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南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南遮
原文名 Gabriele D'Annunzio
出生 公元1863年3月12日
意大利
逝世 公元1938年3月1日
國籍 意大利
教育程度 羅馬大學
職業 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知名作品初春
新歌
阿爾奇奧內

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又譯丹農雪烏)意大利著名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初春》、《新歌》、《阿爾奇奧內》等,創作甚豐,早年的創作具有現實主義傾向。後來寫作唯美主義作品,影響很大。鄧南遮同時也是著名的法西斯分子,是墨索里尼的主要支持者之一,1919年曾率軍占領阜姆。 [1]

人物生平

鄧南遮是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文壇上很有影響的一位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是頹廢派的代表作家。鄧南遮於1863年3月12日出生在意大利中部靠近亞得里亞海岸的小城佩斯卡拉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在少年時代,鄧南遮就顯露出文學才華。他學習勤奮,博覽群書,還進修外語和音樂。高中時,他讀過達爾文的著作,這對他的成長有極大的影響。他在哲學思想上和宗教觀念方面,深受實證論的形而上學的影響。16歲那年,由父親出資為其出版了詩作《頌國王翁貝托一世》。同年年底,發表了模仿卡爾社齊(1835-1907)風格的第一部抒情詩集《早春》,署名弗洛羅。

1881年,鄧南遮進羅馬大學文學系學習。當時羅馬是剛剛獲得統一的意大利的首都,是各地工業企業家、投機商人、政治家、文化界人士爭相匯聚之地。在羅馬求學期間,鄧南遮對大學的課程興趣索然,熱衷於出入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和結交文化界名流,認識了大詩人焦蘇埃·卡爾社齊(1835-1907)。同年5月,發表了詩集《新歌》,熱情謳歌了生活的歡樂和大自然的美,體現了自然主義的藝術風格。作品抒情色彩濃厚,抒發了對宇宙的神往,[2]

早期作品

鄧南遮的早期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1884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集《處女地》和他的成名詩作《少女的書》;1886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聖·潘達萊奧內》,1892年《處女地》與《聖·潘達萊奧內》又匯編成《佩斯卡拉短篇小說集》出版。這些作品受到了以維爾加 (1840-1922)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影響,描寫了阿布魯佐地區農村的自然風貌,反映了當地農民、漁夫、貧民的艱難生活,着意刻畫了這些受貧困煎熬的人們精神上的可怕的創傷,厄運的折磨使他們變成形體醜陋、畸形和具有獸性的人,其筆下的阿布魯佐地區是一個酸楚、污穢、冷漠和殘酷的社會,突出強調了這種生活環境在人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從1881年至1891年,鄧南遮主要生活在首都羅馬,他沉湎於上流社會豪華奢侈的生活,經常出入首都沙龍。他淫蕩好色,在貴夫人扇面上題寫歪詩,為了女人而去決鬥。在一次決鬥中,因頭皮受傷而留下一個長長的疤痕,並因此而開始禿頭。這種生活作風是他創作上頌揚享樂、縱慾和美化個人主義以及在藝術上追求華麗、細膩的那種唯美主義藝術觀所賴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188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歡樂》一書,反映了羅馬上流社會的風流韻事,表現了羅馬上層人上對藝術的鑑賞力和對高雅風格的追求,描繪了作者所熟悉和喜愛的大都市羅馬的風貌。它與隨後發表的《無辜者》(1892年)和《死的勝利》(1894年)構成了在當時意大利文壇風靡一時的《玫瑰三部曲》,確立了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表現了他那種明顯的頹廢派傾向,因此而知名於歐洲的文化藝術界,並占有了一席之地。1892-1894年,在法國巴黎,《無辜者》和《死的勝利》被譯成法文出版。法國評論界認為《死的勝利》是一部傑作。其後不久,此作又被譯成英文和德文。

