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曼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明星

中文名: 鄧曼薇

別 名: 鄧小蓮

出生地: 廣東三水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職 業: 粵曲藝人

鄧曼薇(1911年-1942年) ,亦名鄧小蓮。粵曲藝人。女。藝名小明星。廣東三水雲東海伏戶墩頭村人。自幼喪父,家境貧困。幼年學藝賣唱,11歲即以「童星」享名,被譽為「小明星」。

人物生平

初習大喉,早年曾得音樂家梁以忠、蔡保羅、獻盛三和盲藝人盲德的指導。其後結識撰曲家王心帆,為她撰曲多首,王所撰的粵曲曲詞秀麗,小明星唱來也惻婉動人,其獨特的「星腔」深受歌迷愛戴。小明星主要的特點是咬字清晰、運腔灑脫、跌宕有度、韻味濃郁,聞才有沁人腑肺之感。30年代前後與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合稱「粵曲平喉四大名家」。藝術上勇於創新,形成感情細膩、低回宛轉的聲腔。獨創的「星腔」流派流傳至今,仍是粵曲觀眾最喜愛的一個平喉流派。抗戰時期曾在澳門演唱,並居留多年。擅演《秋墳》、《夜半歌聲》、《弄花影》等傷情劇目。

小明星在藝術上勤學苦練,一腔一調都精雕細刻,且勇於創新。她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一種感情細膩,低回婉轉,纏綿悱惻,沁人肺腑的聲腔,在行腔運氣,吐字轉板,聲韻格調方面自成一家,世稱"星腔"。是至今享有極高聲譽的粵曲平喉聲腔流派。小明星在其賣唱生涯中,不少逆境給她在健康和經濟上以相當嚴重的打擊。體質很弱,日夜辛勞,終於染上肺病。於1943年農曆七月十三晚,在廣州漿欄路"添男"茶樓歌壇登台,一曲《秋墳》唱至"只有夜來風雨送梨花"一句時,吐血昏迷台上,翌日與世長辭,年方三十。死後靠生前好友捐贈始得殯葬。

小明星為人稱道之處還在於她的愛國熱忱。那時廣州、香港均已落入日軍之手,她不怕受迫害,聯同眾藝人,傳唱宣揚抗日的歌曲。此等情操令人折服。小明星的星腔現已傳至四代(李少芳、黃少梅、梁玉嶸)。

那是六十一年前一個時近初秋的夜晚,愛群大廈左近的先施公司,天台音樂茶座人頭攢動。這是小明星從香港回廣州後的第二場演出,她甫一出現,全場就掌聲雷動。小明星拖着孱弱的病體登台,看到有這麼多新老歌迷擁戴,她的心中充滿感激。但她絕沒有想到,她曼妙的歌聲,不久後將在這個時空點上戛然而止。小明星應觀眾的熱烈要求接二連三地演唱,欲罷不能,當她續唱拿手名曲《秋墳》時已覺體力難支,唱到「愁人怕見,月冷冰霜,景淒涼……嘆今日,紅粉成灰,還說什麼碧玉年華?鴛魄未歸芳草死。」時已臉色大變,緊接着唱「只有夜來風雨……」一韻未完即猝然吐血倒地。翌日,芳魂飄逝,一代名伶就這樣湮滅於荒煙蔓草中。

在舊時,伶人的性命輕於草芥,被後世記住的往往也只是幾段風流韻事,用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小明星短短的一生,給後世留下的卻是傳承者和愛好者都甚眾的一份珍貴藝壇遺產——星腔,這種平喉聲腔流派,如今已成為粵曲中的挑梁支柱。它感情細膩、低回婉轉、纏綿悱惻、沁人肺腑的聲腔,在行腔運氣、吐字轉板、聲韻格調方面自成一家,受到當時和後世歌迷的一致追捧。就是她辭世後幾十年,仍像接力棒那樣,傳人不斷,代代有人,長盛不衰;沒有時限,沒有界限,粵桂瓊、穗港澳,乃至東南亞、南北美,可謂星韻裊裊,星名昭卓。據小明星自己說,她創立星腔的靈感竟然來自一首英文歌《BROKEN VIOLIN》,她無意中聽到這首歌,音韻十分悠揚,就想如果將它運用到粵曲中,必然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於是她努力去實踐,一腔一調精雕細琢,終於創出使她名垂後世的星腔。

