人接聽,以防法官因開庭等接不到當事人電話,也為當事人提供諮詢服務。這一"小總機"模式成了如今在全國法院推廣的12368熱線電話的雛形。長寧法院大樓改建,需要設立臨時立案大廳。"鄒院長看了設計方案,沒有說不好,只是要求我們,首先調查來立案的人員數據,再和現有方案對照,看是不是符合現實需求。"長寧法院辦公室主任曾俊怡回憶。

調查下來,原來的設計果然有差距,設計團隊根據結果迅速調整了方案。鄒碧華總說,有數據、重事實,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先進理念不能超越中國實際

人們稱鄒碧華是博士院長,北大博士畢業後,他曾作為上海法院系統首個外派法官,去美國聯邦司法中心進修了一年。

"他讀的書多,可我覺着他不書生,不教條。"長寧法院副院長胡國均說。在長寧法院時,每逢信訪當事人生日,鄒碧華都要給對方發條短信,打個電話。他認為,法院不僅要辦好案子,還要做好延伸服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當事人排憂解難。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堅守中國方法。"最高法司改辦主任賀小榮說,"讓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為中國改革實際服務,這是鄒碧華的智慧。"

早在2000年在美國進修時,鄒碧華就專題研究了美國聯邦法院內部職責分工及法官輔助人員配置方法,回國後,寫下4萬字考察報告。沒人讓他寫這些,他自己總結的,他還研究了司法公開制度,回來後給年輕法官做講座,引起了很大反響。

多年後,鄒碧華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開。其中,有6項應用屬於全國法院首創。

鄒碧華深知中國實際,了解中國法官隊伍現狀,不照搬國外一套。"碧華總說,給予法官更多獨立審判權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監督。"賀小榮說,"比如,碧華在方案中設立主審法官聯席會議和專業法官會議制度,可以發揮資深法官的作用,為疑難案件提供諮詢意見。"

上海市高院院長崔亞東說:"鄒碧華憑藉前瞻性的改革視野、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全國司法改革的先行者,為上海乃至全國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最讓崔亞東感到難能可貴的是,鄒碧華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工作分工、職務升遷上,每當崔亞東徵求鄒碧華的意見時,鄒碧華總是說服從組織安排,以工作需要為重。至今,崔亞東的手機上還保留着鄒碧華發給他的一條短信:"我覺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夠改變中國法院的兩大領域。如果這兩年能抓緊干出模樣來,也算對得起黨,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個人上不上台階不重要。"

在歷史給予的重大改革機遇面前,鄒碧華追求改革理想,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毀譽,將改革"一點一點向前拱",用他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寫下了改革者的執着和信仰。

經典語錄

1.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2.有人說,時間在流逝。錯了!不是時間在流逝,是我們自己在流逝!

3.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但正因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們去努力、去奮鬥,我們的存在才因此有了價值。

4.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如果能讓自己完美一點,歷史也會完美一點。

5.當你處於黑暗之中的時候,當你看見一支蠟燭點亮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感覺到溫暖,你會感覺到光明。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這支蠟燭?在照亮別人的同時,照亮我們自己。

6.我們總是認為,當賺到了更多的錢、擁有了大房子、孩子長大了以後,就幸福了。其實,幸福不在未來。如果你今天沒有幸福,明天也不會有幸福;如果你當下沒有幸福,未來也不會有幸福。幸福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刻。幸福觀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是我們的人生態度。

7.一個人有信念,有信仰,什麼事情都會過去的。

8.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夠改變的事情。

9.我們正在流逝,正在以一種不可逆轉的速度從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流逝。這聽上去挺令人傷感的。但我們不必悲觀,因為叔本華還說過,"我們流逝了生命,卻收穫了人生體驗,而人生的價值就在於體驗"。

10.我們做法官的,一定要讓自己的心中有一個夢。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經歷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滅了。當一個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後,所有遭遇的挫折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人物評價

鄒碧華生命的最後一瞬大放光彩,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擔當精神,聽到他的改革信念:"改革,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拱的""背着'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在已成輿論焦點的政法系統,在權與法膠着較量的領域,在司法改革艱難推進的此刻,甚至在法官與律師尖銳衝突的現實中,作為重要崗位的領導幹部,鄒碧華卻凝聚起如此強大的輿論認同,彌足珍貴。(人民日報評)

不計毀譽敢於擔當,堅定信念勇毅前行。作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盤手,鄒碧華甘當"燃燈者",將擔當看作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他拿出政治勇氣堅定不移地干,敢擔責任,敢啃硬骨頭。這是一種不怕風險、迎難而上的精神,更是一種對黨忠誠、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他沒有被眼前利益蒙蔽,更沒有被暫時的挫折嚇退,挑起擔子,主動作為,敢於探路,將司法改革不斷推向深入。這樣的幹部,不正是黨和人民都要倚重的好幹部嗎?(光明日報評)

鄒碧華為了追求公正,他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挺身為弱者代言,開創了未成年人起訴親生父母的先例,讓一個無助的孩子堅強地活下去。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當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與律師的"暗戰"中,旗幟鮮明地為改善律師執業環境呼籲,並推動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不僅被人們稱為法官,更贏得了"法律人"的美譽。為了追求公正,他把學習作為畢生事業,在繁忙工作之餘,研究不止,筆耕不輟,成為當代中國"學者型法官"、"高素質法官"的傑出代表。在司法改革全面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勇於擔當、敢於創新,他的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精神,也是激勵後來者不斷前行的力量。(法制日報評)

鄒碧華堅持司法為民、便民利民,在依法公正行使審判權中彰顯公平正義。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把先進管理理念和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到工作實踐中,獨創的審判工作方法成為法院系統學習寶典。先後參與審理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證券破產案、房屋維修基金案等一大批全國矚目的重大疑難案件。規範設立上海法院系統12368便民服務熱線,受到群眾歡迎。積極推進法院管理科學化,牽頭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推動上海市法院司法體制改革工作。"法官當如鄒碧華"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共鳴。

視頻

法治「燃燈者」 - 鄒碧華

鄒碧華央視報道

電影《鄒碧華》節選

參考資料

  1. 學習時代楷模 做人民好幹部——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會摘要長寧時報,發布時間;2015-04-24 09:47
  2. 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突然病逝 當時正在會場工作 國內新聞,發布時間;2014-12-11 09:58
  3. 《鄒碧華》 騰訊視頻;
  4. 鄒碧華講授《要件審判九步法》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8年10月18日發布
  5. 憶鄒碧華:一位法官逝後為何極盡哀榮? 共產黨員網,發布時間;2015年03月06日 16:10
  6. 鄒碧華事跡心得體會範文3篇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2-13 13:47
  7. 學習時代楷模 做人民好幹部——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會摘要 長寧時報,發布時間;2015-04-24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