在1881午至1891年期間,鄧南遮還在羅馬的《論壇》報和那木勒斯的《晨報》上發表過許多文學評論。1891年因羅馬發生瘟疫,他遷居於那不勒斯,擔任《晨報》編輯。

1894年.鄧南遮去威尼斯,在那裡重又與在羅馬相識的文學評論家安傑羅·貢蒂會面,並通過這位文學評論家結識了當時著名的女演員埃萊奧諾拉·杜塞。 [3]

創作轉折

1894年至1896年,鄧南遮的文學創作有了一個決定性的轉折。其作品深受尼采「超人」的人生哲學的影響,並開始創作劇本。在此期間,他着手創作小說《百合花三部曲》和《石榴三部曲》。他的《百合花三部曲》,實際上只完成了《岩間聖母》(1895年)一部,作品着意通過意志支配下的人的思想感情的逐步淨化來體現「超人」思想。這是體現鄧南遮「超人」思想的一部小說,寫作手法細膩,風格高雅,寓有詩一般的意境,對人和物的描寫所達到的藝術效果,可與達·芬奇的同名繪畫相媲美。《石榴三部曲》也只完成《》 (1900年)一部。作品通過主人公藝術創作的激情,通過愛情的毀滅和精神上的痛苦-征服激情的有效工具,來體觀詩一般的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火》是鄧南遮文學創作進入第二階段的重要標誌,充分體現了享樂主義、縱慾和表現「超人」的文學傾向。小說頌揚了年青人斯泰利奧·埃弗雷納的強烈的創作欲望及他對一位有才華的成年女演員的激情。故事發生在1882年至1883年之間,以水城威尼斯為背景,對水城景色的描繪不矯揉造作,不落頹廢主義的俗套,極富表現力。《火》是作者曾打算命名為《石榴三部曲》的第一部,可惜另外兩部分別題名為《人之勝利》和《生命的凱歌》沒有完成。在小說主人公詩人斯泰利奧身上藝術、生活、夢幻和成就融為一體。可以說,《火》是鄧南遮的唯美主義藝術風格已趨於成熟的重要標誌。其藝術表現力和詩一般的感染力都是非常突出的,在20世紀初的意大利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說之所以題名為《火》,源於書中第一部分所描寫的主顯節之火。在作者筆下,1月6日的主顯節之夜,煙火滿天的威尼斯水城猶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團經久不熄的火球」。

在這段時期,鄧南遮在戲劇創作方面也令人矚目。他與著名女演員杜塞的戀情推進了他的劇本創作和上演,悲劇《死城》(1898年)就是鄧南遮與杜塞經過長期切磋而寫成的。《春層之夢》是他在10天之內寫成獻給杜塞的,並於1898年由杜塞主演,首次在首都羅馬演出,但觀眾對此劇反應冷淡。然而,《死城》一劇用法文在巴黎上演,卻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實現了鄧南遮把劇作搬上舞台的理想,並於1898年在巴黎出版了法文譯本。1899年鄧南遮為杜塞寫的劇本《琪娥康陶》在意大利西西里帕萊摩的演出獲得較大成功。而《榮光》(1899年)一劇的失敗,則使鄧南遮重又回到詩歌和小說的創作中。

1898年以後,他遷居佛羅倫薩,在塞蒂涅亞諾的卡蓬奇那別墅里一直住到1909年,這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時期。詩集《讚歌》於1903-1904年問世。後來,因為經濟上入不敷出,債台高築,卡蓬奇那別墅被迫拍賣。

為了躲避索債,他斷然取消在意大利各大城市作有關航空的巡迴報告的計劃,而移居巴黎,在那裡他「流亡」了5年(1910一1915)。這個時期,他的創作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和慣有的色情描寫。《聖·塞巴斯蒂女的殉難》一劇隱約地帶有篤信基督的宗教色彩;《對死的默想》寫的是星期六那天,鄧南遮的兩位朋友-一位是詩人喬瓦尼·帕斯科利,另一位是80歲的天主教徒安道爾夫·布雷蒙,去世的消息同時傳來時所想到的一切。在僑居巴黎期間,鄧南遮文創作中的頹廢主義傾向更趨完善和奔放,達到了藝術與生活的絕對交融,追求藝術創作中的音樂性已成為他的信條。