其實小明星因家貧沒有機會讀書,但是她對藝術有着非常執著的追求,抓住一切機會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她曾向撰曲家王心帆學習唐宋詩詞、古典文學,向音樂家梁以忠學習音律曲式,甚至連西洋唱片也不放過。據說有一次她為了借鑑一個西洋唱片的低音旋律,在深夜散場後回家邊放洗澡水邊聽,疲倦得在浴缸邊睡着,被缸里溢出的水沖醒,她乾脆連衣服也不穿就到廳里繼續聽曲,直到天亮才找到那個低音旋律。俗話說勤能補拙,只上過幾天私塾的小明星竟贏得了「女文豪」、「大文豪」的美譽。

不論在舊時還是今日,一位年輕女藝人的相貌對她的成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恐怕並不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小明星流傳下來的照片只有兩三張,並無驚艷之色,依我看只有用「文弱清淨」幾個字形容。坊間也有傳聞,說小明星因為相貌平平而缺少浮滑少年的捧場追逐,屢屢遭到把頭(相當於今天穴頭)的排擠。不過,小明星憑着自己的天才歌喉和後天研磨,成為粵港澳三地文人雅士追捧的紅伶,足以讓人們忽略她是否有着傾城容顏。她的恩師、和她互相愛慕卻失之交臂的著名撰曲人王心帆曾聲情並茂地寫過一篇《小明星鄧蔓薇傳略》,中間有這樣的詞句,足以讓我們宛如目睹她的芳容:「……高浩心情若雪中月下之梅花,愛淡妝,喜長眉,不論晨妝、午妝、晚妝,必盈盈含笑,對鏡拈眉筆細畫雙娥,與新月遠山斗其妍淡也。薇明眸縴手,曠世無儔,婷婷裊裊,身長腰細,弱不勝衣,當其歌時,柔嘶細唾,仿佛捧心西子,人又喻其為病態美人……」

對於藝人來說,真不知是該用「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來形容,戲與人生之間好像總有那麼一種冥冥中的關合,放不下戲裡的角色,更逃不脫戲外的命運。由於小明星的聲線低回纏綿,所以她唱的曲子幾乎都是傷情離恨之作,詞曲極其哀婉淒涼,小明星又每每加以真情演繹,所以往往陷在詞曲的哀傷意境裡拔不出來,一晚唱下來,自然心志悽惶。而她自己的人生際遇竟和那些傷離的哀歌如此之像,傾心愛戀多位青年才俊,總逃不脫勞燕分飛的結局。小明星戲裡戲外的淚流到了一處,心痛到了一處,最後鬱結傷肺,未唱完 《秋墳》便在秋天築起了新墳,真真的令人扼腕痛惜。後世也有人感嘆小明星錯在對愛情太過用心與執著,本來可以嫁給權貴之家做妾,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而小明星偏偏痴心愛戀能文會曲、與其相知相惜的窮書生,終致貧病孤寂而亡。然而,這才是小明星,那個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的小明星,也許沒有她的悲慘身世、淒涼心路,也就沒有了那些如泣如訴、餘韻難絕的粵曲。世上多了一位幸福的小女子,也就少了一位名垂後世的名伶,少了一派優秀珍貴的唱腔,到底哪樣更值得?如能選擇,作為女人,每一個都會選擇前者。所以,我們惟有用崇敬的心情,再好好研讀一遍小明星的過往,再好好聽一遍流傳不衰的星腔,一個弱質女子用一生的血淚交換的東西,尤其值得我們善待。

