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世昌的愛國事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世昌的愛國事跡,歷史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鄧世昌


原圖鏈接甲午海戰與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 ,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人,清末北洋水師名將,偉大的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們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 可供紀念、瞻仰、憑弔。


1867年(清同治六年),沈葆楨出任福州馬尾船政大臣,同時開辦前學堂製造班和後學堂駕駛管輪班。學堂開始招生,生源主要為福建本地資質聰穎、粗通文字的16歲以下學生,後由於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擴展到廣東、香港一帶,並將年齡要求放寬到20歲以上。鄧世昌得知此消息後立即稟告父親,要求報考。開明的父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鄧世昌回到廣州,參加考試,成績優秀,順利考取駕駛專業。當時參加報考的學生,家境貧寒之士占大多數,其次是受到外國影響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國學堂學生。報名者必須將三代名諱、職業、保舉人功名經歷填寫保結,並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結。


駕駛專業學生除學習英語、數學外,還學習航海天文學、航行理論和地理,經五年堂課學習後畢業。1871年(清同治十年)鄧世昌從軍後"第一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堂課教育,僅是海軍教育的第一步。要成為合格的海軍軍官,需經練習艦的實習。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鄧世昌和其他同學一起登上"建威"練船,開始了他們渴望已久的海上遠航。這次航習,先後到達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歷時四個月。海天蕩漾,有時數日不見遠山,有時島嶼縈迴,沙線交錯。練習艦經受各種考驗。去時由教員躬督駕駛,各學員逐段眷注航海日記,測量太陽和星座的位置,練習操縱各種儀器。返航時學員們輪流駕駛,教師將航海日記仔細勘對。經過二年艦課實習後畢業。


1882年(光緒八年)夏,朝鮮國內亂,正值李鴻章母親病故,回合肥奔喪、丁憂,署直隸總督張靖達公樹聲,奏調浙江提督吳長慶率師東渡,命世昌以兵艦運送之。鄧世昌駕"揚威"艦鼓輪疾駛,迅速異常,徑赴朝鮮仁川海口,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比日艦載兵而來,我軍已自仁川整隊,徑入朝鮮國都城辦理竣事。日兵後至,爭門不得入而罷。鄧世昌率艦援朝,挫敗日本侵朝計劃,補升游擊,賞給"勃勇巴圖魯"勇號。


1887年(光緒十三年)春,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已是第二次出國接艦帶船的鄧世昌,此時已被大家公認是一個"西學湛深"、"精於訓練"的海軍專家。艦艇遠航訓練是海軍官兵的必修課,特別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鄧世昌認為,接艦實際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遠航訓練,所以在接艦回國途中,積極組織海軍將士認真進行海上訓練。鄧世昌在歸途中因勞累過度,發了寒熱。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作為管帶,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對全艦的安全負全部責任,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於是,他撐着虛弱的身體,一步步艱難地走上駕駛台,"扶病監視行船"。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全艦官兵在沿途進行不間斷的各種操練,"終日變陣必數次"。操練的內容和科目,完全是實戰可能發生的,符合戰鬥的需要,並且要求正規化:"時或操火險,時或操水險,時或作備攻狀,時或作攻敵計,皆懸旗傳令。"在鄧世昌以身作則的激勵下,艦上將士"莫不踴躍奮發,無錯雜張皇狀"。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北洋海軍在英、德兩國訂購的巡洋艦"致遠"、"靖遠"和裝甲艦"經遠"、"來遠"竣工。鄧世昌以營務處副將銜參將兼"致遠"號管帶身份,參加接帶。途中屢經風濤,其他各艦水手病故甚多,惟"致遠"艦因鄧世昌措施得當,關懷士卒,無死亡者。


光緒十四年(1888)春,抵大沽。七月,鄧率艦從丁汝昌鎮壓台灣呂家望起義。返回後,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八月,北洋艦隊正式成軍,分左、右、中、後四軍,鄧世昌授中軍中營副將,仍充"致遠"管帶。同年底回國。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兼任"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此艦相終始。


1888年(光緒十四年)台灣後山生番,時出滋擾,官軍往剿失利,凶焰益熾。福建提督孫開華統軍查辦,李鴻章電檄(xí)世昌,隨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灣助剿。世昌逐駕"致遠"艦赴台灣埤(pí)南一帶。惟時陸軍苦戰累月,雖迭有擒斬,終有山深篝(gōu)密,難以深入。及世昌駕艦駛至於附海之處,發炮轟攻,乃得水陸並進,痛加剿洗,折毀碉寨,將呂家望、大莊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着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鄧世昌17年後"第二次"回廣州家鄉探親,這次未能見到他的父親,因為老人家已在幾年前去世了。當時,他接到喪報,但軍務在身,不能回家奔喪。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靈前,醒後揮淚寫祭文,將未能見父親一面視為"終身大戚"。


1889年(光緒十五年)2月20日,李鴻章奏北洋海軍新設中軍中營副將,請以鄧世昌借補,任"致遠"艦管帶。


1891年(光緒十七年)李鴻章來威海檢閱北洋海軍,這是《北洋海軍章程》制定後的首次大檢閱。鄧世昌平時訓練部隊,絕對不允許搞花架子。敵艦的距離須臨機測定,且在敵我雙方高速運動中。以鄧世昌訓練得力,奏准賞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並賜給三代一品封典。


1892年(光緒十八年)鄧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1894年(光緒二十年)鄧世昌嘗曰:"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參考資料 

  1. 鄧世昌的愛國事跡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