戰爭之中

1911年,利比亞戰爭爆發。他為迎合意大利一部分戰爭狂熱者的口味,鼓吹帝國主義的擴張政策,著有《頌海外的偉績》一書,出版後當即被執政的喬瓦尼·焦利蒂政府查抄,因為書中強烈地斥責了奧地利皇帝,說他是「執行絞刑的天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5年4月15日,意大利政府邀請他回國參加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紀念碑的捐幕儀式,並請他發表演說。於是,他於5月離開巴黎回到意大利。他竭力主張意大利加入同盟國,多次發表反奧演說。5月24日意大利對奧宣戰後,他志願奔赴前線作戰,參加了一系列陸、海、空戰鬥。曾獲得2枚金質獎章,3枚銀質獎章,1故銅質獎章,3次獲得軍功十字勳章,3次晉升。1916年,因飛機失事迫降于海面,致使右眼受傷失明。在被迫退役在家休養期間,寫了長篇詩作《夜曲》(1921年)。全詩通過一個傷員的回憶、幻想和夢幻,歌頌了戰爭,抒發了對戰爭中死難者的懷念之情,描述了他們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同時也宣揚了負有偉大歷史使命的「超人」不死的精神。戰場上的經歷,為他此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他在戰場上找到了藝術生命的歸宿。詩人的天職和抱負在戰爭中得到了最完美和最富戲劇性的體現。

為反對意大利政府在和談中所持的軟弱妥協的立場,鄧南遮於1919年11月11日策動和指揮了一次向阜姆城進軍的行動。他們占領了阜姆城,鄧南遮在那「自由之國」當了一年的首領。鄧南遮撤離阜姆城之後,於1921年2月在意大利北部加達湖畔的加爾多納小鎮旁的一所名叫維托里亞萊別墅里隱居下來以安度他的晚年。

1926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制政權。鄧淘遮與墨索里尼有私交.雖然他沒有正式參加法西斯黨,但為納粹分子所賞識。他頌揚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軍事行動,是法西斯主義的積極鼓吹者。1926年,法西斯當局為他建立了國立學院,專門從事他的全部著作的出版工作;1937年,他被任命為意大利科學院院長,但因身體虛弱而未能履職。

人物逝世

1938年3月1日,鄧南遮突患腦溢血死去。3月2日晨,墨索里尼親自到維托里亞萊別墅向遺體告別,葬禮莊嚴肅穆,法西斯黨魁和首腦們都出席了。葬禮亡奏的是他本人事先選定的貝多芬四重奏交響樂曲。

在鄧南遮的遺作《密書》(1935年)中,他感慨地追述過自己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懷着懺悔的心情這樣寫道:

「目睹這慘澹而又痛苦的一生,我真想抹去自己曾有過的那些經歷-如今想起來真令人毛骨悚然-真想抹去加勃里埃萊·鄧南遮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抹去這樣一個文藝家和英雄的存在,抹去這樣一個與過去休戚相關又與今後的生存緊密相連的人物,抹去與他說過的話、寫過的篇章、聲明過的並且實現了的業績緊密相連的英雄般非凡而充滿情慾的一生。」 鄧南遮是意大利頹廢派文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代表了處在整個歐洲社會大動盪、大分化時代的資產階級文人反常的思想和心態。在作品中,他鼓吹大膽的鋌而走險的精神,一往無前的 「英雄主義」氣概;頌揚高雅的文采,追求奢侈豪華的生活;嚮往權力,崇尚榮譽,鄙視賤民;描繪變態的無節制的性慾和狂熱的激情。他宣揚的所謂「超人」正是反映了當時意大利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個人願望和歷史現實之間的失調,理想的目標與客觀實際之間的不平衡。為了擺脫這種精神危機,填補內心世界的空虛,鄧南遮力求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那裡尋求寄託。尼采的「強權意志論」指導下的「超人」,就是超越「善」、「惡」的倫理標準,摒棄正常的道德準則而生活的人。「超人」實質上是不正常的人,是用以掩飾其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心態的幌子和藉口,而且是為那種無視倫理道德,違背正常人的良知,無節制地追求生活享受,無休止地為尋求新的刺激所尋找的哲學「根據」。

