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邂逅甌窯古陶瓷的美(徐迎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邂逅甌窯古陶瓷的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邂逅甌窯古陶瓷的美》中國當代作家徐迎港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邂逅甌窯古陶瓷的美

夢裡花落幾何,醒見時分初落 出於土中,塑於形里,成於火上。瓷如美玉、或翡翠、或玉盤;其面如鏡、如影、如夢;其色澤淡雅,賽比蓮花出淤泥而高潔,又賽唐美人芍藥前舞;回訪千年於東甌,悅賞古人制甌瓷,釉澤美艷,器可容珠,塑神如活,似初雪降於夢中之妙感。夢醒時分,依舊如美...... 在露濕蓼紅、閬苑奇群的江南越韻上,有一支小曲兒在那裡誕生,隨時間之移,儼然轉演成「越劇」。記得年幼時,「梁山伯與祝英台」里有一處「樓台會」選段,婀娜多姿的身段,悅耳動聽的曲調,讓人夢縈千回。當祝英台舉酒向梁山伯時,引起我注意的是那釉白如玉的酒樽,我知道那是演員道具,但並不妨礙我喜歡着它。 孩童少時,常常喜歡陪在曾祖母身邊,小時候貪玩,無意翻到了一件瓷器,後來聽到奶奶講那是一件清朝末期的碗具,潔白無瑕的碗底雕刻着一朵含苞待放的紅牡丹,雍容華貴、嬌艷美麗這些詞語都無法形容它,這為我埋下了對古瓷器深深的情緣。 回想起來,每一部電影,每一曲戲劇,都有着瓷器的出現,它的到來仿佛刻畫着歷史的淵源,帶動着整個劇情的發展。 夜深,來到亭台閣樓間,與古人飲茶吟誦,看着花開花謝,野草枯榮。夢醒,什麼都沒變,它還是那樣美。 二、甌窯匠人,匠心獨運 溫州古稱「甌」 ,亦稱「東甌」,「甌」字從「瓦」,甌人善制陶器,兩百餘處青瓷窯址主要分布於甌江流域,故名「甌窯」。杜毓《荈賦》中記載「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由此,可判斷出甌窯是我國最早有文獻記載可考的歷史名窯,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

進入大學後,經過學姐推薦,來到甌窯館,那時,一切都是開始。十二年的考試作戰,我已經忘了還有自己還有創造力,我們學的都是藤條杯,包括在未來給學弟學妹們探索甌窯的魅力,我都會讓他們做一個藤條杯,那不僅僅只是一個杯子,更是對甌窯之旅的開始。我第一次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藤條杯,我叫它為拐點咖啡杯,咖啡杯只是他的形象,拐點是我全新的開始。 坦頭村青山環繞、白牆素瓦、古色怡香,仿佛是人間美境。初遇這座「小城之春」,我了解到這裡是深藏千年歷史的甌窯文化的村莊,原本是一片狼藉、參差不齊,經過「大拆大整」的改造後,甌窯遺址煥發了新的活力與生機。這裡聚集着很多的甌窯工匠,他們在這裡創作、會展以及交易,充分挖掘甌窯文化的魅力。在幾位老師的帶領下,我見到了各類甌窯佳作,領略到了甌窯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和開放性。隨着時代潮流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不僅局限於茶具,文具之類的,還做出了香薰,粉盒等生活用品。今天,我看着這些經千百年歲月洗禮下的甌窯,仿佛產生一種貼近生活,貼近藝術,貼近文化的美好感受。 藝術來源於生活,創造於生活,傳奇在生活。我們總是停留在文學裡的樂山樂水,卻忽視了生活中最動人的魅力。在以後的創作上我都將自己所感所悟融入甌窯中。作品「蝶戀花」就是來源於幼時喜愛的越劇選段「十八相送」、作品「兩生花」來源於詩詞「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品「幸福花開」是祈禱世無戰爭,願幸福之花處處開遍等等。我將成長經歷都放在其中,希望有緣知音一起體味。 這一夜,彷徨在盛唐花海間,望着端莊秀雅的美人穿梭在水榭台樓,久久不能離去忘懷...... 三、美之靈窗,心的鎖鑰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石器、陶器了,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生活用具。溫州的樂清、永嘉等遺址中出土了陶器和石器,品種豐富,製作精巧而美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原始藝術特徵。 在古代,勤勞的先祖就用雙手製作出一個個陶器,在甌窯標本館裡我曾見到過戰國陶,陶內還有前人留下的指印。這是祖先的智慧與啟迪,他們善於發現並敢於創作,充分展現了他們的超群藝術和豐富想象力。 漫漫人生路,無論身在何地,無論年到何齡,生活的態度都應始終在生命的歷程中開放着,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心中屬於自己的「花樣年華」。我仍繼續在製作室里創作,因為生活的不斷更新,我也有了新的生活態度。我想來一次大膽的創作,也許作品並不能那麼完美,但我希望它是心靈間的碰撞,價值觀的交流,人生啟迪的發現。 是夜,倘佯在桃林花雨間,我已經沉醉了......

[1]

作者簡介

徐迎港,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