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年巫山葉紅時(周子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年巫山葉紅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那年巫山葉紅時》中國當代作家周子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年巫山葉紅時

壁立於神女峰,執着地守望,看江流千古,演繹吟哦。不棄不離,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一份信念存於心中:任世事滄桑,終是英雄的寰宇。 ——周勇《江山紅葉》

楓葉樹紅了幾片,搖曳在我家的陽台。

市文聯的王超伯伯發來微信:「小周,有空把巫山初中一九七一四班拍個照片傳給我,謝謝!」

進入巫山高中,在教學樓內,我仔細端詳着一個個學長學姐的名字,拍了張校友牆上的圖片,便傳給了王伯伯,王伯伯回復了個可愛謝謝的表情包,我便熄滅屏幕,站在巫中教學樓上,兩岸起了白,校內的黃櫨樹抖落了初夏的敗葉。

那年隆冬、白雪皚皚、霜葉紅透,爺爺終含笑離開了巫山,收拾遺物時,一封泛黃的信件夾着一枚紅葉出現在我眼前,爺爺寫道:

「我世居巫山縣巫峽鎮十字街頭,現如今生我、養我、我最初參加革命為之戰鬥過的土地已長眠於大江之下,有時看着靜靜的湖面,往往憶起當年剛參加革命工作時,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俱往矣,60多年過去了,我一生從事糧食工作近40個年頭,我最初踏上革命之路,就與糧食結下了不解之緣。1949年巫山解放。解放後的第一任縣長是趙景,縣委書記是張增。當時我家庭貧苦,正好縣政府充實革命隊伍,鞏固巫山新政權,招錄地方幹部,當時有100多人報名,錄取了100多人。

錄取後,我們在老縣城巫中集中學習了半個月,就分配到縣裡面各地工作,我當時分到縣委負責後勤工作,接王佩甫的手,我接手後,也沒給我交付什麼東西,縣裡面當時既無錢也無糧。我記得我接手不久,有一天下午兩點多鐘,盧祖政(原巫山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父親是老地下黨員,當時病了,從福田抬了出來,當時縣裡面考慮,為了方便治病,準備任命他為巫山人民醫院院長,但是將他抬到縣委禮堂,張增看到人不行了,就讓我喊他家裡面的人去幫忙,縣裡面在當時也沒有辦法。我在縣委負責後勤,三個月後,縣委縣政府將我們招的這批幹部,全部分配到各區鄉去征糧,我被分配到大溪鄉籌集轉運糧食,保證巫山縣城人民的口糧供應。

我當時與丁慶元一路,背着鋪蓋捲走了90多里的山路,趕到大溪,已是下午四點多鐘。當時大廟,大溪剛剛發生過土匪暴動,區長韓天月被殺,到了大溪後,大溪鄉指導員馮光柏就去給我們找了一間地勢較高的房子居住,馮光柏手中有一支步槍,我們三個人就住在一起。那時,大溪住了一個排的解放軍,住在大溪炮洞裡,洞裡有一部手搖電話,離我們住的地方只有100多米遠,我們有情況需要和縣委縣政府匯報,就到洞裡去打電話聯繫

當時,糧食主要依靠大溪的農民肩挑30多里山路運送,我在組織過程中,向縣城運送糧食工具主要依賴當時的木船(大溪船舶社),一條船可以運4噸多大米,一天一班向巫山老縣城發4條船,最多一次發了8條船,由於當時長江沿岸土匪較多,每次都需要有人押送,我每次都是親自跟船護送,確保糧食萬無一失。

船到巫山,我又要立即趕回大溪,組織下次糧食籌集工作,經常是船到碼頭停靠後,船都沒有吃的就往大溪走,經常在回大溪的路上,遭到國民黨特務殘兵的毒打。後來,我只好裝成外地人,學着外地口音,遇到特務殘兵就跟着他們順路走,到了大溪後,想方設法離開,舊時,下川東地下工作很難,我常常怕這些殘兵知道真相,被他們殺害。

在回大溪的路上,餓飯是經常的事,由於當時剛解放,一些老百姓不認識政府發放的糧食。我記得,一次回大溪的路上,趕到曲尺盤一個的村戶人家,實在餓得不行了,我請曲尺鄉親給口吃的,可是,他的家中的確沒有任何可以吃的糧食。我看到他家裡牆角處有一把曬乾的豌豆殼,鄉親煮了一碗豌豆殼,但卡得我無法下喉,我請鄉親給點鹽,但家中一粒鹽都找不到,他說家中有個水菜罈子,裡面無菜只有水,他倒了一碗給我,裡面全是蛆,我用一塊布擋着蛆,將水過濾到碗裡,下着豌豆殼吃了。吃完後,我給了鄉親半斤糧票,他根本就不認識那是什麼,我說這可以換糧食,並叫他第二天來大溪鄉找我,鄉親半信半疑收下了,他第二天在大溪鄉找到了我,我按照政策給他兌換了半斤糧食,他對我很是感激

就這樣,我在大溪給巫山縣城籌集糧食,一直搞到了52年年底。後來,組織上安排我到萬縣去學習糧食儲藏管理

經歷解放,土改,三峽移民,我覺得這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但我記得最清的是剛剛參加革命工作的那段歲月。總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幸福生活的今天。」

夜幕落下,我從神女大道走下,回到廣東路家中,奶奶倚靠着窗台,她望着公路對面喃喃着:「順秋十八暴,暴雨至便夏天走,想去大昌鎮、福田鎮、篤坪鄉看看……」,白髮奶奶摸着幾顆巫山脆李感嘆一聲:「人老了,未來在你們身上。」

入伏時節,本是很少有紅葉的,而不知名的紅色葉片的樹卻一大叢一大叢在陽台上伸展……巫山縣的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面孔,竟然像那些年的飄飛紅葉,牽動着淡淡的清涼,激勵着後輩不斷前行。[1]

作者簡介

周子傑,巫山青年,供職於巫山縣融媒體中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