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法西斯統治在意大利確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之中的鄧南遮,以他那種反歷史的和超越歷史的觀點,孜孜以求地希冀在冒險的軍事行為中創建所謂「英雄」業績,以不斷地爭得「榮光」,企望自己能壓倒世上的一切人,成為全歐洲風靡一時的「超凡」人物。

在藝術觀點上,鄧南遮是意大利唯美派文人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響的詩人、作家和劇作家,他以頑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的長篇小說,還有多部創作,它們連同他一生寫下的多達四萬行詩句的詩歌作品,極大地充實和豐富了唯美主義流派的文學寶庫。鄧南遮生前在他留給後人的長達幾百頁的《密書》中自豪地寫道:「發奮地學習、學習、再學習,使我成了這樣的巨匠,善於表達他人無法表達的東西,我的寫作風格也超越了多少世紀以來所有的人所寫過的」。

鄧南遮認為生活就是藝術,生活應該象藝術一般美。在文學創作中他着力於探求那「無法效仿」的生活中的美的意境,從而「把文學作品看作是一幅鑲嵌畫一樣的裝飾品,力圖用文學語言來雕琢出一種「難以效仿的生活」(見薩佩尼奧《意大利文學史》)。鄧南遮在作品中深入指示和刻意捕捉蘊含在生活中的美的內在實質,因為他認為「生活是美和力量兩種形式的的永恆的交替,是聲音和色彩的交響樂,當聲音和色彩與非凡神聖的人自然交融在一起時,人們就能享受無上的樂趣,領略那狂熱的激情」(《在生活和在藝術中》,1893)。鄧南遮正是是以其獨特的文采擴大了文學創作的題材,外拓了新的藝術意境,體現了文學語言的精華,豐富了美學寶庫。

鄧南遮的小說結構嚴謹,敘事流暢,富有雄辯力和邏輯性,人物性格化,風格高雅華美,語言頗具韻律,旦富有音樂感;他的詩歌更是聲音和色彩的交響樂,他認為詩歌是至高無上的寧宙的和諧,是神秘的音樂感之魂,也是最廣闊的真理所在,詩歌所反映的空間和時間,其廣度和深度是知識和科學所不能及的。

所以,儘管後人對於鄧南遮的作品有各種各樣的評論,爭議也很大,但有一點是誰也不能否定的,那就是意大利20世紀的許多作家,不管其主觀願望如何。幾乎沒有一個不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鄧南遮創作思想的影響的。意大利當代現實主義作家維塔利亞諾·勃朗卡蒂(1907-1954)曾這樣評論鄧南遮的作品:「我在青少年時期就拜讀過鄧南遮的作品,讀後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它們象是一部奇妙的裝置,大大地增強了人的聽覺、嗅覺、視覺和觸覺,芳香、光線、聲音和觸覺一齊向你湧來,我小小的知覺猶如一根發瘋的指南針似的胡亂地作着反應。」(《資產者與無限》,1938)從這段評論可以窺見鄧南遮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三部曲

歡樂

故事發生在羅馬古城。小說的主人公安德烈·斯佩雷利,是個貴族家庭的後裔,能賦詩、作曲、有非凡的藝術才華。2l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與一位舊情人結了婚,他獨自生活在羅馬的一所豪華住宅里。他曾跟隨父親遊歷歐訓各國,高雅的藝術鑑賞力和溫文爾雅的舉止風度,使他成了情場上的風流男子。「把生活當作藝術作品一樣來雕塑」成了他的生活指南,這也使他後來對情慾、色情的追求到了「難以控制地地步」。