人物軼事

王心帆與小明星

王心帆,原籍廣西,1896年生於廣州,1992年8月卒於香港瑪麗醫院,享年97歲。王先生喜詩詞,愛曲藝,1926年,王先生初遇小明星,開始為她撰曲,曲目不下三十餘首,而以《故國夢重歸》、《悼鵑紅》、《前情如夢》(此曲乃小明星自殺獲救後,王小帆痛心不已,專撰此曲勸慰)最為喜愛。也曾義助吳一嘯撰曲,並為已死的小明星作傳,連載於報。

王心帆的第一首曲是寫給小明星的,同時他也是第一位撰曲給歌伶的撰曲家。在此之前,沒有文人撰曲給歌伶唱的。自王心帆撰曲給小明星之後,才引文人雅士作曲給歌伶唱。自小明星走紅之後,很多大家閨秀,名門淑女也登台唱曲,一洗歌壇以妓女擔綱的陋習。

1990年,王先生九十六歲,與學生歐偉嫦首次籌劃《省港粵曲藝同歌小明星》的紀念演出,其時,王先生已封筆四十八年,毅然重振筆威,再譜《薇花落後猶香》,1992年,再次籌辦《省港粵曲藝同歌小明星》,以四場的悼星演出,創香港有史以來的粵曲晚會爆滿紀錄,使星韻心曲再掀熱潮。王先生情重專一,初戀情人是青梅竹馬的學生,後因志向不同,舍他而去,後暗戀小明星,自知窮書生不敢高攀,唯作紅顏知己精神伴侶。小明星死後十多年經朋友介紹,認識劉芳女士,可惜患腹膜炎病逝。自此先生再未談婚論娶。

故人昨夜夢中來

小明星的故鄉在三水,聽說那裡還保留有她的故居,於是我們決定頂着艷陽奔赴三水,去尋訪那個61年前寂寞飄逝的芳魂。

三水區文化局的黃敏和傅冰小姐非常熱心,幫我們約來了小明星第三代傳人李月友女士帶路,李女士一聽說我們要去尋訪小明星的故居就連連搖頭,說她還是在兩年前陪香港旅遊團的人去過,那是一條坎坷泥濘的土路,而且也不記得確切的位置了。後來幸得三水西南鎮文化站的同志幫忙,我們才驅車進了伏戶。一路上,李女士不停感嘆,過去寸步難行的泥濘路如今已變成了平坦的水泥大馬路,人造的綠化帶和鄉間野生的樹木相映成趣,新建的二層小洋樓遮住了老舊的土坯房,好一幅現代新農村的景象。

我們的車在一棵根深葉茂的巨大榕樹前停下,才發現對面就是鄧氏宗祠。據說在伏戶有好幾個鄧氏宗祠,這一個才是小明星這一族的。在這裡我們還見到了小明星同族的侄子,已經70歲的鄧啟明老人,他帶着我們沿祠堂邊的小路往後走了二三十米,就到了小明星的故居前。院門的大鎖已經生鏽了,可見很久沒人來過。開了門進入院內,才發現祖屋痕跡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個一百三十平方米見方的空空院落,院牆高聳,齊着牆根的四圍,草繁木茂。鄧啟明老人指給我們看,在院子的一處角落裡有一塊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小明星故居重建奠基一九九七年十月廿五日」,原來三水區政府曾在1997年想重新翻建小明星故居成為一處人文旅遊景觀,但終因經費問題一直擱置到如今。鄧啟明告訴我們,原來這裡的屋子也只有一間,是外牆青磚內牆黃泥的那種,在1969年就倒塌了,後來鄧家自己重建了一間,又在2年前再度坍塌了。談起他應該稱呼為姑姑的小明星,他說自己並沒有見過小明星,因為鄧家本來就比較貧困,又生養了太多兒女,排行第8的小明星在8歲時就被帶到廣州送了人,雖然她後來成了大紅大紫的明星,但一直沒有回過三水,她的後人也就無緣得見了。

