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殷紅(黃艷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那一抹殷紅》是中國當代作家黃艷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一抹殷紅
華壇山, 隱匿於贛東北山區茂密的崇山峻岭,盛產竹木茶葉,茶油桐油和筍乾,綠色,是華壇山生命的主基調。
山路逶迤,初冬的楓樹,依然有黃中透紅的葉子燦燦枝頭,面對寒冬挑釁,欣喜着不肯褪卻的生命,那一抹殷紅,最是讓人感慨和緬懷。和文友採風,初次踏進華壇山,在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便與這裡的紅色記憶不期而遇。
李村七寶寺,背靠明山、甘山,寺前沃野村莊連成一片,與筆架山隔河相望。七寶寺左右兩部分有着截然不同的年代感。左邊大殿門前上書「李真君殿」,黃牆紅檐,修葺簡單,從所用水泥、瓦片等材質判斷時間不長,供奉的觀音卻是佛光照人。由於連日陰雨,不知那家村民,收摘的茶籽,晾放在殿內空地上。右邊連接的部分,是寺的舊體,上半部分灰磚黑瓦,牆身卵石黃泥相嵌,「七寶寺」寺名,也就落筆在這樣有些古舊的老屋門楣上。逢村里做法事或水陸道場,想必寺內也是敲鐘擊磬,鼓樂喧鳴。附近村民和玉山、德興等鄰縣的信眾,也時有前來燒香,虔誠向佛。
七十多年前,方志敏創建贛東北根據地,突破敵人封鎖,在華壇山安營紮寨進行休整,並帶領華壇山部分村民,一同北上抗日。七寶寺,這樣一所普度眾生的寺廟,就成了當時的紅軍醫院。
車邊村的一所老宅院,曾經是方志敏指揮部,據小學姜光偉老師介紹,當年,方志敏就是在這裡召開軍事會議,從華壇山姜里村出發,踏上向浙皖邊界進發的抗日新征程。率二千多紅軍壯士,在懷玉山遭遇七倍於己的敵軍,苦戰二十天,不幸被捕。
由於沒有經費維修,這所缺乏保護的老宅,已是搖搖欲墜,滿目瘡痍。院內堆砌着木材和一些廢棄雜物,母雞悠閒地在草堆里下蛋抱窩,因為是危房,只有一個殘疾老人居住看護院落。很難想象,這樣的頹敗,卻與當年的壯懷激烈相鏈接。毛村烈士紀念碑,湮沒在路邊荒草叢中,碑身滿是青苔覆蓋,已看不清字跡,倘若沒人提醒,路人也根本不會留意它的存在。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那些紅色地標符號,人們往往會想起弋陽漆工,想起懷玉山。弋陽,是方志敏家鄉,也是弋橫暴動的發祥地,懷玉山,是英雄陷入重圍,遭叛徒出賣被捕的悲壯之地。在贛東北老區這片紅色土地上,有許許多多象華壇山一樣,紅軍曾經活動過的地方,歷史資料並沒有詳盡記載,也就不為更多人所了解。
歲月流沙,悄然塵封經年往事。一些故事,一段歷史,你來與不來,知與不知,它都在那裡,不增不減。記憶的皺褶,不經意間偶然翻開,與鮮活過往一道撲面而來的,卻是無邊的感動與感懷。
童年時,祖父曾告訴我,他的家鄉鉛山新灘鄉,與河口鎮一江之隔的蔣家,曾經駐紮過方志敏紅軍部隊。小時候的他,喜歡跟着紅軍出操唱歌,那些戰士很多是十幾歲的鄉村少年。記得祖父晚年還常常哼唱着那些紅軍歌曲,高亢而有力的旋律,至今仍記憶猶新。
遙想當年,華壇山的每一個村落,每一條山道,或許都有過蘇區戰士匆匆的足跡,嘹亮的歌聲。流逝的光陰,用模糊的記憶,將那些腳印覆蓋歌聲收藏。崎嶇道路上,那些年輕生命腳下奔騰的迴響,血管涌動的家國情懷,卻始終在華壇山、懷玉山,在閩浙贛地區,在可愛的中國大地縈迴。
作者簡介
黃艷麗,女,江西鉛山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