在羅馬上流社會的沙龍中,安德烈結識了美貌出眾的愛萊娜·莫蒂,他們一見鍾情,赤誠相愛。節日的歡聚,乘坐馬車的遊逛,舞會上的頻頻相見,使安德烈沉醉在愛情與無節制性慾的追求之中。但最後愛萊娜離開了他,與一位英國紳士結了婚。安德烈不忘舊情,始終懷念着愛萊娜的美貌和性感。在五月的一個星期日,愛萊娜重又與安德烈會面,但不是與他恢復關係,而是宣布與他最後斷絕關係。被拋棄的安德烈從此更沉湎於色情,更貪婪地追求性慾,頻繁地出入於羅馬上流社會,風流韻事層出不窮,竟在一次與情敵的決鬥中受了重傷,在他的表妹阿泰萊塔侯爵夫人家裡養傷。在養傷期間,安德烈經歷了「長期而緩慢的痛苦折磨之後,變成了具有另一種精神思想的新人」,再也不狂熱地追求那「污穢的、瞬間的情慾」了。在經過長時期的靜心思考之後,他承認並深信自己在藝術中找到了「最忠實的情侶」-永遠年青而「不朽的」情人。於是,他賦詩作畫,流連這大自然的風光,以極端的熱忱從事藝術創作。但是,他表抹的女友,危地馬拉的執政官之妻瑪麗亞·費麗絲的出現,重又擾亂了他已平靜下來的心靈。安德烈被瑪麗亞崇高的精神魅力所打動.瑪麗亞與愛萊娜在秉性上完全不一樣,但因她們倆人外表上的相似,就又使安德烈重新燃起對舊日情人的戀情。而瑪麗亞雖然欣賞安德烈的高雅情趣和藝術上的素養,並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但是直至她帶着女兒跟隨丈夫離開之前,與安德烈只是保持戀人的關係。後來,安德烈在羅馬與瑪麗亞重又相見,儘管瑪麗亞對安德烈已有不祥的預感,並擔心自己上當受騙,可還是墮入了安德烈布下的情網。但對安德烈來說,瑪麗亞只是愛萊娜的替身,他心日中愛的始終是愛萊娜,他已無法區分這兩個女性,把對愛萊娜的愛完全傾注在瑪麗亞的身上。安德烈在與瑪麗亞幽會的第一個晚上,在情慾的衝動之下,竟脫口呼喚出愛萊娜的名字。瑪麗亞在幻想被擊得粉碎之後,也憤然地離他而去了。後來安德烈得知,愛萊娜又另有了情夫,而瑪麗亞給他留下的只是一些家俱和對過去的痛苦的回憶;另一方面。瑪麗亞也因丈夫的嗜賭成性而陷於貧困之中。於是,安德烈從此開始厭棄人生.感到愛情與歡樂都是空虛的。

無辜者

《無辜者》是鄧南遮的一部力作,於1891年4月至7月寫成。是1891年12月至1892年2月陸續發表在《那不勒斯郵報》上的花邊文學。全書共20萬字左右,分51個章節。