我們重新回到宗祠前面,發現宗祠的門楣上貼着大紅的雙喜字,兩側還有喜聯。村幹部告訴我們,這是村裡的風俗,若族裡有人結婚了,都要在這裡大排筵宴。我們走進宗祠深處,果然這裡已經沒有了供奉祖先的靈位,兩廂則摞滿了方桌和條椅,後面還有一個很寬大的廚房,十幾個落滿塵埃的空酒瓶仍堆在灶台下面,恍惚間可以想見此處喜宴喧鬧觥籌交錯的情景。小明星一生為情痴狂,卻終於沒有贏得一場為她而舉杯的婚宴,面對如今的冷落祠堂、殘陽餘輝,不能不令人唏噓感嘆。

我們也曾打聽小明星在廣州的居所,但據說她都是和養母「六嬸」一起四處租房居住,因為居無定所,如今已經無跡可考了。倒是小明星的墓地在廣州小北的馬鋪毯崗,占地頗廣闊。墓碑高約8尺,碑上有一顆大紅星,刻着「南國藝人小明星鄧曼薇女士之墳墓」。據說,還時常有廣州的歌迷前往拜祭,而每逢7月她的忌辰,香港都有人組團去掃墓,可以想見,一生孤寂的小明星,身後並不寂寞。[1]

永遠的懷念

「獻給曼薇 心帆之靈

心曲星腔傳世頌

春風秋雨故人情」

——梁鉅洵(梁鉅洵是著名的星腔唱家,現退休在廣州,與王心帆,小明星是同輩好友,當年小明星吐血昏倒台上,梁先生是伴奏的揚琴師傅。1990年曾赴港參加第一次的省港澳曲藝同歌小明星演出。)

「縱目曲壇,緬懷先輩,鄧曼薇與我同鄉,今值其逝世五十年,思緒滿懷,調記江南,謹代表我的新聲,獻給小明星之靈。

三水好,藝苑出明星。七月薇花嗟隕落,秋墳血淚嘆凋零,遐邇共關情。」

——三水李門(前廣東粵劇協會主席) 1992年夏於廣州

「星腔是壓不跨的,星腔是不會消失的,直到今天,平吼四大名家中最受歡迎的唱腔,仍然是星腔,星腔定能長盛不衰,這是我的心裡話。」

——黃少梅,廣州著名星腔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曾三次赴港參加紀念小明星的演出。

小明星

小明星英年早逝,留下的曲目和唱片不超過100首,其中流行的不過20首左右.但是這些留下的唱片,流行了半個世紀,還有着長盛不衰、繼續流行的勢頭。據—位音像店老闆說:小明星的唱片發行量占粵曲的首位,如果把卡帶、CD碟也算進去,50多年至少在3000萬張以上,足可以與世界級流行歌手媲美。

小明星不愛收徒,正名分的弟子僅有陳錦紅一人。但受她直接或間接傳授的人卻是粵曲界人數最多的,且多數成為名家。如第二代的陳錦紅、李少芳、劉鳳、辛賜卿、白瑛;第三代的黃少梅、周頌雅、李月友;第四代的粱玉嶸、何萍等。至於星腔愛好者,更是星羅棋布,遍及全球。凡有廣府人聚居之地,必有粵劇粵曲,而有粵曲之處,必有星腔。其輻射力之廣之遠之深,在曲壇首屈—指。

小明星雖是一介女流,愛國之心卻是巾幗不讓鬚眉。「—二八抗戰後」,小明星憤慨日軍侵華劣行,主動請胡文森為她撰寫一首喚醒民眾的歌曲,縱使不適合自己的聲線,也堅決用大喉演唱《人類公敵》、《抗戰勝利》等救亡歌曲,唱片一經發行,立即在粵港澳賣到斷市。

參考來源

  1. [名伶篇·鄧曼薇70年前紅歌星的才情性情與深情],廣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