主人公圖里奧·赫爾米是個玩世不恭的男子。他多次背叛賢惠溫順的妻子,與情婦泰雷薩·拉福幽會。但圖里奧對妻子朱麗亞娜十分敬重,在朱麗亞娜患病期間,他對她傾吐了真摯的愛情,對自己以往的墮落深感悔恨和內疚。然而圖里奧的情婦泰雷薩卻一直糾纏着他,高傲而又善良的朱麗亞娜只得默默地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她之所以能默默地忍受,是因為她理解自己的丈夫,並相信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當然更主要的是因為對那個對她體貼入微的婆婆和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有着深厚的感情。後來有一天,圖里奧意外地發現了朱麗亞娜與作家菲力浦·阿爾博里奧之間的隱秘關係。那也正是他剛剛與情婦斷絕了關係,開始重溫與妻子的柔情的時候。在他們曾經歡度過新婚之夜的那幢寧靜的鄉村別墅里,圖里奧消除了對妻子的懷疑,與其一起重訪先前一起居住過的臥室,共同回顧舊時的恩愛。但朱麗亞娜身體十分虛弱,神情抑鬱,興味素然。就在回家的當天晚上,圖里奧的母親告訴兒子說:朱麗亞娜已有身孕了。圖里奧聞此異常震驚,精神上十分沮喪。這證實了他原來的懷疑是有根據的,也醒悟到他妻子精神抑鬱的原因。夫婦之間進行了一席感人肺腑而又令人傷感的談話。朱麗亞娜痛不欲生,圖里奧則充滿激情地撫慰妻子。從此,在圖里奧的內心深處,悔恨、愧疚、嫉妒、痛恨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他精神恍惚,似乎想自殺。然而,圖里奧的家裡人卻全然不知內情,熱心地為即將出世的嬰兒推備所需要的一切,圖里奧因此十分煩惱。於是,動身去羅馬尋找他妻子的情夫菲力浦·阿爾博里奧,但菲力浦因去非洲身染絕症已瀕於死亡。從羅馬回來後,圖里奧就開始策劃一個罪惡的陰謀:害死新生的嬰兒。因為那是情慾衝動所釀成的產物,也是他對妻子的至高的愛情的障礙。嬰兒自出生之後,就受到不詳內情的母親的寵愛。圖里奧一看到嬰兒,心裡就漾起一陣厭惡。而朱麗亞娜也把這孩子看作是自己對丈夫不忠的明證,思想負擔極為沉重,產後身體日見虛弱。圖里奧在難以控制的憎噁心情支配下,在聖誕節前夕,他勸說奶媽也去教堂做聖誕祈禱,而他卻獨自留在嬰兒臥室里,故意把門窗打開。並把嬰兒放在窗台上。那時正值隆冬季節.刺骨的寒風吹打着嬰兒稚嫩的身軀。嬰兒受寒後,不久就死了,全家人都沉浸在悲哀之中。雖然圖里奧所憎惡的孩子不見了,但他靈魂深處卻十分悲愴和淒涼,眼前不斷浮現出嬰兒緊握成拳頭的小手和那半張着的發紫的小嘴……他不再痛恨那個孩子了,因為核於是個「無辜」者。

《無辜者》在創作上有不少長處,可稱得上是鄧南遮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充分體現了鄧南遮創作的唯美主義風格。小說是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寫的,風格樸實無華,文筆流暢,《歡樂》中的那種矯揉造作的文采不見了。作者想使《無辜者》一書能突出顯示 「精神道德」方面的深度,所以在圖里奧和朱麗亞娜的身上突出強調了那種追求「純潔」愛情的憂傷和折磨人心靈的煩惱,着意刻畫了主人公那種悔恨和愧疚的心理。但作者筆下所刻畫的人物意志力薄弱,「某些腦中樞神經使他無法對自己正常的精神生活予以必要的調節」,所以他時而令人鄙夷,時而又純潔高尚,時而令人信賴,時而又陰險狡詐,時而親切多情,時而又冷若冰霜,時而平靜清醒,時而又暴跳如雷、怒不可遏,這正是他精神失去平衡的寫照,也是導致他犯罪的精神因素。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羅馬的一個貴族家庭,一所座落在羅馬市郊供貴人幽會的別墅,一個擊劍比武廳和一個書房。主人公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是個擁有豐厚田產的闊少爺,他精神極度空虛和失調,與生性忠厚,心地純潔的老僱工喬瓦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小說對羅馬近郊優美景色的描繪很有詩意,充分體現了唯美主義的藝術風格。

《無辜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結合科學與幻想、自然性與象徵性,把人物感情上的波瀾起伏和變態的心理盡善盡美地用富有音樂性的語言和藝術散文的形式表達出來,既有仿古風采,又有新的詞語,既有人物形象的細膩刻畫,又有反映複雜心理狀態的獨白和對話,而且故事結構嚴謹,情節緊湊,人物形象豐滿。

小說對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的刻畫很細膩,對人物的儀表,尤其是對朱麗亞娜的秀麗動人的外貌的描寫.很有獨到之處;但小說對主人公圖里奧缺乏形象的描繪,常以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來代替主人公的感情;過多地讚頌了朱麗亞娜作為女性的魅力而沒有突出她無辜的一面,則是作品的不足之處。

死之勝利

主人公喬治·阿烏里斯帕和伊波利塔是一對情人,他們經常相見。在一起談論愛情,回憶往事,總之.他們真摯相愛。雖說他們如膠似漆.但內心世界總有一種莫名的孤獨之感。喬治的父親因有外遇,與其妻分居。無節制地揮霍家產,還千方百計地從家裡索取錢財。母親叫喬治回家,規勸其父改邪歸正。喬治面對家庭的衝突和糾紛,進行了思索和分析:母親與姐妹們在思想感情上與他是相通的。他能理解她們的處境,但父親與他的兄弟不僅外表相似,而且性格都很粗暴魯莽。喬治精神上極為沮喪,他雖然同情母親。但又十分厭煩,最後他簽給父親一筆數目相當可觀的信貸,辜負了母親的信任。對情人伊波利塔的想念,可以使他暫時擺脫這種思想感情上的痛苦,可他-想到幾年以前自殺身死的伯父德梅特里奧,就又十分激動.因為他的伯父在精神上就象他的親生父親一樣。伯父的自殺使他深信,自殺是救贖自己的唯一出路。喬治擺脫家庭紛爭的糾纏之後,就去阿勃魯佐海灘與情人伊波利塔全面,那時正值盛夏。他希望伊波利塔的愛情能使他振作起精神。相見之後,他們日夜相處,喬治發現伊波利塔已經墮落了,變成個十分淫蕩的女人,這使他十分傷心。喬治企圖使她過一種新的生活,於是用當地人們的宗教觀念相傳統思想去感化她。當地農民和漁民的狂熱的宗教信仰使人難以置信,這對情人有一次也參加了朝聖活動,觀賞了妖魔鬼怪的節日表演,還到過騙子和叫花子們經常出入的地方。

喬治的精神創傷未愈,心裡充滿着矛盾和衝突:他嚮往過一種完美的精神生活,但無節制的情慾使他感到窒息,做了情慾的奴隸。同時喬冶還一直懷念着他那已故的伯父德梅特里奧,總想起他的自殺。但阿勃魯佐地區的人們從事農業和漁業的生活,以及大自然賦予人們的那種寧靜和甜美,又使喬治感受到這種美的享受,促使他思考着人生。他想到了歐洲的先知者們,也想到了基督,他認為他們都是完美的精神境界的倡導者。由於無法抗拒神秘、恐怖的死亡的召喚,他毅然想在火車通過兩條隧道的瞬間臥軌。也想到過去投海。因為除了死,他沒有力量抵禦女人對自己的誘惑力。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他摟住情人伊波利塔從萬丈懸崖跳了下去。喬治死了,伊波利塔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說明,在意志和感情的矛盾衝突中,死亡戰勝了一切。

小說《死之勝利》的結構嚴謹,敘事流暢,人物性格化。它既不像《歡樂》中那樣追求詞藻的華麗典雅,又比《無辜者》的表現手法多樣。因此,《死之勝利》一書充分體現了鄧南遮創作中的頹廢主義和自然主義的一切主要特點,集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的表現手法於一體,描繪了人物的自然感情,表現了主人公對情慾的厭煩,刻畫了人的各種複雜的思想情感:痛苦和憂鬱,仁慈和殘忍。《死之勝利》一書的題目本身就意味着「超人」思想的失敗,人的道德覺悟始終還是屈服於個人的情感了

鄧南遮的第一部詩集《初春》,問世於1879年,當時他還是個中學生。詩集《新歌》(1882年)、《夜鶯之歌》(尚不明確) 《阿爾奇奧內》(1904年),[4]

詩歌欣賞

夏日謠曲

  • 微風拍着羽翅,
  • 在柔嫩的沙子上
  • 颯颯地寫下迷離的文字。
  • 微風向潔白的河堤
  • 吐出低低切切的絮語,
  • 盈盈秋波傳遞。
  • 太陽落進了西山,
  • 無限的音籟,陰影與光彩
  • 自由嬉戲在你的溫存的兩腮。
  • 海灘的寬闊、乾枯的臉龐,
  • 好像漾出了你的惝恍
  • 奇妙的淺笑,萬千模樣。

夏日謠曲》是一首著名抒情詩。作者選取微風和夕陽的各兩組鏡頭,巧用比喻,把夏日光彩絢爛的風光作了生動的描畫,傾注進了人的豐富的感情,完美地傳達出了它的楚楚動人的千姿百態,萬千模樣。微風,夕陽,河堤、海灘,無不具備了十足的靈氣,神情畢肖地卓犖而立。鄧南遮的詩歌注重語言的雅致,音韻的優美。這首詩堪稱楷模。詩的韻式整齊,前兩節均取 aba,交叉押韻,後兩節均取 aaa,韻腳一致,既前後照應,又變化有致,音節清妍典雅。閱讀時不僅能獲得如觀賞一幅精美的油畫時的視覺美感,也能享受像聆聽一支優美的樂曲時的聽覺美感。譯詩按照原詩的韻律譯出。

牧羊人

  • 又是九月,
  • 我禁不住神遊故里。
  • 該是羊群換場的時光。
  • 此刻,在阿布魯齊大地
  • 我的牧羊人們
  • 離開牲口圈朝海邊轉移,
  • 走向如山區牧場一般荒蠻
  • 青翠的亞德里亞海濱。
  • 他們暢飲山泉,
  • 好讓故鄉甘露的溫馨
  • 驅除背井離鄉人旅程的乾渴,
  • 久久滋潤他們的心。
  • 他們折斷榛樹做成一根根拐杖。
  • 他們沿着古老的草徑走向平原,
  • 幾乎像是跋涉靜靜的綠色小溪,
  • 一路踏着父輩們的足跡。
  • 啊,那發現洶湧的大海的第一人
  • 發出怎樣的歡呼!
  • 此刻羊群沿着海邊蹣跚前行。
  • 空氣依然是那麼清明。
  • 太陽把羊兒的絨毛
  • 塗上一重黃沙般的金色。
  • 海濤,踏青,一派溫柔的喧囂。
  • 啊,我為什麼不跟我的牧羊人廝守一起?

呂同六譯

  • 阿布魯齊是詩人的故鄉,當時為貧困,落後的農牧區。
  • 選自《意大利二十世紀詩歌》,
  •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

浪漫曲

  • 在一片金色中,
  • 二月溫柔地消逝。
  • 陽光下,廣場宛如玫瑰園
  • 百花斗妍,香氣四溢。
  • 聖父、聖子和聖靈,
  • 在陽光下渾身發熱,
  • 他們在三個階梯上,
  • 笑得那麼明朗聖潔。
  • 象玫瑰色的莖杆那樣,
  • 方尖碑似乎粲然開花,
  • 在天庭間花崗石的脈絡中
  • 它顯得那麼容光煥發。
  • 它靜聽泉水細語喃喃,
  • 在高高的台階之下,
  • 又看到水花在陽光下進涌,
  • 在小船上面華光閃閃。
  • 聖母披上一身榮光,
  • 頻頻含笑,倚在細柱上,
  • 看到這幅歡快的景色,
  • 她的笑容親切而又慈祥。
  • 以後太陽越升越高,
  • 廣場上泛起一片金黃。
  • 我的美人兒已經離去,
  • 我的心隨她一起飛翔。

錢鴻嘉譯

選自《意大利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5]

文獻參考

  1. 加布里埃萊·鄧南遮. 新浪網
  2. 已完全擺脫了卡爾社齊詩風的影響。
  3. 鄧南遮詩選(意大利). 
  4. 確立了他在意大利詩歌界的重要地位。
  5. 鄧南遮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